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它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彩一筆。
現今學者認為,古人是在製作石器時發現玉比一般石頭要硬,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器,可以有更好的效果。而玉本身有著不同的色彩光澤,晶瑩剔透,十分讓人喜愛,慢慢的人們就用來做成各種裝飾品。
內蒙古興隆窪遺址、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瀋陽新樂遺址和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真正玉器,大概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差不多距今8000年前。玉文化伴隨著中華文明,一直綿延至今。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新石器時代早期,由於開採技術、加工技術都沒有形成規範,部族中只有權利地位最高者才能佩戴和使用,如族長、祭師等,後又發展成為圖騰和各類器具,例如祭祀用的祭器等。這樣的環境變化,使得玉成為了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7000至4000年前,玉被認為是有神力的,能夠通靈,因此每逢重要時間或重大事件,祭師們在祭祀時用的禮器都是用玉做的,他們相信,以玉特有的質地、造型、花紋,再加刻特殊符號,能讓他們與祖先溝通,獲得祖先的庇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夏朝對玉十分崇尚,從二裡屯夏朝王都遺址出土的大量玉斧、玉鏟以及祭祀用的禮器,大多都是用白玉,青玉等製作的。商朝最出名的除了莊重的青銅器外,玉和玉器的發展也不比青銅器差。
在商朝初期,玉的發展很粗糙,沒有形成規模。而至商朝晚期,卻已經開始按照用途來分別製造玉器了。玉匠工人們開始使用大量的和田玉,按照青銅器的樣式製造實用的器皿,圓形雕刻更是讓商朝的玉文化與青銅器文化齊驅。
發展至西周時期,由於受到嚴格的宗教制度影響,玉器樣式大多都沒有夏商時的多變,形象也顯得很呆板。不過這時期開創了雕刻鳥和獸面形態的玉,故而也從另一方面發展了玉雕刻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的諸侯爭霸,思想上的百家爭鳴,使得玉文化更是光芒萬丈。這一時期,和田玉大量出現在中原地區,學者們將古代禮學和玉結合在一起,用玉來表達禮學,將各種的傳統觀念表現在玉的各種特徵上。
發展到後期,出現了由許多玉片組成的玉佩,這是當時難度最大的工藝。儒家思想也是在這個時期,將一些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進行了道德化和生活化,提倡君子以玉來表現德行,使得這時期佩玉之風大盛,各路王侯將相會將玉佩戴在腰上,來顯示自己是有德之人。這一時期雕琢的玉很是精美,後世亦難出其右。
圖片來源於網路
漢代玉的發展不僅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精華,還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玉文化,從而奠定了我國的玉文化基調。漢代將玉分為四大類:禮器、陪葬用玉、裝飾用玉和陳設擺放用玉。
漢代的玉,不僅是活人要用,死人,更是要用。在漢代的墓中,不少都用玉璧來裝飾墓磚、墓牆,甚至還有金縷玉衣。這種墓葬手法,將玉能通靈,可以讓靈魂通天的觀念,發揮到了極致。
除了陪葬用玉,漢代的玉器工藝代表還有陳設用玉,這些玉具有很強的寫實主義。用圓雕或高浮雕的手法,刻上各種動物的形態,體現了漢代的豪放藝術特徵。但是在裝飾玉和禮器的雕刻上,卻有著衰落之象,完全不及陪葬和陳設用玉。
魏晉南北朝時期,修道成仙的思想,再加上煉丹脫胎風氣大盛,吃玉成為大部分人買玉或找玉的目的。玉文化的發展在這時期出現低潮。這時期的玉大部分都是漢代風格,難得的創新就是出現了玉環和玉盞。
圖片來源於網絡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美術價值和禮儀觀念已經開始消失。而隋朝的出現結束了玉文化的低潮,這時期的玉,雕刻精美,質地溫和,金的使用更是和玉相互襯託。
唐朝是玉文化的小高潮,除了繼承前朝的特點,還吸收了西域的藝術特徵。三品以上的官會按照不同的官職授予不同質地的玉帶,是官階的象徵,也是對玉的喜愛和崇拜,唐朝玉的使用越來越追求精緻華美。
到了唐朝晚期,玉逐步進入了實用階段,從虛幻的象徵性器物,走向了貼近生活實用的工具。這時玉的物理特徵開始被發現,同時對玉的真正審美也從這個時期開始了。
宋朝,由於民族間的相互徵戰,各個地方的經濟、文化交往繁密,從虛幻象徵意義到實用性的過渡,玉的發展也繁榮起來。
明朝時期,玉越發精美,玉器的禮儀作用越來越少,與世俗越來越近。追求吉祥富貴,將生活的點滴融入玉,使得玉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樂趣。
圖片來源於網絡
清朝玉文化,達到了真正的玉文化高潮,隨著翡翠進入人們視野,各式各樣用玉做成的茶具、酒具已不再稀少。玉器的製作更是吸收了雕刻、作畫的手法,將多種玉器工藝結合起來使用,使當時的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境界。
之後,玉不僅被用作觀賞和器具使用,還開始被王公貴族把玩,有了「人養玉,玉養人」的說法,玉的神秘色彩逐漸消失。乾隆對玉的痴迷帶來一波玉器收藏的高潮,而真正擁有玉的也只是達官顯貴,王公貴族。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
到了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玉的開採、加工和銷售同樣也是被計劃的,即統購統銷。直到改革開放,玉才開始逐漸市場化,結束了幾千年來被壟斷和管制的狀態,開始走向每一個普通民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參與到玉的買賣、加工和收藏當中。
中國玉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源遠流長,是東方文明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