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裝備發展到今天,很多技術其實已經到了瓶頸階段。裝甲方面,各種複合裝甲和主動反應裝甲的技術挖掘殆盡,在重量不變的情況下坦克的防護能力基本已經被提升到了極限。而穿甲彈威力方面,西方和中俄分別選用120mm和125mm口徑的炮彈,威力基本都能滿足在正常交戰距離摧毀所有主戰坦克的需求,無論是提升炮口膛壓還是改進炮彈材質,能夠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已經不多了。因此,目前來看要提升坦克威力的主要辦法,還是進一步加大口徑。
作為坦克裝備的老牌大國,德國再一次在大口徑火炮的發展上走到了世界前列。據環球時報8月3日援引防務世界網站消息報導,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公開了最新的產品,攜帶130mm坦克炮的挑戰者-2型改進版主戰坦克進行測試的畫面,萊茵公司毫不掩飾其意義,聲稱其研發的130毫米口徑滑膛炮技術是坦克裝備領域的一重大飛躍。萊茵金屬本次推出的130毫米滑膛炮威力更大,發射穿甲彈時炮彈動能可達到19.5~23.4焦,穿甲威力是豹-2坦克現役120毫米滑膛炮的1.5倍左右,這讓所有的現役坦克炮都望塵莫及。從此前公開的信息來看,萊茵公司的這一說法並不誇張。
坦克主炮口徑加大,這其實是各國都在提的一個設想,但由於困難重重因而多年來沒有實際進展。坦克主炮口徑加大,並不僅僅是研製新的火炮那麼簡單,關鍵在於口徑加大之後坦克裝備的運用不受影響。且不論資金和火炮技術本身的限制,120毫米口徑坦克炮的後坐力一般在40噸到50噸,而130毫米坦克炮的後坐力一般為60噸起步,因此需要加大坦克的重量。
同時,火炮尺寸的增加,也迫使坦克本身需要加大空間來容納,如何裝填巨大的炮彈也是問題,進一步放大後的炮彈很難人力裝填,那需要自動裝彈機,在炮塔內塞進去新的東西,那重量又要增加。因此,主炮大口徑之後帶來的超重問題非常明顯。德國人最開始是想研發140毫米口徑的巨炮,無奈各種技術瓶頸無法突破,只能對口徑要求作出讓步,退而求其次的開發130毫米炮。
從照片可以直觀地看出,新型的130毫米炮使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體型非常巨大。
事實上此前各國都有自己的大口徑坦克炮試驗產品,德國、法國、美國、俄羅斯以及我國都有這方面的照片流出,但沒有一家的技術完全成熟。這一次,德國成功把新的主炮和現役坦克結合,說明已經在整合新坦克炮和現有坦克裝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展。新的火炮為130mmL/51,也就是51倍徑,火炮長度只比原來的120mmL/55長了30mm,這樣一來加入現役坦克就不那麼困難。
當然,其炮彈長度達到了驚人的1.3米,而且使用定裝彈,如何裝彈是個大問題,想必德國方面應該在自動裝彈機方面取得了進步。從最終的性能來看,130mm坦克炮據悉動能比西方現役120mm炮提升50%,這令其具備世界第一的火力,這樣的火力足以威脅俄軍革命性設計的T-14坦克,後者通過無人炮塔設計,把更多的裝甲集合在車體從而獲得極強防護性。
可以預料的是,隨著德國製造出可用於現役裝備的130mm坦克炮,未來歐洲各國必然會借鑑其技術甚至直接照搬,而美國也有可能和當年一樣,直接把德國貨拿來升級自己的坦克。而俄羅斯面對這種威脅早有預案,其軍火庫中有140mm火炮可供升級,如此一來世界各國的坦克裝備火力將大幅提升,防護設計也必然在重壓下水漲船高。
這樣看來,我軍99式坦克的125毫米主炮,雖然技術水平很高,儘管威力遠超俄式125毫米坦克炮,不次於西方最先進的120毫米坦克炮,但面對未來如此格局,還是壓力山大,隨著美歐坦克炮口徑和火力的提升,我軍研發新的大口徑火炮的必要性也開始逐漸增加,否則將難以應對西方新火炮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