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愛上宰相,請皇帝做媒,宰相卻寧死不從,說了句名言流傳至今

2021-01-09 天天讀詩詞

相傳劉邦在芒碭山曾斬白蛇起義,得到了「赤帝之子」的名號。而白蛇在兩百年後轉世投胎成了王莽,在公元9年時篡漢登基,稱為「新始帝」。一時之間又開始了亂世。

漢武帝劉徹頒布推恩令之後,各地劉家諸侯後裔就開始被分配到各個地方,且封地和財富也隨之變少。到了劉秀這一輩,一家人就徹底家道中落,只是縣城裡的小官員了。

公元3年的時候,劉秀的父親就死了,九歲的他開始跟姐姐劉黃和兄長劉縯投奔叔父劉良,從此徹底成為平民。劉秀本來心裡就難受,一直用農事來麻痺自己,結果哥哥劉縯還嘲笑他胸無大志。

好在姐姐劉黃卻一直鼓勵他,也很關心他。公元14年,劉秀長成二十歲的大小夥了,才在劉黃的鼓勵下進入了長安讀書,從此開始逆襲。公元22年,劉秀加入了宛城起義,開始進入軍旅生涯。

最後,劉縯因為功高震主而被更始帝劉玄所害。而劉秀則是低調沉潛,終於在公元25年做了皇帝,並且修養生息,實現了「光武中興」,東漢的時代開始了。而長姐劉黃對劉秀的好也被劉秀記在了心裡。

公元26年,東漢朝局已然穩定,於是劉秀就立即封長姐劉黃為湖陽公主,姐弟倆總算是過上了好生活,不用再在白河岸邊耕地了。劉黃原本的夫君叫做胡珍,兩人恩愛有加,不料胡珍卻英年早逝,使得劉黃獨守人間,頗為寂寞哀傷。

直到宋弘的出現,這才讓劉黃看到了愛情的希望。宋弘早在王莽在位時,就已然進入仕途,在公元23年,赤眉軍攻破長安,強徵當時的宋弘入軍。宋弘感念劉漢恩典,寧死不從,居然跳河自殺,好在家人及時發現,才保了宋弘一命。

從此,宋弘便詐死,逃避赤眉軍的徵召。直到赤眉軍敗才重返仕途。公元25年,劉秀即位後,一方面知道了宋弘對漢家的忠誠,一方面也欣賞宋弘的學識,就讓宋弘當了太中大夫。

公元26年,劉秀再命宋弘為大司空,官達宰相,位高權重,但宋弘卻勤於朝事,清廉恭雅,十分得劉秀器重。而湖陽公主劉黃也就見過宋弘幾面,很快便被宋弘的溫雅氣質所吸引。

自胡珍死後,劉黃就獨守空閨,常常悶悶不樂。而這一切都被劉秀看在眼裡。劉秀便問,長姐有沒有新的意中人呢?幾次詢問過後,劉黃才說,大司空宋弘忠心不二,為人謙雅有禮。

劉秀一聽,立刻就明白了長姐的意思,便親自做媒,去問宋弘的意思。但宋弘當時已經娶青梅竹馬為妻,劉黃身為長公主不可能下嫁宋弘為妾,但劉秀器重宋弘,宋弘亦忠心耿耿,也不好直接要宋弘休妻。

於是,劉秀就旁敲側擊說:「宋弘你看啊,老話不是說,人成功了之後,身邊的朋友也會改變,有時候連身邊的妻子也會換一換,你說是吧。」身為一國之君說出這話,劉秀還是頗有些自矜而害臊的。

宋弘聽到此言,又早知湖陽公主喪偶之痛,立即明白劉秀言語之間的意思了,便委婉拒絕道:「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劉秀聽到這話,也就不好意思強要宋弘休妻娶自己的姐姐了。

而宋弘的這句話,則一直流傳到現在,「糟糠之妻」更是成為一個成語,被後人常常沿用。只可憐了單相思的湖陽公主,被拒之後心灰意冷,最後皈依了道門,成天就在道觀裡誦經修緣,不問紅塵了。

而關於劉秀劉黃姐弟的故事也都記錄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了,關於湖陽公主劉黃,後世主要知道的都是宋弘拒絕她而守著原配的故事,或者以湖陽公主護僕而董宣不畏皇權而尊法理的故事。

很多時候,人們對於湖陽公主都是負面的印象,但在《明朝那些事兒》更加全面地展現了湖陽公主劉黃。此外,還以生動幽默的語言道出了漢朝400多年的歷史,非常值得一看,原價399元,現價僅需219元就能帶走總計8本書,十分優惠惹!

相關焦點

  • 公主看中宰相併請皇帝賜婚,宰相卻拒娶公主,說了句話成千古名言
    文/格瓦拉同志對於普通人來講,被皇帝召為駙馬,那簡直是前世修來的福分,上趕著往上湊還來不及,就更別提拒婚了。然而在歷史上的確有一些「不上道」的人,對於跟公主結婚卻採取婉拒的態度,比如東漢宰相宋弘便是其中的典型。
  • 宰相得公主青睞,天子親牽紅線卻碰壁,拒婚之言如今已成男性名言
    引言《後漢書·宋弘傳》中的一句:「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在民間流傳甚廣,然而少有人知道這是東漢宰相宋弘的名言。貴為宰相,宋宏沒有巴結討好皇帝,反而不顧觸怒皇帝的危險拒絕了公主的求親,他的風骨與這十四字流傳後世,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
  • 大臣寧得罪皇帝,也不願拋棄糟糠之妻娶公主!一句名言流傳至今
    這在古代很是平常,就如今這個時代也有不少,但是今天要說的這位寧可得罪皇帝,也不丟棄糟糠之妻娶公主。因拒絕時說了一句話而流傳至今。說到糟糠之妻這個成語,我相信很多人常聽到。這個成語的意思它跟結髮之妻的意思有些相似,但又有點不同,但無疑都是對妻子的讚美。但若論起這個成語的出處,相信知道的人便很少了,糟糠之妻出處是《後漢書》裡面的,今天要說的故事和這個成語是密不可分的哦。
  • 皇帝許配給宰相一個六旬老婦,掀起蓋頭,宰相卻笑得合不攏嘴
    ——釋普濟《五燈會元》 一直以來,對於見風使舵的都流傳著兩種理解。一種是說行船過程中,要跟隨風向做到隨波逐流,只有這樣,船才不會翻。另一種是,形容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隨時可以轉換立場,具有一定的貶義。
  • 1000年前,宰相結婚,皇帝送的啥特別禮物?
    宰相結婚,遼代皇帝送的啥特別禮物?無聞中國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國。這是許多史學家對於遼國的評價。至今,俄羅斯等國家,依然稱呼中國為「契丹」。唐朝末年興起的契丹民族建立了遼國,比後來建立的北宋的面積幾乎大一倍。這個草原帝國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包括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一國兩制」就是遼國推行的。
  • 宰相太清廉不肯受賄,皇帝說:你可「奉旨貪汙」,宰相當場拒絕
    例如,我們常說的葉公,人們都知道他喜歡龍,什麼都有龍的痕跡,但有一天真龍來了,他反而嚇壞了,驚動了像他這樣的人,其中不乏帝王。唐朝的時候,德宗帝非常喜歡和名師打交道,在這些名師中,他最欣賞誰,可能就是當朝宰相陸贄。但是他喜歡和陸贄打交道的原因不是欣賞他的才能,也不是尊敬他的氣節,而是認為和像他這樣的人來往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 堂堂宰相怕老婆到不敢回家,皇帝大怒賜毒酒,宰相夫人一飲而盡
    經常聽人說現代男人無論在外有著多麼光鮮亮麗的工作、對待下屬怎樣的發號施令但只要一回到家裡幾乎都要被打回原形不得不對著自己的妻子「伏低做小,卑躬屈膝」然而縱觀歷史你就會發現怕老婆不只是現代男人的專屬,更可以說是古往今來大多數男人的通病,即使是位高權重的宰相也不能免俗。
  • 「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宰相說的是誰?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個人能容忍多大的委屈,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 西漢五四十五位宰相簡介(西漢宰相最全合集)
    上文把漢高祖劉邦到漢宣帝劉詢時的33位宰相的簡介寫完了,本文將介紹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在位期間的12位宰相,他們分別是:韋玄成、匡衡、王商、張禹、薛宣、翟方進、孔光、朱博、平當、王嘉、孔光(二次為相)、馬宮。
  • 皇帝偷偷給宰相的衣服燙了個洞,發現破洞一直在,皇帝:打開國庫
    皇帝偷偷給宰相的衣服燙了個洞,發現破洞一直在,皇帝:打開國庫我國自古以勤儉節約為傳統美德,而有些貪官汙吏卻以貪圖享樂為榮,簡直不知何為羞恥,官員有清廉之風,才能保證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古代遼國有一個宰相,皇帝被他感動,為他大開國庫,讓他到國庫中隨便挑選寶物,這到底是是怎麼一回事呢?遼國國君遼聖宗,出宮雲遊視察各地民風,按照慣例每到一個地方,當地的官員都需要帶上此地的特產獻與皇帝,路遇一地時,他碰到了一個有趣的官員,這個官員見遼聖宗時兩手空空,並未帶任何的特產,遼宋宗就對此人十分留意。
  • 駙馬喝醉後竟打了公主,皇帝知道後說了一句名言,流傳至今
    所以,每個嫁給公主的人都要學會裝孫子,因為一旦公主生氣,他很可能會在皇帝面前哭,別說性命不保,有可能株連九族。對於公主要早請示,晚匯報,小心伺候。但歷史上也有例外的,也有更牛氣的駙馬。他不僅不害怕公主,還醉酒毆打公主並虐待她。但是皇帝也沒有絲毫辦法。只是無奈地說了八個字。
  • 此人不僅謀殺皇帝睡皇后,還當上了皇帝,死前一句名言流傳至今
    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很多的名人,尤其是每個朝代的皇帝,更是人人都嚮往的存在,他們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他們手裡攥著人們的生殺大權,可以說,無論是什麼事情,都要經過皇帝的手才可以,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古代的集權制,就已經達到了頂峰,雖說也有很多的朝中大臣,有著很高的權利,但是也依舊抵不過皇帝不是
  • 九歲封王,歷任宰相十餘年位列凌煙閣,認識蕭瑀傳奇的一生
    ,襲宋國公爵位,官至太常卿)兒媳:襄城公主(太宗長女,孝順友愛,據史載,當時按照唐朝慣例公主嫁後不能住在丈夫家,而是要單獨建公主府,襄城公主卻推辭說,兒媳對待公婆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早晚侍奉在身邊,如果不住一起,那麼晨昏定省的禮節就會缺失。
  • 宰相因為兩個字被處斬,大臣為其喊冤,武則天:把字拆開看
    宰相因為兩個字被處斬,大臣為其喊冤,武則天:把字拆開看中國有句古話,叫 "伴君如伴虎"。如果你某句話說的不對,你就會成為皇帝的刀下之魂。唐朝時,有位宰相因為在信中寫了 「青鵝」二字,被武則天殺了。大臣們為宰相喊冤,武則天卻淡淡地回答:「把這兩個字拆開,就知道他死得冤不冤了。」 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這個宰相又是誰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被武則天處死的宰相是裴炎,他出身於河東名門裴氏家族。裴炎自幼勤奮好學,在弘文館苦讀十年,才通過科舉入仕。公元680年,裴炎升任黃門侍郎,正式被任命為大臣。由於他與當時的武則天志同道合,所以很受武則天的賞識。
  • 宰相寫下「青鵝」二字,武則天:殺了,百官不解,皇帝說:拆開念
    古代皇帝為了鞏固手中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想做什麼事,想剷除什麼人,無論什麼由頭,合理還是不合理,是否會遭到天下人的非議,他們都可以做得出來。比如秦朝的焚書坑儒,明清時期的文字獄,僅僅只是在文字上都不容許有反動之意,在統治者眼中,容不得任何的紕漏,就說女皇武則天,她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手段必然不簡單,可以稱為鐵血手腕,如此才能鎮得住滿朝的男子官員。
  • 「丞相」和「宰相」有何區別?雖然是一字之差,意義卻截然不同
    相信很多朋友看電視的時候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在不同的古裝電視劇中,有的大臣被稱作「丞相」,有的大臣卻被叫作「宰相」呢?就拿諸葛亮來說,世人均稱他為「諸葛丞相」,而沒有人叫他「諸葛宰相」;反觀劉羅鍋,都說「宰相劉羅鍋」,卻沒有「丞相劉羅鍋」的說法。
  • 皇帝悄悄把宰相衣服燒個洞,一年後發現洞還在,立刻命人獎勵他
    遠古的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能夠坐到這個位子已經是極高的人了,權勢顯赫,會有不計其數的人巴結討好,手中握著整個國家的命脈,所以一個國家的宰相必須能與人品相稱。這一點在遼國宰相張儉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從小就勤學苦練,為官剛正不阿,生活樸素,也因為如此,他深受百姓愛戴。
  • 《清平樂》的宰相為什麼有好幾個?宋朝官制套路多
    我們先從地位比較低的三省六部說起: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對應今天我們國家的人力資源部,民政部,外交部,國防部,司法部和工信部。當然職責不完全一樣,我們就拿來作個比喻。各部門的主官是尚書,副部長是侍郎。所以在電視劇裡,咱們看到誰誰誰就任戶部尚書了,就知道他其實幹的是民政部部長的活兒。
  • 楓亭籍宰相知多少
    宰相,是中國古代封建政制下,最高行政長官的泛稱。宰,主持之意;相,輔助之意。宰相即輔佐國君、總領國政的百官之長,亦即國君之「副官」。古詩文中「冢宰」、「宰廷」、「揆席」、「國鈞」、「元樞」「臺鉉」、「鼎席」等,均指宰相職位。不過,中國歷代王朝的行政首腦,並不以「宰相」為其正式官名,而是另有稱謂,且常有變化,名目甚多。
  • 古代「丞相」與「宰相」有什麼區別?別再稀裡糊塗分不清楚!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下,皇帝一直都是地位最高的人,皇帝作為天子,受命於天,掌管天下。而我們知道還有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便是丞相。可以說,一個好的王朝,可以沒有一個英明的皇帝,但是不能沒有一個賢良的丞相。作為皇帝的「大腦」,丞相輔佐皇帝管理朝政,總領百官,對於朝廷統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這時候大家就有疑問了,有了丞相,不是還有宰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