「實體書店」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一家好書店與咖啡廳無關

2021-01-15 中國青年報

2019歲末,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重張開業,已經連續運營了22年的老店經過兩年的升級改造,終於在千呼萬喚中歸來。讀者急到什麼程度呢?2019年六七月份,甚至有人在書店門口貼傳單徵集籤名,要求儘快開業。

三聯韜奮書店的上一次開業,是2018年三裡屯分店。三裡屯店設計新穎,完美融入這個北京最時尚的街區之一。這次,美術館老店新張,是否也要擺個文藝的pose?

第一撥走進書店的老讀者發現,一切還是熟悉的模樣。最大的變化是,面積大了、書多了——新增營業面積400餘平方米,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陳列圖書近10萬種、逾30萬冊。老讀者們還發現,書店的咖啡廳不見了。

近年來,頗具設計感的咖啡廳,似乎已經成為一家有調性的書店的「標配」。其實從這個角度,三聯是絕對的「先行者」。

1996年11月,三聯書店創辦「北京三聯韜奮圖書中心」,填補了北京沒有圖書大賣場的空白。更有先見之明的是,書店初創,時任三聯書店總經理的董秀玉就說,「我們開創的新型的傳統書店……以圖書為中心, 兼營專業期刊、音像製品、CD、文具用品、多媒體電子出版物、小型展覽、小咖啡廊等」。

這些超前的理念現在看來已是常態,咖啡廳在各家書店落地生根。書店+咖啡廳,書店+文創,書店+展覽,書店+劇場……書店疊加了越來越多的行業,從一度落寞的賣場成為人流匯集的文化空間,重回年輕人的注意力中心。

然而漸漸地,關於書店的這些變化,傳來不同的聲音,「一家新書店,如果沒有重金聘請知名設計師設計,沒有打造出讓人驚喜的美感,簡直都不好意思開業」,「書店一改傳統書店的模樣,裝修越來越豪華,設計越來越前衛……書店裡少了正常的寧靜閱讀,一片美景喧囂之下,丟失了書香」……

這些批評,事出有因。如今新開一家書店,宣傳噱頭往往不在於書,而是裝潢設計——請了哪國設計師,秉承什麼設計理念。2019年6月,某家知名連鎖書店北京首店開業,媒體報導的重點在於「兩級臺階一轉彎的樓梯與書架圍裹成中國結」。歐美範兒、極簡風、工業風,最近室內裝潢流行什麼風格,去網紅書店看一看,基本就能了解時下趨勢。

現在形容一家新開書店,喜歡用「網紅」。還有一個聽上去很「嚇人」的討論——「網紅書店」到底毀掉了多少人?人們在書店拍照、喝茶、聊天、遛娃,分給閱讀的時間所剩無幾。

重慶渝中區,一家只有十幾平方米的二手書店,被舊書塞得滿滿當當,意外地在網上火了——被稱為「有文藝復古的氣息」。以前來書店的,都是看書買書的,火了之後來的,大部分是拍照的。老闆不堪其擾,無奈地下了一條規定:打卡拍照者必須買一本書。

但也有人反駁,「願意在朋友圈曬的,大多是值得炫耀的事情,願意在書店拍照,說明大家把閱讀當成值得驕傲的事情」。而且,現在的書店並不僅僅是買書看書的地方,還承擔著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在書店辦講座、讀書會,也需要好的環境。

這次美術館總店的升級工程,在2018年5月確定最終實施方案:「保持傳統,回歸初心,構建以圖書為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間」。書店多出來的營業面積來自過去的咖啡廳,在有限空間內把更多的書呈現出來。對三聯韜奮書店來說,開咖啡廳不是「標配」,用咖啡招呼讀者,不如「以圖書招呼讀者」。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帶來人氣、增加收益、傳播品牌、輔益閱讀……在過去幾年中,書店擁抱咖啡廳,的確高效地實現了這些預期。實體書店從紛紛倒閉到新店遍地,閱讀在今天成為一件時髦的、值得驕傲的事,咖啡廳功不可沒。

而最近出現對「網紅書店」的探討,換個角度來看,更是一件好事,說明人們對書店的關注,在熱鬧之後再次觸及本質——書,看山還是山,書店或將進入3.0時代。

書店1.0時代,有著濃濃的國營百貨商店風,除了書架和書,沒有環境可言,更談不上服務,找書-買書-走人,就完成了人與書店交流的全過程;書店2.0時代,痛定思痛,極力強調環境,書店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象徵著一個時期最前沿的都市生活理念,尤其在與商業結合後,更是以吸引人氣為第一要務,只是對書的關注,可能沒有跟上。

如果書店真的進入3.0時代,想像中應該是這樣的場景:依然時尚,依然人來人往,咖啡依然飄香,來點兒小蛋糕也不錯,但這一切,都是為書服務的,書的陳列和閱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每一家書店還應該有自己的氣質和態度,推薦不同的書,吸引不同的讀者,在漂亮的外表下,以書為精神。如果在書店咖啡廳的人們,看著書聊著天,還能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那就再好不過了。

咖啡廳不是書店「標配」,也不是取消咖啡廳才能彰顯書店的「純粹」。書店是圖書的旅居地,是讀者獲取知識的橋梁。把書砌成牆供人拍照,和只堆滿書卻沒給讀者有價值的引導,都不算為讀者服務。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書店經營者們,若能對此念念不忘,將必有迴響。

相關焦點

  • 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一家好書店與咖啡廳無關
    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一家好書店與咖啡廳無關中國青年報  作者:  2020-01-07 重慶渝中區,一家只有十幾平方米的二手書店,被舊書塞得滿滿當當,意外地在網上火了——被稱為「有文藝復古的氣息」。
  • 一家好書店與咖啡廳無關
    第一撥走進書店的老讀者發現,一切還是熟悉的模樣。最大的變化是面積大了、書多了——新增營業面積400餘平方米,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陳列圖書近10萬種、逾30萬冊。老讀者們還發現,書店的咖啡廳不見了。近年來,頗具設計感的咖啡廳,似乎已經成為一家有調性的書店的「標配」。其實從這個角度,三聯是絕對的「先行者」。
  • 中國書店簡史:從窮光蛋都在開書店,到書店開得像會所
    · 辛亥革命後開業的中華書局,以「教科書革命」、「完全華商自辦」與曾和日本合資的商務印書館競爭,至1916年資本已由最初的2.5萬元增加到160萬元這些大企業對外零售圖書的門店,也作為整個圖書行業面向全國讀者的關鍵環節,憑藉著品牌和財力上的先發規模優勢,成為了民國書店行業的佼佼者。
  • 安徽:「記者調查」探索「賣書+」 看合肥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之路
    網上直播、線上銷售、微信服務……在記者走訪的幾家實體書店後發現,為了留住更多的書香角落,書店開始紛紛「擁抱」線上,尋找突圍重生的道路。「擁抱」線上 花式「雲自救」沒有一座書店會成為孤島,拯救書店,也是拯救人們的精神家園。
  • 臺北書店街實體書店凋零發省思
    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絡書店的夾擊下,這條書店街逐漸「萎凋」。全盛時期,這裡曾經有100多家書店,如今剩下的也就20來家。    從100多家,到20來家    重慶南路書店街歷史悠久,清朝光緒初年有名的新高堂書店,是書店街的濫觴。臺灣光復後,世界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這些大陸老字號的書店紛紛在重慶南路落腳,逐漸聚集成「書店一條街」。
  • 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
    隨著復工復市的號角吹響,近日國內多家書店相繼恢復了營業。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書店客流量仍比較低,另有不少書店發出「告急信」。面對疫情的影響,如何化危為機,成為擺在實體書店面前的重要考驗。實體書店「戴著口罩」復店口罩和消毒水雖未遠去,滬上各實體書店已在春風中相繼打開了店門。
  • 咖啡機、學習場與大數據:未來實體書店如何活下去?
    另外,按照美團點評書店大數據,2019年新開書店數量是閉店數量的8倍,「新華關了87家,民營關了129家,其他的沒算進來,再翻個倍,差不多500家應該是到頂了,」程三國在會上說。相較之下,2019年中國每天倒閉餐廳8000多家,倒閉率(指關店數佔新開店數比例)達91.6%,與這一數字相比,書店行業似乎運轉得還不錯。
  • 實體書店的自救之路:向讀者眾籌入駐外賣平臺
    一個以中小型民營書店為主要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月5日,在1021家參與調查的書店中,有926家停止營業,佔90%以上;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書店890家,佔87%。報告由此判斷,面對此次影響巨大的疫情,大多數民營書店的抗風險能力是不高的。
  • 雲南支持實體書店建設發展 期待滿滿 我在書店等你
    《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實體書店經營模式和服務方式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實體書店的覆蓋面和質量,使之成為城市、鄉村廣大讀者購書、閱讀、文化體驗的重要場所,成為旅遊地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對《實施方案》,書店經營者和讀者們都期待滿滿。
  •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這樣化危為機
    書店內設置了茶几桌椅方便會員讀者寫作、閱讀、喝茶、靜坐……「沒有疫情的時候,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讀者朋友們會在這裡舉辦讀書沙龍等。我們書店有時也會邀請一些知名學者來店裡做講座,大家就圍坐在這裡聽課、討論,氣氛特別好。」郭利萍告訴記者。像讀書沙龍這種公共文化活動是微言小集書店運營當中的重要內容,2019年一年做了100多場,今年受疫情影響轉為線上直播,目前也已做了40多場。
  • 把書店變成網紅打卡點,東莞這三家書店做到了
    「獨立書店」的概念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來,在電子書的發展之下,紙質書的出版和閱讀不可避免受到衝擊,再加上電商的壓力,實體書店的生存越來越艱難。很多實體書店為了運營下去,開拓出了一條賣書為主,兼有咖啡廳、文創產品、文化沙龍為一體的書店之路。
  • 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 誰更會「賣書」
    老讀者惜別上海書城淮海店 三聯:不會離開淮海路    書城淮海店欲以新業態重返 觀影購書"同一屋簷下"  實體書店腹背受敵  近年來,實體書店受到網絡書店的衝擊太大。一方面,讀者的閱讀習慣在改變,很多讀者都在網上閱讀和購買。
  • 新開書店數量是關門書店的8倍,不被看好的實體書店怎麼就成了網紅?
    2020中國書店大會上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年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新開書店數量為關門書店數量的8倍。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對《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進行解讀時表示,2019在中國網絡綜合書店打卡大數據顯示,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過70000家,美團點評上書店打開數據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 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其中新華87家,民營129家。
  • 實體書店的自救之路
    疫情期間,像稻誠及所這樣還開著門的實體書店,已經不多了。一個以中小型民營書店為主要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月5日,在1021家參與調查的書店中,有926家停止營業,佔90%以上;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書店890家,佔87%,意味著抗風險能力很弱。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因此,這種思想是將顧客看作不同的個體,尊重其個性化需求,並從顧客行為特徵來看問題。)l 精英定位誠品書店的英文名稱就是Elite,精英之意,這種精英化定位,不僅使得誠品與其他書店產生了極大的差異化,也使得顧客購書的「文化消費」的意味得以強烈提升。
  • 電商花樣促銷下,支撐實體書店的除了情懷還有什麼?
    「圖書銷售,特別是對於實體書店來說,不僅僅是賣出一本圖書那麼簡單,更多的是給消費者提供一種體驗。這也是實體書店和網絡售書能夠帶給讀者的最大化差異。」西西弗書店這名負責人說,「讀者親手拿起書在暖光下閱讀、親身參與文化活動現場,這種溫暖感是網絡渠道很難做到的」。
  • 無關實驗書店:在點點微光中靜心閱讀
    「書店怎麼這麼暗?」這是大多數人進入書店後的一個想法,但於此同時,視線卻不由自主的被架上的書本吸引。這其實也是 無關實驗書店 想探討的問題:「什麼樣的時刻會讓你想看書?」設計師朱志康顛覆大眾對書店的印象,不是明亮豐富,而是平靜而專注。在寧靜的夜晚才更能沉澱思緒,靜下心來閱讀,因而創造這樣的空間,讓大家沉靜下來,聆聽內心的聲音,找一本真的想要閱讀的書。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七間最有靈魂的教堂書店
    當這兩種承載人類精神的實體空間結合起來,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本期特別推薦,七家獨特的教堂圖書館和書店,從加拿大、荷蘭,到北京、上海,它們中歷史最悠久的可追溯至700多年前。這些見證過許多世事變遷的老教堂,在建築師的尊重與巧思下華麗轉身,延展成新一代的藝文空間,繼續滋養著人類的靈魂。
  • 「咖啡+書店」經營模式或是實體書店突破口
    近兩年實體書店慘澹經營的消息不斷傳來,光合作用、季風書園、萬象書店、第三極書局……在全國各地,曾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逐漸失去了城市中的位置。然而,一家名為「字裡行間」的連鎖書店,卻悄然開辦了第6家新店。  「字裡行間」為何能夠逆「市」而上?怎樣的經營方式才能讓實體書店重回城市中心?復興書店業又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