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日」顧名思義是指向太陽的頂拜,因為一共有十二個動作組成,而每個動作都是對太陽、不同神性的禮拜,所以拜日式又名「十二太陽禮」。因為是太陽給予我們了光和熱及所有的能量,所以聖哲們會每天在太陽出來之前做十二遍拜日,來乞求庇護和表達感恩及冥想。在古代,印度婆羅門祭祀儀式中或者頂拜靈性導師時會用到拜日,來表達對梵的臣服和對聖人的最高禮節的崇拜。
蕙蘭瑜伽《瑜伽氣功和冥想》中的拜日式基本屬於原始和傳統的方法,同時其中的騎跨式由於屬於膝蓋超伸象限,所以已經被現代人改良成了另外的樣子。後來基於拜日式的積極意義,後人又發展出了多種多樣的拜日式,不管哪一種方式我們都不要忽略了聖人們發明它的用意。每一次的練習都應該追根溯源,尋找我們內在屬於自然的那一部分。
拜日式練習的意義會折射到每個人身體的內外。首先,十二個前後彎動作與呼吸的巧妙配合,可以讓練習者全身血液循環暢通,疏通鼻塞,使四肢末梢也能溫暖並且讓靜脈血液回流更加暢快,所以如果清晨練習會頓覺困意全消,身體內外暖意濃濃。其次,每個動作都是圍繞脊柱來練習的,所以反覆的伸展可以刺激到脊柱神經,讓身體反應靈敏思維清晰,由於神經支配被強化,所以一天的工作都會感覺很輕鬆,平衡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可以幫助改善夜間睡眠質量,調節生物鐘到自然狀態。另外,從頭到尾幾乎身體所有內分泌腺體都可以刺激得到,我們消化系統、免疫系統、新陳代謝都可以被調節到,當然身體也會產生令我們快樂的內啡因,會使我們感到內在的滿足,緩解憂鬱。
需要注意的是,生理期女性應該避開那些站立動作很多、強度很大的拜日,根據體力可選擇傳統拜日或者避開拜日。高血壓、心臟病者、孕婦、老年人應該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將拜日巧妙處理,以免意外發生。發熱病人建議用清涼調息降溫,體力適當恢復後再練習拜日。按照傳統,練習拜日的方位應該面向正東,如果空間限制可以選擇朝北練習。由於拜日範屬性為陽性所以最好不要睡前練習,以免引起失眠,除非專業人士能夠自行改變練習方式。
拜日中應該嚴密的配合呼吸來練習,前兩遍建議不要做到極限,先預熱身體並體會身體內外緩慢的融洽和放鬆,讓身體從零慢慢練習,仿佛被慢慢加熱一樣,直到全身心完全的投入,體驗身心靈內外的融通和交流。思維混亂的時刻可以先平靜的念誦「om」三遍或者更久,讓內在放鬆,有內在的直覺引導身體的流動。再僵硬的身體都可以通過拜日的練習而慢慢放鬆,隨著身體空間的打開,呼吸和內心的空間也會被慢慢的擴展,從而浮躁的、執著的、僵硬的心智也會變得柔韌而穩定。
拜日式是一組極好的瑜伽熱身運動,是對身體全面、連續的放鬆練習。它還能讓身體和脊椎變得更加柔軟,在瑜伽練習開始時喚醒身體,使身體精力充沛。下面向大家分享三個小視頻,關於三個不同的拜日式,由吳應志老師為大家演示,大家在家也可以跟著口令、以及請按照自己的身體情況練習。
拜日式A:
拜日式B:
傳統拜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