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三年前決定學習威士忌,發現相比較於葡萄酒的飲酒節奏和品鑑的複雜程度,威士忌就輕鬆任性很多。
不需要在乎醒酒,不需要在意器皿,不需要糾結溫度,不需要費心配餐,更不需要糾結於品鑑。喝威士忌,一個詞就可以形容現場的狀態:「舒服」。
舒服的精髓在於擺脫一切限制,隨心所欲
威士忌既可以純飲,也有常見的在杯中加入冰塊 (個人更喜歡冰球 ),甚至可以加入蘇打水,或者綠茶飲料,果汁等任何自己想要的飲料,只為那一口讓自己舒服。
水割威士忌
常見的威士忌加冰
也許會有人說了,添加這麼多其他的飲料豈不是會影響到威士忌原本的風味嘛。確實,但在蘇格蘭威士忌大使(Whiskey Ambassador )的官方指引裡提到,威士忌的飲用應該是個性的,隨意的,可以表達自己想要的風味。
以威士忌為基酒的雞尾酒
這樣的飲用風格這也跟威士忌的製作非常相似。除去對原料的類型限制:大麥或者其他穀物,其他的元素諸如:泥煤,水,陳年(蘇格蘭法律規定陳年時間不能少於三年,否則不能稱為「蘇格蘭威士忌」)都是有自己的發揮空間。
但是其中的操作技術依舊是嚴謹的,科學的,有跡可循的。
說回今天的主題,聊一下蘇格蘭以外的威士忌。
為什麼要聊蘇格蘭以外的威士忌?作為威士忌最著名的產區,最知名的威士忌品牌誕生地,為什麼要聊蘇格蘭以外的威士忌?
這個原因很簡單啊,來跟我讀:
Q~i~ong~~窮
這是最新的一份世界上最貴的威士忌的清單:
榜單中最便宜的一款蘇格蘭威士忌的市場價格也是將近170,000 RMB/瓶,只有區區700ml。這真的是液體黃金,不,是比黃金還要貴的液體。
既然窮,我們就不得不看看其他的產品,找找那些品質優異,卻暫時未被關注的產品。聊聊目前極具有性價比的威士忌吧。
我個人覺得,有兩個地區的威士忌可以關注:
1,中國臺灣
不同於蘇格蘭的威士忌會強調橡木桶中的陳年時間,中國臺灣地區的威士會強調使用的橡木桶的類型。這是因為相較於蘇格蘭當地低溫溼冷的氣候,臺灣地區的高熱高溼會使威士忌原液在橡木桶中的熟化速度加快。換句話說,在臺灣地區陳年一年有可能相當於蘇格蘭本地陳年三年的效果。
Kavalan,噶瑪蘭,來自中國臺灣的宜蘭金車集團
05年建廠,06年第一滴「威士忌」原液誕生,08年第一款噶瑪蘭威士忌誕生,10年即開始獲得國際威士忌行業的認可。
在我看來,這個酒廠屬於上天賞飯吃的,短短的五年間,就開始獲得國際認可。僅僅熟成兩年的產品,能夠媲美來自蘇格蘭Speyside的威士忌,並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其後幾年出品的其他系列產品,也是陸續獲得好評。
歷年獲獎系列產品
Omar,來自中國臺灣南部的南投酒廠
不同於前一家,南投酒廠成立於1978年,當時生產了多種類型的酒液,包括葡萄酒,威士忌,朗姆酒等,但是真正開始專業研究生產威士忌是在2008年,並在2013年開始有了第一批產品問世。
如同樓上的兄弟,產品一經問世就開掛。可惜產量太少,很少有機會能夠在大陸見到這家的產品。市場均價也是在600以上,雖然相比較蘇格蘭本地的威士忌價格貴了一些些,但依舊屬於買到就是賺到的系列。
2,印度
印度的情況也與中國臺灣地區接近,高溼高溫能夠加快威士忌的熟化。
Amrut/阿慕,來自印度的阿慕蒸餾私人有限公司(Amrut Distilleries Private Ltd.)
「Amrut」是梵語詞彙,可譯為「神的甘露」、「生命的甘露」或「神的飲料」
印度本身就是一個酒水消費的的大戶,最早有用糖漿來製作生產烈酒的歷史。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廉價」&「低端」這兩個標籤成為了印度生產的威士忌的標籤,更不要說單一麥芽威士忌了。Amrut的出現讓歐洲改變了這個看法,在2004年亮相歐洲市場之後,特別是在餐飲渠道發力之後,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就出現在歐洲的各個國家,品質也得到了認可。
然鵝,沒想到的是,現在這款威士忌也開始漲價了!!!
誒,原來,阻擋我喝好品質威士忌的根本原因,不是找不到性價比高的產品,而是我那囊中羞澀...
算了,趁便宜下單幾瓶不到300的Kavalan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