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發能夠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代文學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了,也越發覺得,文字有一種很神奇的能力,它能夠穿越千年的時光跟讀者引起共鳴。
最近在讀《論語》,我也不覺得說是現在才讀會慚愧,因為有些東西,讀太早了未必讀懂,未必會有現在的收穫。一直都覺得,讀書是要分階段的,即使一本書很好,是很值得讀的經典,但是你讀不下去的話,建議暫時先放在一邊。以後再拾起來閱讀。
我以前就讀不了《論語》,但是現在讀起來覺得很喜歡。所以本周的分享是分享前幾天讀到的自己很喜歡的一則論語,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的時候應當孝敬(父母),出門在外的時候則應該順從尊長,謹言慎行,還要誠實可靠,應該有博愛精神,廣泛愛身邊的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躬行實踐了(這些)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應該學習文獻知識。
感受:初讀到這則論語的時候,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開始反思,社會存在著很多的不和諧的一面,是不是因為我們本末倒置了?我們忽略了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們忽略了身邊最親近的親朋好友,而只顧著自己個人的發展。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缺乏基本的孝敬,對師長缺乏起碼的尊敬,我不覺得這個人以後會有很大的成就。對於一個人而言,其實是能夠以小見大的,從生活中的很多細節也能夠體現出一個人未來的成就。當我們急於向前的時候,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思考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