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十年十大內容盤點」中,一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時,一位帆船比賽選手卻如同生活在平行世界。經歷了20餘日海上漂流,到岸後才得以瀏覽錯過的信息,恍如隔世的他第一次意識到病毒的威力,了解到同胞的遭遇。
的確,在網絡時代,失去知識與信息輸入,失去提問與回答途徑,哪怕身處同一片藍天下,也會有置身桃花源之感。今天,除了親友同事口耳相傳的信息,我們愈發仰仗資訊平臺的內容供給、知識社區的排難解紛。
無論是社會生活的大事小情,還是日常生活的方法技能,抑或精神生活的涵養充實,問答是人類知識的重要源頭,更成為每個人融入社會的通行證。有人說:不管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十進位,還是萊布尼茨創立的二進位,世界的本質是「問」進位。遠古歲月,先民在追問自然的過程中駕馭動物、擴張疆域;軸心時代,孔子和蘇格拉底用對話訴說東西方文明的奧義;科技文明,地球是不是圓的、蘋果為什麼會掉在地上等問題啟發「偉大頭顱」孜孜以求、攀登高峰……
問與答早已成為人類的本能。在漫長的歲月裡,很多人放棄了打獵和採集,但更多人加入到採集觀點和捕獵知識中來,不斷加固著好奇與求知的天性,為群體永續發展播撒種子,推動歷史車輪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前進。
對於個人而言,求問他者,叩問內心,拷問未來,問與答早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問答水平,某種意義上決定著人的生存質量。尤其在時下,面對人類創造的光怪陸離的文明現象,現代人需要比古代人更多的知識。但高臺教化的經典傳授、口傳心授的技藝傳承作為更加單向度的知識傳遞方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在知識疆界不斷擴張且分化的時代,人們也遇不到亞里斯多德那樣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去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高效率、共享性、去中心化等特點的網際網路,為問與答打開了新思路。
從bbs類的你來我往,到知乎型的你問我答,網際網路時代孕育出的問答平臺此興彼衰、潮起潮落,但知識是稀缺品的現實一直沒有改變。在人人都是專家的時代,網際網路將散布各地的人聯繫起來,完成一幅知識大全的拼圖。「謝邀,人在法院,剛下法庭」「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是知乎上常見的問答風景。的確,在天南海北的某個位置,總有專業的人為你支招、解密,這正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知識饋贈,也是抵禦信息海洋困擾的一劑良方。當每一個提問者成為回答者,需求者成為供給者,就能形成問與答的閉環,為平臺注入不斷生長的活力。
不必諱言,問答平臺一直面臨著專業化、垂直化與大眾化、規模化的抉擇。小而美還是大而廣,固然取決於平臺定位。但也要看到,每一雙渴望知識的眼睛,都應該被平等對待。在為更多人答疑釋惑的嘗試中,不少平臺邁出了可貴的步子:點讚評論話題互動、關注帳號推薦文章,通過增強社交屬性減少知識獲取的難度;開通實時問答、私家課,通過知識付費讓問答更加高效;設置裁判審核機制,以合理適度的管理引導高質量原創答案脫穎而出……既不要一言堂也不要菜市場,營造更良好的問答氛圍,才會有更多人敞露心扉、各抒己見。 在一個「我不是藥神」的真實版故事中,四片救命藥經過問答平臺用戶十餘雙手的傳遞,從日本運抵中國,挽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這也讓我們看到:
問答之中不光有理性的思考,更要有人性的溫暖;不光有此時此地此身的關切,更要有他時他地他者的觀照。哪怕廣闊世界還有千千萬萬個疑問有待解答,幽微人心也沒有那麼多yes-no question可供參考,但探知更廣闊的世界,理解更深邃的自我,是每個人最終極的問答題。在這一領域,問答平臺仍大有可為。這正是:既有詩與遠方,也有鍋盆碗碟。提問叩擊人心,解答改變世界。 (文 | 田卜拉)
| 薦書 |
★ ☆ ★
《與世界談談心——睡前聊一會兒》
★ ☆ ★
丨簡介丨
繼《與時代談談心》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睡前聊一會兒」欄目再推系列讀物之《與世界談談心》。本書系統梳理了這兩年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熱點,分為都市、生活、藝文、校園、新知、科技、心理、食飲、光影、風尚10個部分,給讀者一個觸摸時間、觀察世界的窗口。
這個世界的豐富性,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本書所收錄的,也只是我們這個宏大時代的吉光片羽。但這些文化現象、社會風尚、思想觀念,就像風與水之於大地,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覺中刻畫著我們的時代。我們嘗試從中看到水的走向、聽到風的聲音,去發現、接受和推動改變。我們希望,瞬間的積澱不要流淌,歲月的饋贈別被消磨,而是在時間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潛的力量。我們希望,能與讀者一道觀察、思考,發現更廣闊的時代,與社會一起向陽生長。— 京東已售,掃碼即購 —
— 「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套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