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一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竟然在課堂上睡著了。
對於這樣的情況,很多人應該都能夠想到,老師肯定會對孩子實施「扔粉筆頭」,或是其他方法,來叫醒孩子繼續上課,又或是對孩子進行一番批評之後繼續上課。
但是,這個孩子的老師,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舉動。
面對熟睡的孩子,老師並沒有做出投擲粉筆頭,或是其他嚴厲的行為,而是慢慢的走到孩子的身邊,並且為熟睡中的孩子捏了捏肩。
孩子感受到身體上的異樣,馬上清醒了過來,一看是老師在給自己捏肩,頓時感到一絲不妙,認為一頓嚴厲的批評是少不了了。
但是,出乎孩子意料之外的是,老師在看到孩子清醒之後,並沒有對孩子進行語言,或是肢體上的懲罰,而是讓孩子站起來,跟著自己做了一遍「防困操」,之後,就讓孩子繼續坐在座位上好好上課了。
對於老師的行為,很多學生表現出了不解,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老師總是「嚴厲」的。
不過也有一些孩子看到老師這樣「溫柔」的處理方式,心裡感到一絲絲愧疚,覺得自己應該打起精神好好學習,不然對不起老師的諄諄教誨。
一些網友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也紛紛表示「這樣的老師也太溫柔了吧,給我來一打」、「當初要是我有這樣的老師,早就考上清華北大了」。
但從這件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老師的行為卻是為廣大的教育者,和家長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示範:
對待犯錯的孩子,批評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知錯、改錯、吸取經驗、獲得成長才是最終的目的。
說起來,很多家長都似乎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在實際的家教過程中,家長普遍做不到正確地對待犯錯的孩子。
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批評,其實是自己的情緒發洩
很多家長總認為自己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是為了讓孩子認識錯誤,並且改正錯誤,但其實,很多家長的做法卻不是那么正確。
對孩子嚴厲斥責甚至是肢體幹預,是很多家長習慣對孩子犯錯之後,採用的批評方式,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這些家長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家長在獲悉孩子犯錯之後,會因為孩子錯誤的大小、類型,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憤怒值。
而讓家長產生憤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長教過孩子的東西,孩子忘了導致錯誤;看似人人都會的事情,孩子卻做不好;一些大人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孩子的做法卻完全不在預料之內等等。
總之,孩子的錯誤不外乎認識差異性錯誤、主觀性錯誤、能力不足導致的錯誤等幾種,而家長產生憤怒的原因,也不外乎「怒其不爭」。
而很多家長對於自身的情緒管理是不太到位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會採用嚴厲的教育方式,來對孩子闡述錯誤,並且批評,甚至是懲罰。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批評教育,其實都是帶有情緒的,直白點講,很多時候,家長批評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負面情緒的釋放。
錯誤批評方式,造成的結果是不理想的
而這種帶有情緒發洩色彩的批評,對孩子的教育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忽視了教育孩子的本質性因素:幫助孩子認識錯誤、了解錯誤,讓孩子自己嘗試糾正錯誤、避免錯誤,引導孩子戰勝困難,讓孩子在錯誤中獲取成長經驗,以及提升個人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當這些被忽視,家長批評在孩子的眼中,就成為了一種毫無營養的負面情緒傾導行為。
因為家長的批評中鮮有對孩子改正錯誤有幫助的內容,而這種做法導致的後果,就是孩子仍舊無法清晰地認識錯誤、無法了解錯誤,繼而就不可能知道如何去糾正錯誤,也就無法獲得經驗,自身也就得不到成長。
也就是說,孩子這個錯沒有起到任何的積極作用,孩子犯錯以及家長教育孩子的這段過程,完全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孩子在整個的犯錯和受教過程中,遭受的全部都是負面內容。在這樣的狀態下,家長也就完全無法達到自己的初始目的。
更嚴重的是,有些孩子會因此而產生一些心理疑惑,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很有可能會干擾孩子的心理健康,致使孩子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說了這麼多,不外乎是讓家長明白: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獲得經驗、樹立正確的觀念、提升孩子的個人能力,讓孩子得到成長。
而不是為了讓家長洩憤、發洩情緒。
那麼,對待孩子的錯誤,家長怎麼做才有積極的影響呢?
對待孩子的錯誤,家長要端正自己的態度稚子無知,有錯乃常,孩子犯錯,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本身的閱歷不足、經驗不足、能力不足、觀念建立未完全、對社會以及世界的認識不到位等等,都可能成為孩子犯錯的原因。
所以,家長一定要正確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犯錯這件事,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平穩。孩子不是大人,不能夠用看待大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大人覺得很自然的事情,可能會孩子來說很難。
為孩子解析錯誤,讓孩子真正理解錯誤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主要源於無知,這個無知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觀念或是其他方面。所以,家長一定要為孩子詳細地解析錯誤,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兒。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做到對孩子足夠的尊重,控制自己的態度,要就事論事,不要舊事重提,不要不停的打擊孩子。
然後,家長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等待孩子真正的理解錯誤。
引導、協助孩子糾正錯誤,並引以為戒有些時候,孩子理解了錯誤,以自身的能力就能夠改正錯誤。但是有時候,孩子就算理解了錯誤,憑藉自身的能力也是無法獲悉正確的糾正方法的,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加以引導和協助,但是要注意,這裡改正錯誤的主角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家長可以引導,但不能代替孩子去改正錯誤。
只有讓孩子親身的體驗到了正確的糾錯方法,才算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因為孩子能夠從這次的犯錯中吸取教訓,並且獲得了更多的新知識,以後面對同類事物的時候,將不容易再次犯這樣的錯誤。
這樣的結果,對孩子來說,才算是一次有效的成長。對家長來說,才是一次有效的教育。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