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仁德的修養

2020-12-22 騰訊網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

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到禮的標準,你做到一天都克己復禮,天下都認為你做到了仁。

克己復禮,這個在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理念,一直都有不同的具有爭議性的解讀。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容易理解為一種單純的復古,即人的思想人的行為人的選擇回到一種古老而悠久的不合時宜的僵化分規範中去。所以,一說到克己復禮便有一種本能的抗拒甚至厭惡。覺得這是一種文化糟粕對人的思想的控制和麻痺。事實上,克己復禮一直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個理念,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一個重要的標準,但是它不是僵化的,也不是和現代社會的理念相悖的。甚至可以說,克己復禮恰恰是當前這個浮躁的社會裡讓我們安靜下來觀照自己思想與行為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標準。

千百年來,人的欲望基本是不變的,這是人的本性和屬性決定的,而禮的標準卻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又與時俱進的。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仁在任何時代都有其當下的可實現性,因為仁的實現是以人為主體來實現的,不仰仗任何外在的條件,不是因為外在的規範,而是自己的能擔當起一種道德的方向,仁的實現,是人自己的意願和選擇。

仁的實現為什麼要克己?這與道德與欲望之間的關係有關,道德有時候是順應欲望,有時候與欲望相違背。也可以反過來說,欲望有時是符合道德順應道德的,有時是違背道德甚至踐踏道德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任由自己的欲望去作為自己行為的唯一標準,那社會一定會因此失序,每個人都是社會失序的始作俑者,也是受害者。因此,在社會道德關係中,需要一種自製,而這種自製就是從獸性通向人性,或者說從動物性通向社會性,通向道德自覺地實現的方式。通過自製,通過自我的約束,通過自我的規範和自我的提升,來達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仁的實現。

在說文解字中,克有肩的意思,為承擔、擔負之意。如我們熟悉的臧克家,這個名字的寓意就是擔負起家庭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理解的相生相剋的克之意。克己,就是能夠擔負起一個人生命的本質,這個生命的本質就是仁,這是對於自我本質的認識和擔當,擔當起仁愛。

復,即行故道,回到曾經走過的道路上來,有返本的內涵,有歸來感,回歸到本有的狀態。孔子說的復禮,就是讓禮回到原本的狀態,這是因為在孔子看來,當時的禮已經異化了,這種異化就是指形式主義,即在繁瑣的儀式中,喪失了其精神內核和情感內核,雖然依舊堅持禮的形式,內心卻失去了禮的感動,這是禮崩的前奏,很多人雖然在日常行為種都嫻熟的履行著規範的禮的形式,但是在這種過程中,內心的誠敬和感動,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愛已漸漸淡漠了。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禮儀思想最基本的向度,是為禮注入仁的精神,克己是擔當起人生命的本質,擔當起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仁。當仁被擔當起的時候,禮也隨之回到本來。在仁和禮的關係中,強調的是人的主體性,即人所追求的仁愛精神,讓你重新獲得其精神內核。仁是通過主體一系列的道德實踐、道德行為來實現其本質。禮為源自情感,源自精神世界的仁提供了具體的行為標準,為人能夠實現仁愛提供了具體的道德情境。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欲望,回到規範中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回到禮的標準中來。仁和禮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雙向的,仁對禮的主動,和禮對人的塑造。

顏回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的回答很豐富,四個非禮勿的排比,勿視勿聽,這是接觸世界的過程,勿言勿動,這是接觸世界夠的外在行為,都要處在禮的自覺和規範中。

由此可知,克己復禮是人在自我修養自我提升中重要的一個過程,是彰顯生命本質,是人對抗與道德不符的欲望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前提是了解自我分辨自我,了解禮的內核與儀式之間的關係。在現代社會,克己復禮因為時代的進步觀念的更新,也因此有了新的內涵,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念不可棄,在此基礎上豐富其新的與時代相呼應的內涵。不被欲望所左右,遵循法度,遵守規則,不逾越道德規範和要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引領自己的行為,始終把自己置身於其中,並對禮的儀式和規範保持內心的恭敬和敬畏,用真實的情感來體驗和踐行禮的儀式和標準,而不是敷衍做作應付,當我們的行為和內心的態度合為一個整體,那麼外在的規範和標準不會是我們行為的桎梏和障礙,而會是我們生命的一種自覺。由此可知,正確理解克己復禮的思想和精神內核,對於我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對於自己行為的規範和人格的塑造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為,克己復禮,就是一種仁德的修養!

相關焦點

  • 《陳昌文老闆社群》陳昌文解讀論語:仁德在,性命就在
    《陳昌文老闆社群》陳昌文 解讀:孔子說,有志氣的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求生就損害仁德,但有犧牲性命以成全仁德的。這一句論語在整個論語裡是非常特殊的,我們談過很多段論語了,都是明哲保身,不可則止,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孔子說:「弟子們平日裡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尊重師長。
  • 《論語》: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本章繼續品讀論語第四篇「裡仁篇」。在上章學習了「《論語》: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孔子說,追求富貴是人之常情,但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孔子強調擁有仁德的重要性,作為君子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仁德,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時候都要與仁德同在,在最顛沛的時候也要與仁德同在。
  • 淺談《論語·裡仁篇》:東郭先生不值得同情,辯證客觀才是仁德
    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東郭先生顯然是一個迂腐之人,連善與惡都分不明白,枉讀了數十載聖賢之書,其所經歷的「以怨報德」之事,完全沒有任何值得同情的地方。那麼,從公平公正的角度出發,東郭先生究竟值不值得我們大家同情呢?我想孔子的話,會給我們一定的啟發。
  • 《論語》名句賞析:玲瓏剔透的小孩名,個個清雅怡然
    《論語》可說是中國第一書,華人從孩提起即深受其影響,八歲讀觸動情思,八十歲時再讀仍覺雋永無窮。人生在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論語》二十章一萬六千多字幾乎談遍,句句精練到位,若能虛懷體悟,真誠實踐,確可身心受益。
  • 這五十個日常應用的成語,都出自《論語》
    ——《論語.公冶長》釋義:原指寫文章富有文採,又自成篇章。現用來形容成績或者名聲非常顯著。九,在陳之厄。——《論語.微子》釋義:原指孔子在陳國時遭遇的危難。後比喻處境非常艱險。十,君子固窮。——《論語.微子》釋義:君子在無論多麼艱難的處境下,也能堅守道德修養,從容淡定。十一,窮斯濫矣。
  • 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的一則論語
    最近在讀《論語》,我也不覺得說是現在才讀會慚愧,因為有些東西,讀太早了未必讀懂,未必會有現在的收穫。一直都覺得,讀書是要分階段的,即使一本書很好,是很值得讀的經典,但是你讀不下去的話,建議暫時先放在一邊。以後再拾起來閱讀。我以前就讀不了《論語》,但是現在讀起來覺得很喜歡。
  • 《論語》究竟怎麼讀?
    通讀經典當然重要,但是你今天讀,跟古人讀聖賢書可不一樣。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一句一句的去讀《論語》。為什麼應該一句一句讀《論語》?
  • 同讀論語之論道德修養(巧言亂德)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26章》章旨:孔子指出巧言及小不忍的弊害。想要進德、成事,當辯言、忍性。注釋:小不忍:小小的不忍心。平時多讀點經典,藉助古人的智慧,增長點我們的智慧,生活也許會是另一個桃花源。相關名言名句:成就偉大的事功者,不在力量,而在忍耐。——【英】詹遜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左傳》
  •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學習《論語》的智慧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論語》是記錄孔子與弟子的言行的,有人說《論語》就是聖人自己來做表率,把如何落實儒家的理念,用語言與行為表演出來給大家看。
  • 《論語》中的成語:巧言令色
    ——《論語·學而》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成語      巧言令色:形容用花言巧語和諂媚的態度討好於人。       要注意的是,語音是不斷流變的,字的讀音是在變化的,之前讀起來相近的音,現在可能不那麼相近了。例如:江,從水,工聲。「工」和「江」兩字現在的讀音是大有不同的。言
  • 【論語精講】仁者愛人專題(一)
    (《論語•裡仁》)【譯文】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擺脫。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論語》之公冶長
    【譯文】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沒有口才。」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對付別人只憑能言善辯,會屢屢讓人憎惡。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辯又有什麼用呢?」此章講的是內心的仁德與口才的關係問題。這裡的佞指會說話。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5.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譯文】孔子讓漆雕開去當官。
  •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讀完之後有這些感悟
    最近這段時間我看了很多古代的經典文章,尤其是重點看了《論語》,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也有一些感悟。論語不愧為經典,蘊含著做人的道理,蘊含著閃光的思想。讀懂了《論語》,能夠讓我們取得更大的收穫。我們在追求智慧,智慧在哪裡呢?就在這些經典著作中,主要我們去品讀就可以發現。
  • 新生寶寶取名:15個《論語》一代容華的女寶寶名,讓你如沐春風
    錢穆先生說:《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不僅中國,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
  • 拙讀《論語》第三百五十二篇:君子小人與仁德
    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也是有的啊!可是小人中從來就沒有有仁德的人。」拙的譯文:君子不仁的時候,也有是有的;但是小人卻從來不會有仁的時候。
  • 《論語》筆記|普通百姓也能做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
    【經典導讀|讀原文悟原理】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歸:與。四書章集注)仁焉。
  • 海市蜃樓 —— 讀《金色夜叉》有感
    本來只因為看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書中提到了這本書,所以讀,但因為《人間失格》讀完後使我大失所望,所以對這本書也不抱太大希望,特別是剛看時,首章開頭情節描寫的感覺讓我有種歐美文學調調的錯覺;不過幸好我接著看下去,此書也讓我越看越入迷,故事設計巧妙的很,環環相扣,像一部紀錄片,電影,話劇,真實感特別深,一點也不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