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
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到禮的標準,你做到一天都克己復禮,天下都認為你做到了仁。
克己復禮,這個在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理念,一直都有不同的具有爭議性的解讀。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容易理解為一種單純的復古,即人的思想人的行為人的選擇回到一種古老而悠久的不合時宜的僵化分規範中去。所以,一說到克己復禮便有一種本能的抗拒甚至厭惡。覺得這是一種文化糟粕對人的思想的控制和麻痺。事實上,克己復禮一直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個理念,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一個重要的標準,但是它不是僵化的,也不是和現代社會的理念相悖的。甚至可以說,克己復禮恰恰是當前這個浮躁的社會裡讓我們安靜下來觀照自己思想與行為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標準。
千百年來,人的欲望基本是不變的,這是人的本性和屬性決定的,而禮的標準卻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又與時俱進的。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仁在任何時代都有其當下的可實現性,因為仁的實現是以人為主體來實現的,不仰仗任何外在的條件,不是因為外在的規範,而是自己的能擔當起一種道德的方向,仁的實現,是人自己的意願和選擇。
仁的實現為什麼要克己?這與道德與欲望之間的關係有關,道德有時候是順應欲望,有時候與欲望相違背。也可以反過來說,欲望有時是符合道德順應道德的,有時是違背道德甚至踐踏道德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任由自己的欲望去作為自己行為的唯一標準,那社會一定會因此失序,每個人都是社會失序的始作俑者,也是受害者。因此,在社會道德關係中,需要一種自製,而這種自製就是從獸性通向人性,或者說從動物性通向社會性,通向道德自覺地實現的方式。通過自製,通過自我的約束,通過自我的規範和自我的提升,來達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仁的實現。
在說文解字中,克有肩的意思,為承擔、擔負之意。如我們熟悉的臧克家,這個名字的寓意就是擔負起家庭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理解的相生相剋的克之意。克己,就是能夠擔負起一個人生命的本質,這個生命的本質就是仁,這是對於自我本質的認識和擔當,擔當起仁愛。
復,即行故道,回到曾經走過的道路上來,有返本的內涵,有歸來感,回歸到本有的狀態。孔子說的復禮,就是讓禮回到原本的狀態,這是因為在孔子看來,當時的禮已經異化了,這種異化就是指形式主義,即在繁瑣的儀式中,喪失了其精神內核和情感內核,雖然依舊堅持禮的形式,內心卻失去了禮的感動,這是禮崩的前奏,很多人雖然在日常行為種都嫻熟的履行著規範的禮的形式,但是在這種過程中,內心的誠敬和感動,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愛已漸漸淡漠了。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禮儀思想最基本的向度,是為禮注入仁的精神,克己是擔當起人生命的本質,擔當起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仁。當仁被擔當起的時候,禮也隨之回到本來。在仁和禮的關係中,強調的是人的主體性,即人所追求的仁愛精神,讓你重新獲得其精神內核。仁是通過主體一系列的道德實踐、道德行為來實現其本質。禮為源自情感,源自精神世界的仁提供了具體的行為標準,為人能夠實現仁愛提供了具體的道德情境。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欲望,回到規範中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回到禮的標準中來。仁和禮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雙向的,仁對禮的主動,和禮對人的塑造。
顏回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的回答很豐富,四個非禮勿的排比,勿視勿聽,這是接觸世界的過程,勿言勿動,這是接觸世界夠的外在行為,都要處在禮的自覺和規範中。
由此可知,克己復禮是人在自我修養自我提升中重要的一個過程,是彰顯生命本質,是人對抗與道德不符的欲望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前提是了解自我分辨自我,了解禮的內核與儀式之間的關係。在現代社會,克己復禮因為時代的進步觀念的更新,也因此有了新的內涵,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念不可棄,在此基礎上豐富其新的與時代相呼應的內涵。不被欲望所左右,遵循法度,遵守規則,不逾越道德規範和要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引領自己的行為,始終把自己置身於其中,並對禮的儀式和規範保持內心的恭敬和敬畏,用真實的情感來體驗和踐行禮的儀式和標準,而不是敷衍做作應付,當我們的行為和內心的態度合為一個整體,那麼外在的規範和標準不會是我們行為的桎梏和障礙,而會是我們生命的一種自覺。由此可知,正確理解克己復禮的思想和精神內核,對於我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對於自己行為的規範和人格的塑造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為,克己復禮,就是一種仁德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