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名詞】等流果

2022-01-03 達瑪妙林

剛才所講的這些行為,實際上都是源於前世的習氣。有些人從小就喜歡善法,而有些人一幹壞事,眼睛便睜得大大的,讓他讀書、行善就特別苦惱;有些人天生就愛聞思修行,對善法功德一聽就生信,而有些人相續中遍滿邪見,對善法沒有半點意樂……這些不同習性的根源是什麼?就是各自的同行等流果。

佛經亦云:「過去生何處,當視今此身;未來生何處,當視今此身。」你過去是好人還是壞人,看看今生就清楚了:如果你今生對善法有信心、對惡法很厭惡,前世肯定是行持善法的人;反之,假如你今生一提起惡法便興致勃勃,講起善法就興趣索然,則說明你前世的「專業」是搞惡業的。

所以,你用不著去找有神通的人打卦,問自己的前世是什麼,只要看看今生的言行舉止,就會明白往昔到底是什麼人了。同樣,你來世會怎麼樣,從今生中也看得出來:倘若你天天行持善法、做功德,來世必定越來越光明、越來越快樂,相反,則會不斷地感受痛苦。

動物也是如此。比如,鷂鷹、豺狼喜愛殺生,老鼠擅長偷盜,這都是源於往昔的同行等流果。因此,不管是什麼眾生,今生的行為跟前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法王如意寶降生時,剛一落地就口誦文殊心咒,這說明他前世與文殊菩薩有不共的因緣。此外,緬甸有個小女孩,只要看見飛機、聽到它的聲音,就嚇得尖聲驚叫,這是因為她前世是個日本軍人,後在緬甸被飛機炸死了。

了知這些道理之後,我們應對因果生起堅定的信心。假如你實在生不起信心,則不妨在有智慧的人面前提出疑惑,並舉出充分的理由進行駁斥。不過我想,你可能只是不明白的地方比較多而已,若想真正駁倒因果的存在,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果的這些基本道理,是特別重要的竅訣,你若對這些關鍵問題產生邪見,那麼所得的法再高、再深、再妙,自己也不一定受益。如果你的基礎不穩,連個因果正見都沒有,對善惡有報也懷疑,那就算修持的竅訣再殊勝,也不過是冰上建築,不可能維持很長時間。

所以,我們現在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要打好佛教基礎。否則,如果沒有因果正見,不懂生死輪迴,也不了解宏觀、微觀的佛教世界,佛教的最深教言肯定無法接受。哪怕你已經得到了這些,但就像獅子乳無法用陶器盛一樣,法器不合格的話,裡面倒的甘露再美味,恐怕對自他也不會有利。

相關焦點

  • 等流果
    等流果等流果亦有二種,同行感受等流果。同行所作業相同,倘若前世造殺生,今世亦喜行殺生,如是餘業亦復然。等流果分為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兩種。1.同行等流果:所謂的同行等流果就是說今世與前世所造的業相同。如果前世是以殺業為生的人現世也喜歡殺生,如果前世是以不與取為業的人現世也喜歡偷盜等。2.感受等流果:殺生的感受等流果:也就是說,前世造殺業,今生必然要感受短命、多病的報應。
  • 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二種,造作等流。先看領受等流。二、等流果。
  • 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二種,造作等流。先看領受等流。二、等流果。領受等流果——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痴三,上品猛利。領受等流果是說,你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然後也付出了代價——你造這個業,又沒有去懺悔,就到三惡道去了。
  • 佛學小常識 | 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每一種惡業、善業都有四種果報,分別是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異熟果,指異時而熟,或變異而熟,或異類而熟的果報。如果主要以嗔心而造惡業,則墮入地獄;如果因貪心,則轉生餓鬼;如果因痴心,則轉為旁生。
  • 因果的道理——異熟果、等流果與增上果淺說
    過去世的業會在今世逐漸顯現出它的果報,即異熟果、等流果與增上果。如果今世沒有造重善或者重惡的現法受業,那麼今世所顯現的人生遭遇,幾乎都是由過去世的業感召而來。當然這一生的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便只能按著既定的時序次第顯現。懂得這些之後,對於人生我們不會有太多的狂想和失落感,能安於命運而不怨尤,會冷靜地分析導致今世缺陷的原因,從而斷惡行善,為今生與來世的幸福創下生機。以下依次分析世間的果報。
  • 【法語清涼】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二種,造作等流。二、等流果。領受等流果——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痴三,上品猛利。領受等流果是說,你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然後也付出了代價——你造這個業,又沒有去懺悔,就到三惡道去了。三惡道把這個業償完以後,你出來做人,你的事情還沒有完。因為你沒有懺悔,還有剩餘的勢力。什麼勢力呢?
  • 《英語常見名詞詞綴》構詞法,你曉得幾個呢?
    1.名詞後綴:-ence的名詞後綴存在:exist-existence(冉老師有話說:改詞的構詞法是「動詞+名詞後綴-ence」.)(冉老師有話說:改詞的構詞法是「動詞+名詞後綴-sion」)5.名詞後綴:-ment發展:develop-develpment(冉老師有話說:改詞的構詞法是「動詞+
  • 文言用詞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和一般動詞
    你努力的樣子,只有自己知道 文言用詞法——動詞用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用作狀語 形容詞用作名詞 文言中形容詞用作名詞的現象是不少見的,通常情況下是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實現的。
  • 大乘法印:諸法實相
    佛法給它一個專有名詞,叫作無明,就是說,它已經形成一種思想上的盲點。他明明知道這樣做會創造痛苦,但是他還是會這樣做,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沒有任何理由!所以我們凡夫在無量的生命當中,留下了很多的問題,但是最嚴重的就是顛倒想。這種顛倒想,從《楞嚴經》的思想來看,已經沒辦法自我調整。因此佛陀的出世,第一個就是要解決顛倒想的問題。佛陀在解釋顛倒想,要破顛倒想時,第一個概念,先解釋業果的道理。
  • 法相宗
    ,從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國內瑜遮那講堂,宣說《瑜伽師地論》等,而樹立唯識、法相的教義。無著菩薩復自造《集論》,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師子覺選擇,故後成為法相系。又造《攝大乘論》,明唯識之理,授其弟世親選擇,故後成為唯識系。然識為能唯,相為所唯,互有因果密切的關係,不可分離,故總名唯識法相宗。世親既為《攝論》造釋,復造《二十唯識論》,以廣破外道小乘,造《三十唯識論》,建立識變因果的真理。後來又得陳那、護法、安慧、難陀、戒賢諸論師繼續興起,故本宗教義乃漸完具。
  • 子午相衝選穴法
    根據子午相衝對立統一的觀點,自擬「子午相衝選穴法」,在臨床中收到較好效果。
  • 學「法相唯識」,踏踏實實向上走!
    ;最後是中觀的體系,以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來講佛教。無著世親之後,唯識之教在印土興盛數百年,著名論師有世親弟子安慧、陳那以及其後護法、法稱等大德。公元五世紀,唯識之教傳入東土。唐玄奘大師入古印度求法,得那爛陀寺戒賢法師之傳承,將唯識之主要經典譯成漢文。玄奘大師之翻譯世稱絶唱,文義俱佳,大師之弟子窺基大師之闡釋述記,倍極詳盡。唯識之教蔚為一宗,史稱法相唯識宗者是也。
  • 相法過三關糾正!相術派別正宗!
    自相法流傳至今,是一個千古之迷,很多相師沒有真正的弄清什麼是真正的相法,相面的鑰匙己丟失,只是單獨從師傅那口傳下來
  • 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講解及練習
    在學習名詞時,有一個問題特別重要——即名詞的可數與不可數。可數名詞是指能以數目來計算,可以分成個體的人或東西;因此它有複數形式,當它的複數形式在句子中作主語時,句子的謂語也應用複數形式。1用法講解一、名詞的概念: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名稱的詞。二、名詞的分類:名詞分為普通名詞和專有名詞。
  • 玄宗光氣風水相法——命宮
    「相」——就是對自然的觀察和認知,分三大類相:一,天相二,人相,三,地相天相:也就是星相,是最古老的天文學。通過觀察天體運動,總結星相規律,來分析可能發生的一些事,古時候有司天監這樣的官職。人相:對人的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特徵做出的總結,比如: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多是大富大貴之相,三角眼、鷹鉤鼻多是奸詐之人等等。
  • 小學英語可數名詞之單復同形類名詞
    在英語的名詞詞彙中存在著這樣一類特殊的可數名詞,單復同形的名詞:所謂單復同形的名詞,顧名思義,單複數是同一個拼寫形式就是單復同形。而這一類特殊的名詞,這是語法的規定,即人為定製的規則,必須要遵守。的單複數寫法都是一樣的,那是因為在古代英語裡,表示獵物的名詞,複數形式並不使用詞尾加s或es做法。
  • 文言用詞法——名詞的使動、意動用法
    學會文言 知識,有助於更好的理解經典名詞的使動用法。文言中名詞的使動用法,是名詞活用的另一種現象。名詞用作一般性動詞(即名詞化用法)的情況常見,用作使動的卻不多。《項羽本紀》中「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即使江東父老兄弟擁戴而使我為王,我有什麼臉面見他們呢?)句中名詞「王」,用作使動,「王我」,意思是「使我為王」,或「讓我做王」。
  • 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講解-下,看完別再混淆了
    01 承接上篇的內容——英語中的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知識點解析(上):英語語法丨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講解(上),學英語必學 首先,先來總結上期文章的內容。
  • 老少望法相參
    老少望法相參夫色之不能一致者.氣質之變也.而亦有老少之殊.方其少也.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速.及其老也.血氣衰.肌肉枯.氣道澀.營衛之行遲
  • 福禍相倚,聚散相隨,輪迴法的本性即是如此
    福禍相倚,聚散相隨輪迴法的本性即是如此索達吉堪布在世間,有聚會必有分離,理智者都會知道這種必然規律,而沒有分離的聚會在世間從來就沒有過。因此,在喜歡聚會的同時,為什麼不喜歡與之必然伴隨的分離呢?必然成對的世俗法,不會有隻選擇一半的可能。譬如往昔有人祈求吉祥天女(賜福的天神)賜給他吉祥福樂,修持了很久,吉祥天女終於出現了。在極度的歡喜中,那位修持者發現,在面貌端嚴慈和的吉祥天女身後,還有一位令人見而生畏的女神。修持者問吉祥天女:「女神啊,您背後的是誰呢?」「黑耳女(即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