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下手之初,就講究三調——調意、調氣、調身,三調做好了再開始練習拳架,因為這時的身體和精神更放鬆,更加容易體會太極拳的內在要求。
身體放鬆、精神不緊張、樂觀的人則容易氣沉丹田,容易產生腹式呼吸。而從養生上來講,利用腹式呼吸比較長壽。
身體不健康,情緒不穩定,會影響精神上的平衡,想得越多精神負擔越重,所以要保持精神上的平衡,精神失去平衡,身體機能必定會受到影響。
精神指心理而言,身體指生理機能。
唐朝時日本鑑真和尚,五次渡海沒有成功,結果一急,把眼睛都急瞎了。戰國時期,伍子胥全家被抄斬,楚平王要捉他,出不了關,一夜間就急白了頭髮。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摘孟獲,火燒赤壁,為恢復漢室鞠躬盡瘁,他事不拘大小都要親自過問,結果五十四歲就嘔血死亡。
人類疾病分兩大類型:一類是心理、精神思想上有病;另一類是生理,就是人體器官有病。二者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化。
把意念、呼吸和身體姿勢合起來鍛鍊,既鍛鍊身體,又培養人的精、氣、神,古人又稱之為「調意、調氣、調身"通過調意訓練,不僅可以調整機體內在的不平衡狀態,促進臟腑進一步放鬆,使內氣循經活躍運行,並有助於內氣進一步聚集貯存與調動。
一、調意
指意念力的訓練,也包括了心理暗示,即練功過程中要求在形神松靜的基礎上,把心意安定下來,使雜念妄想逐漸消失,讓大腦安靜,進入恬淡虛無的精神狀態。就是說,練功中大腦一直是清醒的,但又是高度安靜的。
調意的意義除了以上之外,還有開智增慧,頓悟,開發形象思維等功能。練太極拳還要求能夠將意凝集起來形成一種特殊的力,即所說的意念力。意念力不但要隨時調整,適應外力加給自己的不平衡狀態,而且還要同時調動和破壞敵方的平衡。
二、調氣
調氣就是調息,指調整呼吸,即通過訓練,將自然呼吸調整為腹式呼吸或其他呼吸,以增加腹肌運動的深度,提高吸取氧氣和呼出濁氣的功能,從而促進自身內氣的充實與調動。
決不能胡思胡想,想入非非,幻想成仙成神,把思想搞複雜,使大腦神經不正常而走火入魔,殘害自己。
三、調身
調身就是調整人的形體姿勢,即所謂「調形",使身體合乎練功形態的要求。在練功過程中,要使全身處於有內勁而不緊張,放鬆而不懈怠,似松非松,似緊非緊,若有若無,若隱若現,外松內緊,一張一弛,一開一合,既矛盾又統一的舒適安然平衡的狀態,使內氣能循經絡系統通暢運行,形體既靈活機動又穩固,最後達到健身強體之目的。
三調的功夫是貫穿在整個拳架中的,然而,如果練拳之初,站預備式的時候就把三調功夫做好,練拳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