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童年兩三事,不禁喜笑好幾時」。童年的那些趣事就像一壇壇美酒,放得越久也就越香醇。既然揮之不去,何不讓它們長存於自己的心底,任它發酵、升華。待到孤單寂寞之時,再將它們拾掇起來,細細品味,自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童年聚在一起嬉笑玩鬧的美好時光,你還記得嗎?如果讓你來選擇用一個遊戲來回憶童年,你會選擇哪個遊戲呢?如果讓我來選,那一定非跳房子莫屬。
跳房子可以說是80後、90後小時候經常玩的遊戲了,簡單又充滿趣味性,畫上幾個格子,備好跳房子必備道具——沙包,再叫上幾個小夥伴就能開玩了。
別看跳房子是個簡單的小遊戲,你可能想不到跳房子還是個有歷史的遊戲吧。它最早起源於羅馬帝國時期,用於羅馬步兵的軍事訓練。直到後來,羅馬的孩子們開始模仿這種軍事訓練,慢慢地,跳房子蔓延至整個歐洲,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兒童遊戲。而跳房子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也相當普遍,在有些兒童遊樂場、公園和小學操場等都能找到跳房子的痕跡。
跳房子作為一個運動量不算大的遊戲,不僅能提高孩子跳躍、奔跑和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還能培養他們團結、協作和鍛鍊身體的意識。同時因為它的簡單易懂、廉價讓跳房子成為一款適合老少同玩、備受孩子歡迎的遊戲,隨便找一塊空地,只要有一根粉筆或樹枝,在地上畫起「跳房子」的九個格,就可以一起玩了。
跳房子的玩法不少,這裡就說個我們小時候常玩的玩法。首先,在地上畫房子,房子共有10個格子組合,然後按順序在每個格子裡面寫上1~9的數字,格子10是天堂,房子的樣式有很多,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隨意畫。遊戲開始後,站在格子1的外面,將沙包丟進格子1,然後單腳跳進格子1中,接下來換腳跳進格子2,期間必須一直保持一個腳站立,另一個腳不能著地,但是途中如果經過並排橫列的的格子以及天堂時,可以雙腳著地休息。
單腳輪換往下跳,到終點後再按同樣的方法跳回來,跳回到格子2時,彎身撿起格子1中的沙包,接著再依序跳回起點。沙包丟到格子外面或壓線算犯規,單腳跳時踩線或越界算犯規,如果犯規則換下一人跳房子,等到下次上場時,從上次犯規的格子繼續。
當沙包丟完所有的格子後,那麼這個人就有權利蓋自己的房子了。蓋房子時,那個人需要站在起點,背對著格子將沙包拋出,沙包落到哪個格子上,哪個格子就是他的專屬房子,可以畫上自己的專屬符號,等到其他人跳房子時,就不能踩到這個房子,必須跳過去。最終當所有的房子都被蓋完後,擁有房子最多的人獲勝。
雖說這種兒時的遊戲的趣味性可能比不上現在的電腦遊戲,但從健康方面,完全可以鍛鍊耐力和體力,應該說是對兒童的健康發展要遠遠大於電腦遊戲的,一個是個人能力,另一個就是團隊精神。說真的,很想再回到過去,約上幾個兒時的玩伴一起跳跳房子,搗搗竹籬笆,玩玩躲貓貓,疊一疊紙質三八大蓋,去天真的耍一回。
來源|慈e家
責任編輯|王小一
- END -
如果覺得好,請您為小慈點一個zan!留言已經開通,小慈等著您的精彩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