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ID:leyoubj】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提到非遺,你會想到什麼呢?小北的第一反應就是古早的傳統技藝。
作為一個隨便一腳踩下去就是豐富厚重的歷史的城市,北京,更是有著無比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裡的每一項都積澱著歲月的痕跡,也飽含著老北京的記憶。
今天,就讓小北帶領大家,一起來打開歷史之門,了解一下這些飽含滄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料器,古稱「琉璃」,是在中國傳統玻璃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種工藝美術品。
一個噴燈、一把鑷子、一根彩色料棍,就是製作料器最基本的行當。料棍在火中融化,趁還未凝固,藝人用鑷子塑形,很快,閃著神秘光澤的花朵就呈現出來了。
和陶瓷的燒制相比,北京料器的每一絲變化都可以看得見。它依賴火候,更依賴人工,沒有草稿,更無模具,全由藝人即興創作,所以更不會有完全一樣的第二件~
所謂京作,主要指北京地區生產的以宮廷用器為代表的家具,是硬木家具製作的一個流派,與「蘇作」、「廣作」並稱中國硬木家具三大流派。
其工藝風格融入了「蘇作」和「廣作」的製作技藝,造型風格介於蘇作家具和廣作家具之間,比蘇作家具要寬大,比廣作家具更為精巧,風格雍容大氣、絢麗豪華,體現了濃鬱的宮廷文化。
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京作硬木家具已經成為極具中國家具藝術特色的傳統技藝,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了歷史的發展,也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劇裝戲具作為京劇舞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品種豐富齊全,技藝規範考究,做工縝密精細,用料高檔、風格雍容大氣。
相較於其他劇裝戲具製作的個體商戶,北京劇裝廠最大的優勢在於技術。像是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因為北京的國都史已近900年,歷代王朝都會從全國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到京城為宮廷服務獻藝,久而久之,形成了濃鬱的「京作」地方特色。
始於宮廷,京繡在用料、針法、配色上都有很濃厚的皇家風範。用料較為奢侈、配色較為誇張、大膽,尤其是大量的金色、黃色,都是京繡的藝術風格。
老北京流傳過一句話:「頭頂盛錫福,身披瑞蚨祥,腳踏內聯升。」用來形容生活體面、講究。當時,無論是來華公幹的外賓,還是四九城裡的百姓,都以擁有一頂盛錫福的帽子為榮。
盛錫福創始是在一九一一年,由劉錫三是在天津創始。產品用料考究、做工精良、形成了其精良的皮帽製作工藝。
如今的盛錫福,不僅建立了中國的首家帽文化博物館,推動老字號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嘗試與中國高校聯合設計帽飾產品,貼近現代大眾生活,走出一條老字號的新思路。
金漆鑲嵌髹飾技藝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在封建時期屬於宮廷藝術。其藝術內涵博大精深,文化底蘊十分豐厚。
「金漆」與「鑲嵌」工藝的結合稱之為「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漆器的重要門類。多以象牙、獸骨、玉石、螺鈿、大漆以及金銀等名貴材料為主,再經過雕填、刻灰、等多道工藝製作而成。
北京是中國歷史上重要漆器產區,金漆鑲嵌產品題材十分廣泛,工藝門類繁多:鑲嵌類層次清晰,彩繪類色彩豔麗...每一種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藏品~
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用於古代書畫珍品修復還原。
許多有年代的書畫作品大多是用墨色作於紙、絹上,經過裝裱之後加以收藏,十分難以保存,裝裱修復技術是傳統書畫得以流傳的一個重要手段。
古舊字畫在傳世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損害,如果不及時修復,就會影響古舊書畫的壽命和藝術價值,讓朽爛而毀之一旦。可見古字畫裝飾修復技藝的重要性~
數來寶又名順口溜、溜口轍、練子嘴,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最初是藝人用以走街串巷、在店鋪門前演唱索錢。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過程。
快板藝術最早的表現形式也來源於數來寶,北京話把急快而有節奏的念唱稱為「數」,「來寶」即來錢,「數來寶」就是一說就來錢的意思。
數來寶唱詞靈活多變,俏皮有趣。經高鳳山先生改革,使之演變成為快板這種新型的表演形式,登上了大雅之堂,更為群眾所喜愛。
北京故宮作為官式建築營造技藝的典範,形成了完美的建築藝術。這種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不僅保持著故宮古建築的原貌,而且直接影響著整個中國古建築營造技術的發展。
傳統上,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等八大作,其下還細分了上百項傳統工藝。從材料、用色到做法,都要嚴格遵循營造則例,代表最高等級的紫禁城無疑是這一整套營造技藝的登峰造極之作。
紫禁城雖然已經建成了600年,但今天的工匠們建造和修繕古建築時沿用的仍然是古人的技藝,古老的建築技藝延續著這座龐大建築群的生命力。
以上只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如今,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
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危機
希望能有越來越多得年輕人可以了解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之處
加入到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