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論語之論道德修養(巧言亂德)

2021-02-07 雲國學

原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26章》

章旨:


孔子指出巧言及小不忍的弊害。想要進德、成事,當辯言、忍性。

注釋:


小不忍:小小的不忍心。

大謀:大計劃、大事。

解讀:


本章談巧言與小不忍之事。

「巧言」是指花言巧語。孔子對一個人的評論,深以巧言、令色為恥,認為這種人很少有仁心。

《忍經》序言曰:「忍乃胸中博閎之器局,為仁者事也,惟寬恕二字能行之。顏子云「犯而不校」,《書》雲「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謂也。韓信忍於胯下,卒受登壇之拜;張良忍於取履,終有封侯之榮。忍之為義,大矣。惟其能忍則有涵養定力,觸來無競,事過而化,一以寬恕行之。當官以暴怒為戒,居家以謙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於人。好善忘勢,方便存心,行之純熟,可日踐於無過之地,去聖賢又何遠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愛憎,捃(jùn)拾人非,動峻亂色。幹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於倉卒者,未必不入氣勝。不失之偏淺,則失之躁急,自處不暇,何暇治事?將恐眾怨叢身,咎莫大焉!」

由此可見,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不能做到「小不忍」,才會釀出大禍。比如現如今的親子關係、父子關係、夫妻關係,都缺少了「小不忍」。沒有一顆仁愛之心,每一個人都是戾氣層層壓境,稍不滿意,破口大罵者有之,手之舞之者有之。

平時多讀點經典,藉助古人的智慧,增長點我們的智慧,生活也許會是另一個桃花源。

相關名言名句:


成就偉大的事功者,不在力量,而在忍耐。

——【英】詹遜

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

——《左傳》

相關焦點

  • 讀《論語》有感——仁德的修養
    事實上,克己復禮一直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個理念,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一個重要的標準,但是它不是僵化的,也不是和現代社會的理念相悖的。甚至可以說,克己復禮恰恰是當前這個浮躁的社會裡讓我們安靜下來觀照自己思想與行為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標準。
  • 德不孤,必有鄰:我讀《論語》
    譬如小時候被老師家長硬塞到手裡的魯迅的小說、反覆背誦以至於形成肌肉記憶卻不求甚解的「水調歌頭」,《論語》亦是如此。時隔多年後再次拜讀,才有幸從那些曾經捉摸不透的文字中捕捉到一星半點孔子思想的光輝。      《論語》中膾炙人口的詞句不勝枚舉,其中最讓我有驚鴻一瞥的感觸的是《論語.裡仁》中的一句:「德不孤,必有鄰」,並深以為然。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論語》經典名句,品讀智慧人生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具權威性的一部著作,也是作為儒家思想和儒家學派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禮樂文化、制度文化、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眾多方面,其儒家思想廣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理想價值,又有切實的民生意義,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精華結晶。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中的慎思篤行強化,與「時代新人」品格內涵,值得一讀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通過研究發現,《論語》中的君子品格與「時代新人」品格的培養目標不謀而合,具有較強的時代價值和借鑑意義。慎思篤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治學的根本方法,給「時代新人」為人處世提供正確指導,是「時代新人」在新時代成長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論語》多次提到慎思篤行在人們品德修養中具有重要地位。
  • 韓星 | 論儒家的身體觀及其修身之道
    《五行》認為「仁」這一最高道德境界,形成於心,而完成於身。正如有學者所論:「仁德是種紮根於形氣神一體顯現的道德,它是儒家體現的身體觀的道德。『仁』字從身從心,子思藉此字告訴學者:道德必須在身體上體現出來,它體現的軌跡可以由心而身,也可以由身而心。」「身心為仁,這是儒家的大本大宗。」(楊儒賓,2000年,第623頁)《大學》提出「德潤身,心廣體胖」,說明道德修養與身體健康是相輔相成的。
  • 李零讀《論語》:當下尊孔的三副面孔
    根據李零教授的考察,現在讀《論語》無非就三種讀法,三種讀法之下後三種孔子,三個孔子形象背後有三張不同的面孔。在討論這三種人之前,先得討論一下李零教授的立場。畢竟大面積的得罪文化人並不是什麼好事情,秦始皇被儒家釘在恥辱柱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他的豐功偉績還是靠老外研究中國史給翻案的。潑婦罵街,氣過了也就罷了。
  • 韓星:論儒家的身體觀及其修身之道
    《五行》認為「仁」這一最高道德境界,形成於心,而完成於身。正如有學者所論:「仁德是種紮根於形氣神一體顯現的道德,它是儒家體現的身體觀的道德。『仁』字從身從心,子思藉此字告訴學者:道德必須在身體上體現出來,它體現的軌跡可以由心而身,也可以由身而心。」「身心為仁,這是儒家的大本大宗。」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別怕改正。」拙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當中的「威」譯成「威嚴」感覺好像哪裡不妥,但是一直琢磨卻沒有一個自己滿意的結果。這或許真的要還原到孔子當時講這話的特定場景才能理解得更好了。這也是《論語》最讓後人抓狂的地方。
  • 品悟孔子的仁 ——道德講堂五常之「仁」
    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
  • 《論語》: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本章繼續品讀論語第四篇「裡仁篇」。在上章學習了「《論語》: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孔子說,追求富貴是人之常情,但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孔子強調擁有仁德的重要性,作為君子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仁德,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時候都要與仁德同在,在最顛沛的時候也要與仁德同在。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初等教育,論語總能背出幾句,不管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算紙面上沒見過,聽總是聽過的。不過,完全通讀整部《論語》的現代人,真不多。
  • 【異之說《論語》】之三百四十九:夫子論「忠愛之道」
    誠如陳祥道所釋:「蓋愛之者,仁也;勞之者,義也;忠焉者,義也;誨之者,仁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行義以仁然後義。」如此,孔子強調以「忠愛」踐「仁義」,將「仁義」從主觀觀念、心性情感,兌現與落實於行動,從道德理論理性下降、具體化為實踐理性,從而使「忠」、「愛」成為一種改造人,促人進步,從而成就仁政、仁道的積極力量。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孔子說:「弟子們平日裡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尊重師長。
  • 經典導讀之論語:孔子論孝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孝如此重要,那在現實的家庭生活中,如何成就呢?我們用孔子另一個學生曾子的話劃分了三個層次。在《曾子》一書中,曾子提出三種不同的孝:大孝、中孝、小孝。他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還有,黑格爾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賀麟注),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 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從小養成好習慣!
    每個人都應該要在意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道德修養是生而為人最重要的素質體現。今天學習啦小編分享的是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希望你會喜歡。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熱門篇】1 修之至極,何謗不息.2 歷史使人賢明,詩造成氣質高雅的人,數學使人高尚,自然哲學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穩重,而倫理學和修辭學則使人善於爭論。
  • 論語裡驚塵絕豔的名字,極具內涵,讀來神清氣爽!
    論語裡驚塵絕豔的名字,極具內涵,讀來神清氣爽!《論語》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編寫的,所記錄的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在政治、倫理、道德、教育上都有很大造詣。用《論語》來起名,是以聖人之言來起名。用《論語》起名的寶寶必得聖人庇護,將來必定是個品行端正、儒雅謙和的人!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學習內容全解
    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背景介紹】本文選自《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版)。《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都屬於語錄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