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的一則論語

2020-12-22 五口田心

現在越發能夠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代文學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了,也越發覺得,文字有一種很神奇的能力,它能夠穿越千年的時光跟讀者引起共鳴。

最近在讀《論語》,我也不覺得說是現在才讀會慚愧,因為有些東西,讀太早了未必讀懂,未必會有現在的收穫。一直都覺得,讀書是要分階段的,即使一本書很好,是很值得讀的經典,但是你讀不下去的話,建議暫時先放在一邊。以後再拾起來閱讀。

我以前就讀不了《論語》,但是現在讀起來覺得很喜歡。所以本周的分享是分享前幾天讀到的自己很喜歡的一則論語,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的時候應當孝敬(父母),出門在外的時候則應該順從尊長,謹言慎行,還要誠實可靠,應該有博愛精神,廣泛愛身邊的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躬行實踐了(這些)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應該學習文獻知識。

感受:初讀到這則論語的時候,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開始反思,社會存在著很多的不和諧的一面,是不是因為我們本末倒置了?我們忽略了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們忽略了身邊最親近的親朋好友,而只顧著自己個人的發展。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缺乏基本的孝敬,對師長缺乏起碼的尊敬,我不覺得這個人以後會有很大的成就。對於一個人而言,其實是能夠以小見大的,從生活中的很多細節也能夠體現出一個人未來的成就。當我們急於向前的時候,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思考這樣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大師告訴你如何讀《論語》《孟子》這兩本書?真是醍醐灌頂
    現在來正式學習程子的「讀論語孟子法」。1、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 中考奪冠之《論語十二章》解析
    評析:這一則,孔子顏回做了高度評價。顏回「不改其樂」,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追求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能自得其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所以我雖學業不精(數理化對我猶如天書),可看「閒書」的興趣卻一直伴著我,閒的時候就想看看書或者一些影像資料之類。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
  • 《論語》之公冶長
    孔子說:「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之牆不能再粉刷了。我對宰予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啊?」孔子說:「以前我對於人,聽他怎麼說就相信他會怎麼做;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他怎麼說,還要看他怎麼做。對我來說是宰予讓我有了這樣的改變。」此章看法有三。一是說宰我白天睡覺,孔子很生氣。一是因為宰我言行不一,孔子很生氣。
  • 讀後感 │ 黃穎:《論語》中的'孝'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原來,孝悌乃「仁」之根本。「孝」即孝順父母,「悌」即順從兄長。有子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的關係。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
  • 終於有本書把論語講透了
    論語真是個大部頭啊,但是好在有很多老師,比如華老師,已經把論語讀透了,又寫成了書,來給我們這些沒有基礎的人閱讀學習。我滿心歡喜的打開論語開始讀第一章,就發現我從前對學習的理解是不對的。當我講這些道理的時候,每個人都聽得懂,但是一到用的時候,就都忘記了,不會用。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自己不夠厚重。人有兩顆心,糾錯心和勝心。糾錯心就是說喜歡給別人糾錯,寬衣律己,嚴以待人,專門找到別人的錯,否定別人,獲得心理的愉悅。
  • 《論語》中「小子何述」之「述」是什麼意思?
    有些字,創造之初意義較少,人們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引申、比喻、轉借,意義逐漸增多,以今解古,難免望文生義,從而背離作者立言之本義。如對《論語》中「述」字的解讀,就存在這樣的問題。《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儒家經典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而《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當然這句話可能有點誇張的成分,但是足夠說明了《論語》的歷史地位。
  • 不教而殺謂之虐 ——2019級《論語導讀》結課感言
    這樣地過了三四個禮拜,我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空虛。因為在原本的庸懶與頹廢之外,又增加了一種深沉的落寞,我似乎在混吃等死,而且毫無歸宿感。原本每天還能堅持讀一點書,後來是幾乎都在無所事事不知所為的狀態中,度過每一天。我突然想到我的學生們,如我這樣自制力較強的老師都這樣,何況他們才是一群未滿20歲的大一新生?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於藝——出自《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方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敏學——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有哪些書籍讓你醍醐灌頂?
    像趙先生這樣的天才,能讓他醍醐灌頂的書——即便是有也和我們普通人的不同。而有的人,學習英語十數年不得其法,每次背單詞都要從「abadon」開始。這樣的人,能讓他醍醐灌頂的書肯定不是什麼高深語法。所以我要推薦的書籍,只適合初學者——指的是英語水平不高,哪怕已經學了十幾年幾十年——且不是趙元任先生那樣驚才豔豔的天才。
  • 經典導讀之論語:孔子論孝
    是因為其他的關係未必人人都有,比如,有人無子,所以,父親的慈就不是所有人通用。有人無妻或無夫,所以,夫婦之道的義不是對所有人通用。但人人皆有父母。人人皆有對父母的情感。所以孝就是通用的大道。儒家以孝的基本情感出發,感而旁通,發展出其他的情感。論語把孝提到成就仁道的根本的這個地位。邏輯推論非常有說服力。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醍醐灌頂」中「醍醐」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嗎?
    「醍醐灌頂」最常見的用法是佛教中用來比喻通過灌輸佛性智慧使人產生靈感,大徹大悟,從而除卻煩惱、身心清爽的感覺。那麼佛教又是怎麼跟「奶油」扯上關係的呢?這就要從「醍醐」二字講起。所謂灌頂,現在是佛家的一種灌頂儀式,種類也特別的多,有結緣的,有傳法的,要說到真正的灌頂,那是無上神聖的精神體會,和任何外界因素都無關的,因為裡面涉及的東西過於玄奧,這裡不做展開講述。但是要告訴大家的是,灌頂原先不屬於佛教範疇,而是古代天竺國冊封太子的儀式。
  • 德不孤,必有鄰:我讀《論語》
    譬如小時候被老師家長硬塞到手裡的魯迅的小說、反覆背誦以至於形成肌肉記憶卻不求甚解的「水調歌頭」,《論語》亦是如此。時隔多年後再次拜讀,才有幸從那些曾經捉摸不透的文字中捕捉到一星半點孔子思想的光輝。      《論語》中膾炙人口的詞句不勝枚舉,其中最讓我有驚鴻一瞥的感觸的是《論語.裡仁》中的一句:「德不孤,必有鄰」,並深以為然。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正義之事不做,沒有勇氣。】上篇剛寫到文化的傳承百世可知,此篇作為論語為政篇的結束,談到了諂媚和勇氣,中國人可以不信奉佛教、基督教等教派,但不能不信奉祖先。源於祖先,才能繁衍生息,而祭拜祖先不是為了給予,而是緬懷,感恩祖祖輩輩的付出。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初等教育,論語總能背出幾句,不管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算紙面上沒見過,聽總是聽過的。不過,完全通讀整部《論語》的現代人,真不多。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9.簞食瓢飲 解釋:一簞食,一瓢飲。形容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論語》裡有答案
    《論語·學而》中有這樣一句經典之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資料圖:身著古典漢服,在古色古香的教室中誦讀《論語》,鄭州市第三十九中學的學生們迎來別樣的開學第一課。當天,該校師生以「論語今讀」為主題,或誦讀、或討論,借用孔子智慧,為現實學習、生活出謀劃策,共同上了一堂傳統文化教育課。
  • 《論語》論仁
    仁,是《論語》的核心,亦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仁應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    一、仁:心之德,人人固有,人人可修。仁,原為果仁,是生命最初的樣子,亦是種子,是生生不息,是生命的根本。仁是生,是活氣。故仁有柔嫩、真摯的涵義。仁,是一團和氣,是安暢溫和的樣子,而不仁則淹滯矣。仁,是一團活氣,是活潑靈敏的樣子,不仁就是麻木呆板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