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調身、第四調息、第五調心,這三者是我們坐禪入定的關鍵,缺一不可,所以是合在一起講的,只是有初中後的差別。但我們在學習時,也可以逐一來了解和掌握,所以我們先介紹調身的方法。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慾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其實禪不是坐時才有的,禪就在我們整個生活中,有禪定的人,不用穿什麼特別的衣服,說特別的話,他的所作所為就會散發一種健康、安閒、智慧、慈悲的禪味出來,讓周圍的人身心都非常舒服,這種禪味完全來自於對自心的把握,不是金錢、地位和學識等身外之物所能達到的。所以禪定並不是一定要坐在那裡才進入,只要你懂得坐禪的方法了,平常走路說話,接人待物,觸對逢緣都可以進入禪定。但初欲入禪者必須通過打坐止觀,才能生起一種明亮、寧靜、智慧、慈悲的心理狀態,從而掌握進入禪定的方法,慢慢再滲透到生活中,使行住坐臥更加安祥。
想進入禪定就要逆作方便,逆就是反向,比如欲觀其心,先要具備外在的二十五方便,就是逆作方便,想使內心安穩自在,先要把外具的二十五方便作好,才能進入禪定時。那麼具體到調身,如何去做呢?這裡先把平常不打坐時調身的總綱告訴我們了,也就是在平常生活中,無論講話、思想、做事都不能很粗獷,否則心氣就很浮燥,就不安定,即使入座也像個猴子一樣,就很難坐得住了。其實用現代的話來說,坐禪就是把情緒管理起來,讓情緒很聽話,不放縱,如果能把自心管理得柔和聽話,無論何時都會很安祥。生活中很煩亂就是心中煩惱多的表現,所以坐禪功夫好的,就如同在座上把智慧刀磨好了,到了生活中,就能用這把刀去割煩惱草,一切行為就變得如理如法,座下也一樣能安住在禪定中。
座上調身主要是打坐姿勢要正確,共有七項要求。
第一項: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繩床是古時僧人的主要坐具,多用草繩編成,寬大舒適,我們現在打坐的坐具一般是蒲團或者方凳。上座前,我們先要把座位安置好,要把禪坐的地方布置得讓自己很喜歡,坐在這裡感覺很舒服,不能隨便找個地方就坐。所以寺廟裡其他的凳子都是小小的,提醒我們不要貪坐;唯有禪堂裡的凳子都是很寬大舒適的,讓我們不管在禪堂裡坐多久,都會很安穩。在家打坐如果沒有單獨的房間,我們也以在床上打坐。床是讓自己休息的地方,肯定是家裡最乾淨最舒服的。禪坐的地方布置好了,很舒服,平常卻不能隨便就坐在這裡,只有禪修的時候才可以坐,否則禪修不會受到我們心理上的重視和認同。
蒲團平鋪放好以後,我們還需要調整坐墊的高度,以便能身心端正,所謂「站如松,坐如鐘」,坐下來要四平八穩,不前俯後仰。如果是雙盤,本身就很平穩了,後面不墊或者墊高半寸至一寸都無妨;如果是單盤,就要墊高一寸到兩寸;散盤就要墊高七八寸。具體高度因人而異,胖人要墊高一點,瘦人可以墊少一點,因為胖人腿粗,如果不墊或墊的太低,坐下來會往後仰,和人體骨骼的生理狀況不協調,氣脈就不容易打通了。
第二項: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右腳指與左髀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
這是身體打坐的姿勢,這裡只介紹了雙盤和單盤兩種,這兩種姿勢是專業修行人,也就是出家人採用的禪坐姿勢,在家人禪修還可以採用散盤的姿勢。
半跏坐就是單盤,左腳放在右腿上,叫吉祥坐;右腳放在左腿上,叫金剛坐,都是可以的。如果是全跏,也就是雙盤,就先要把左腳放到右腿上面,然後右腳再放到左腿上。散盤就比較隨意了,把兩腿交叉一下,或者左腿壓右腿,或者右腿壓左腿,身體保持正直,就可以了。
如果男眾能雙盤最好雙盤,因為雙盤比較平正,氣脈也平順,很容易入定。年輕女眾如果不是14歲前就已經雙盤了,那就最好採用單盤形式,不要雙盤,因為成年的時候雙盤會使內分泌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例假會過多,影響正常的生理狀態,單盤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老年人或者非常胖的人可以採用散盤的形式,但腳要儘量往裡拉,腳要貼近蒲團,不要散翹在外面,坐要端正。坐下後兩個腳大拇指的指尖,跟兩側的肩膀能夠持平,這是比較準確的禪坐姿勢。
第三項: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腿盤好以後,褲帶、衣帶要放寬鬆,也不能穿緊身的衣服,最好穿棉質的睡衣或者寬大的衣袍,不能讓過緊的衣服或衣帶把氣脈卡住,也不能太松隨時都能掉下來。佛經裡面說,人體由四大組成,每一大有二百二十病,四大不調,就會出現八百八十病。如果調節得好,身體就會很舒服,心情也非常愉悅。坐禪的特點就是放開我們身心的束縛,讓地水火風四大能自行進行調節,達到身心的平衡和禪定,所以要解開所有身體的束縛。但太鬆了也不行,比如有人披著衣服打坐,坐到一半衣服滑下去了,你是撿還是不撿?撿吧,手結印呢,一動就白坐了,四大的調節就要被硬性終止;不撿吧,打坐會受風受涼,也會導致身體生病。心裡七上八下地琢磨,就更進不了禪定了,所以衣服要鬆緊適宜。
第四項: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身體安穩以後,手也要結印放好。一般我們打坐可以結三昧印,三昧就是正定、正受的意思,禪定就是正定、正受,這是十方諸佛的共印,結此印很容易入定。三昧印要將兩個手手指平伸,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拇指相對,形成環狀,指甲要剪掉,不能用力戳太緊,也不能脫開。結好以後,放在盤坐好的腳上,或者肚臍到肚臍下面一寸半之間地方。如果換作右手在上,就叫彌陀印,也就是阿彌陀佛結的念佛三昧印,是三昧中王,和十方諸佛的印是相通的,所以這兩個印是最容易使我們入定的手印。
坐禪要得受用,就需要將氣脈貫通,氣脈貫通後,肉身的粗重感受消失了,就能入定了。我們結好這個手印後,氣就通過十個指頭互相調換,所以十指要對好,否則就像把電路接錯位了,電流就過不來,燈就亮不了。十指相對時會有氣脈發動的感覺,兩個拇指好像粘在了一起,這就是氣脈已經在啟動了。
第五項: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坐禪時為了將身體調整到正確的姿勢,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也就是把腿盤好以後,我們先要活動一下,以腰為基點,順時針轉三圈後,再逆時針轉三圈,每一次都要轉到極限,感覺再彎下去就會摔倒了再轉回來;然後往後仰三次,前靠三次;左右各晃動三次,再看看上下左右怎麼晃也不會倒了,腰直胸不挺,四平八穩了,這時候身體的姿勢就調好了。
「腰直胸不挺」是調身的要點,脊椎保持正確的姿勢很重要,因為我們人最重要的任、督兩條脈,都圍繞脊椎而行。中醫講「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因此有「任督通則百脈皆通」的說法,如果我們坐禪時身體不正,脊椎不直,氣脈就不能打通;但是脊椎又不能挺得太直,要稍微含一下胸,做到「腰直胸不挺」,含胸撥背,這樣就完全符合脊椎的生理彎曲,因此能很自然地放鬆,也就容易入定了。
第六項: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第六項是調頭頸的姿勢,頭頸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調整好後,鼻尖跟肚臍正好相對;如果鼻尖和肚臍對不正,那頭頸的姿勢就沒有調好。
第七項: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當我們把身體所有部位安置好後,再就要把體內的濁氣吐出來。佛教講因為凡夫內心充滿貪嗔痴等顛倒心念,就感得了這個五濁惡世,所以我們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表現為思想上和身體上的痛苦煩惱,這些身心的不健康因素如同混濁的惡氣一樣充斥在全身,會影響我們進入清淨快樂的禪定,所以入座之後,我們先要把這些濁氣從身體裡吐出去。
吐氣的方法也是有講究的,不能太用力,導致粗重急促,要張開口,慢慢地綿綿不斷地把氣放出去,就像把煤氣罐的口擰開,讓剩餘的煤氣放掉一樣的感覺。同時觀想身體所有脈絡不通的地方,那些把脈絡堵塞住的濁氣,都隨放氣而從身體裡全部排出去了。比如身體哪裡不好的人,就可以觀想病灶處很多灰黑色的濁氣,都慢慢地集中到嘴裡被吐出去,觀想身上所有的濁氣全都吐完了,然後閉上嘴,再用鼻子把清新的氣體吸進來,這樣吐納三次,如果身體情況比較好,一次也可以,在這個吐故納新的過程裡,觀想很重要。
所以坐禪之前,我們要認真觀想一下,把所有的濁氣,全部吐出去,要觀想到全部濁氣都吐乾淨了,不能到閉口收氣的時候,還感覺有濁氣留在體內,這時收回來那就白吐了。呼氣要綿綿而出,很慢很細,不能聽到呼氣的聲音,感覺濁氣放完後,就把口閉住,不讓濁氣再返回,感覺身心很清爽愉快,再用鼻子把清氣輕輕地吸納進來,觀想三寶智慧的光明沐浴著整個身心。如果在自然環境好的地方打坐,也可以觀想自然的氧氣、清氣從全身的毛孔進來,充盈整個身體。這種配合觀想的吐納最多也就做三次,不能長時間做,否則就是練氣功了,雖然身體會健康起來,但是得不償失,把佛法開智慧的目的失掉了。
這七項做完後,整個身體就調好了,就可以安坐不動了,但我們如果想打通氣脈,還需要對眼睛和唇舌的狀態進行調整,這兩個附加內容也非常重要。
第一個是對唇舌的安置:次當閉口,唇齒才相拄著,舌向上顎。
濁氣吐完閉口時,要讓嘴唇和牙齒剛好接上,非常放鬆自然,不能閉得太緊,也不能有空隙,舌尖要輕輕地頂著上顎,也就是門牙的牙根處。因為坐禪時,地水火風互相調節,心火下沉,將精血蒸發為氣,借風力充溢全身脈絡,上升到頭頂時,頭頂很清涼,氣又會凝結為口水,道教稱為甘露,所以禪坐時口水會很多,舌頂上顎就是接這個甘露的,接到咽喉裡,咽下去對身體有很大好處,滋潤全身地大,如果不頂上顎,口水就會從兩個口角流下來,比如昏沉的人,肯定口水就流到嘴角了。坐禪時的口水是甜的,我們人一上火時,嘴裡會感覺很苦,如果我們能如法坐禪,一個小時調節下來,四大協調了,嘴裡也就不苦了。
這些都是身體氣脈的道理,佛教注重智慧的開發,打坐是為了能夠發明自心,開發智慧,並不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和各種氣功的感受,但佛教也不否認氣脈對身體的調節作用,氣脈打通只是世間法很小的一部分,並不是禪修的最終目的。比如中醫就對人體研究得非常清晰透徹,中醫理論裡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經絡學說,認為人體布滿各種經絡,最重要的就是任、督二脈,任督二脈都起源於會陰處,因此會陰處也叫人體的根,比大腦還重要,被身體保護在最中央處,隱藏最深,不會輕易受傷。會陰在道教稱為下丹田,也就是小腹肚臍裡面,一寸到一寸五的這個地方。任脈走人體的前面,從下丹田上來後到舌尖為止,統攝整個腑臟和腹部,主陰氣;督脈則走人體的後面,也是從下丹田起來,從人體的背部上升到頭頂再下來到門牙的牙根,也就是上顎這個地方,主陽氣。我們打坐時如果腰酸背痛,包括背後的脊椎、脖子、頭頂等不舒服,就是腎氣不足,屬於督脈的問題;如果胸脹、胸悶、呼吸不暢或者腹部疼痛等狀況,則是任脈的問題。
所以我們打坐時,就像在鍋裡煮東西,下丹田就如同火,人體腎臟所含的精血聚集在下丹田上面,坐好以後就開始煮。煮開後,鍋裡充滿氣體,氣體上升到鍋蓋後,又凝結成水滴流下來,我們舌頂上顎,就可以讓任、督兩脈連通起來,陰陽就可以相互調節,陰陽調節得平衡了,就能使身體健康。因此舌頂上顎非常重要,但舌尖頂得不能太用勁,剛好對上就行,否則容易上火。另外打坐時我們最好不要動,亂動就如同把鍋東端一下,西端一下,東西就煮不好了。
再一個是對眼睛的開合程度的調整:次當閉眼,才令斷外光而已。也就是眼睛要閉上,但不能閉得太緊,剛剛合上就可以了。如果昏沉較重的人,眼睛可以睜開一點;散亂心重的要把眼睛全閉起來;一般情況下以看不見外面的東西,但能感覺外面的光就可以了,這樣心就容易收攝。
摘自《永嘉禪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