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軍隊武器的發展

2021-01-14 騰訊網

5-10-27

宋朝軍隊武器的發展

在火器和冷兵器並用的時代裡,兵器發展總的趨勢是火器逐步發展,冷兵器逐漸消亡。但在火器初登戰爭舞臺的宋代,火器雖有了飛躍性的進步,並在戰爭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於其發展程度還不是很高,本身難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還不能適應各種戰鬥的需要而完全取代冷兵器,許多戰鬥尤其是近戰格鬥仍需要靠長短式冷兵器解決。而且,火器基本上還要依附冷兵器發射,因此,冷兵器依然是作戰的主要武器。宋代冷兵器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吸收周邊少數民族兵器的優點,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使冷兵器的品種、形制更適合於戰鬥的需要,質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宋代冷兵器,種類樣式比較複雜,按其種類,大致可分為長兵器、短兵器、拋射兵器,以及攻守城器械和防護裝具等。

長兵器以長槍為主,其次是長柄大刀。宋代槍的形制很多,步騎兵共用的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子槍、錐槍、太寧筆槍等,都是以木為杆,上安槍頭,下裝鐵鐏。騎兵用的槍頭,側面有倒鉤,杆子有環,如雙鉤、單鉤就屬於此類。步兵用的直刃無鉤,如素木等。另外,宋代還有攻城專用的短刃槍、短錐槍等,其特點是槍桿較短,便於在掩護挖城的頭車、緒棚和地道中戰鬥時使用。專用於守城的有拐突槍、鉤竿等名目,其特點是槍桿較長,便於擊刺正在爬城的敵人。宋代的槍與前代不同的地方是,在槍頭附近縛有內裝火藥的紙筒或竹筒,戰鬥時先燒後刺,增加了戰鬥效能。至於長柄刀,依然是宋代軍隊的常用兵器,《武經總要》列有屈刀、偃月刀、眉尖刀、筆刀、乾刀等形制,大多是由前代演變而來。短兵器在宋代有所發展,通常士兵除各種專用兵器外,均配備有短兵器,用以近戰和自衛。短兵器種類繁多,主要有刀、劍、鐧、鞭、棒、斧、鐮等等。

拋射兵器除弓箭外,主要是弩和拋石機。宋代特別注意弩和拋石機的發展。宋代弩分為人力踏張的踏張弩和繩軸絞張的床弩兩種類型。踏張弩有黑漆弩、黃樺弩、木弩等名稱。熙寧元年(1068年),李宏發明了一種踏張弩,叫神臂弓,由於具有射程遠、較輕便等優點,所以從北宋一直流傳到明代。南宋時,韓世忠還發明了一種踏張弩,叫克敵弓,這種弩力量強,射程在百步之內可洞穿重甲。北宋時床弩盛行。《武經總要》記載的床弩有雙弓弩和三弓弩。雙弓弩是前後各一弓,以木架為床,用繩軸絞張,張時須用7人、射程達150步。三弓弩是前兩弓後一弩,大的需用70人絞張、射程300步,次等的也需二、三十人絞張,射程可達250步。《文獻通考》記載:"太祖嘗令試床弩於近郊,矢及七百步。又令別造千步弩,試之,矢及三裡。"《宋史•魏丕傳》也言:「舊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可見,宋代還有比《武經總要》記載更大的床弩。床弩雖有它的優點,但需用人多,行動不便,不能用於野戰。因此,南宋時著重發展踏張弩,床弩漸衰。

拋石機又叫炮或礮,是一種利用槓桿原理拋擲石彈、攻守城壘的戰具。早在春秋時期,即已出現在戰場。隋唐時成為攻守城戰的重型武器。到了宋代,炮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僅用於攻守城戰,也用於野戰;不僅用來拋擲石彈,也用來拋擲各種火器,這是宋炮不同於前代的特點。宋炮的構造一般是以大木為架,有的下設4輪,以便機動。炮架上橫置可以轉動的炮軸,固定在軸中的長杆稱為梢,結合部全都用金屬件聯結。梢起槓桿作用,用一根木桿作梢的稱為單梢,用多根木桿縛在一起的稱為多梢,梢數越多,拋射的石彈或火器便越重越遠。梢的一端系皮窩,用來容納石彈等拋射物;另一端系炮索,索長數丈。小型的炮有索數條,大型的多達百條以上,每條由1至2人抽拽。拋射時,由1人瞄準,拽索者聽到號令一齊用力猛拉炮索,將另一端甩起,皮窩中的拋射物便可靠慣性拋出。

宋炮的名目很多,僅《武經總要》一書裡,便記載了行炮車、炮車、軒車炮、車行炮、單梢炮、雙梢炮、五梢炮、七捎炮、旋風炮、旋風車炮、獨腳旋風炮、旋風五炮、手炮、臥車炮、拄腹炮、虎蹲炮、合炮、火炮等近20種。按其性能可分為輕、中、重型3類。輕型的手炮,需2人放,拋射物重半斤。中型的單梢、雙梢、虎蹲等炮,用40至100人拉索,可發射數斤至25斤重的拋射物,射程達50至80步。重型的有五梢,七梢炮等,用150至250人拉索,拋射物重70至90斤,射程50步以外。宋代的攻守城器械和防護裝具大多是承襲前代,沒有多少創造性的發展。

北宋初年,在京城設有造船務,專門負責製造船舶。在內地的潭州(今長沙)、衡州(今衡陽)、虔州(今贛州)、吉州(今吉安)等地設有造船工場,並設有打造修整戰船的工房,每年可各造船隻700多艘;沿海的溫州、明州(今寧波)每年可各造海船600艘。戰船的製造更加科學和精巧,北宋已出現"海戰船式",即海上作戰艦船圖樣。南宋初又出現了「大軍船小樣」,還有戰船模型,可仿此建造戰船。此外,北宋時還制訂了整修戰船的規章制度。為了適應戰船出入便利,這時已在沿海挖深航道,設置船塢,修建了作戰艦隊專用的軍港。

宋代是中國古代造船技術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戰船發展過程中承前啟後的一個過渡階段,內河戰船有了重大發展,海上戰船已逐步趨於成熟。

宋代內河戰船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量使用了車船。宋代車船以使用轉輪數量為標準分級,一組兩個轉輪稱為一車,當時的車船從1車直至20多車甚至30多車。車數越多,船體一般也越大。許多車船輪槳並用,在內河湖泊可以完全不靠風力而達到很高速度。楊麼農民起義軍在洞庭湖同官軍展開激烈水戰,使用的主要戰船便是車船。據記載楊麼車船採用樓船船型,船體很大,長36丈,可容戰士千餘人。用轉輪22到24組,不過這種大型車船隻適用於廣闊水面,並不普遍。宋代主要使用的還是八、九車以下的中小型車船。王彥恢所制的"飛虎戰船",旁設4輪,每輪有8個翼片,十分輕捷,是常用小型車船的典型。宋代內河戰船的另外一個發展是出現了許多新船型。公元1179年馬定遠造"馬船",暗裝女檣輪槳,可以拆卸。遇軍馬則以濟渡,遇戰則以迎敵。1272年,張貴制無底戰船,此船後截當中無底,只有兩舷和站板,加以偽裝,引誘敵人躍入溺死,更為重要的是,此時還產生了一些綜合河船和海舶特長、江河湖海都適用的戰船,如1169年南宋水軍編制馮湛製造了一艘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的戰船,湖船底可以涉淺,戰船蓋可以迎戰,海船頭尾可以破浪。

宋代外海戰船是木帆船,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要使用於長江以北海域的平底方頭木帆船,以沙船為代表;一類是主要使用於浙、閩以南海域的尖底尖頭木帆船,以福船為代表。沙船以出產於崇明島而得名,其特點是平底方頭方尾,船身寬扁而淺。長沙以北海域,多淤沙和淺灘,吃水深的尖底船極易擱淺傾覆,平底船則可順利航行,於是由內河平底木帆船發展產生了主要使用於北洋海域的沙船。宋代的海戰中已經使用了沙船。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曾在明州造平底海戰船--魛魚船10隻,即屬於沙船。福船以產於福建而得名,其結構特點是底部設單龍骨,尖底、尖頭、方尾,利於深海破浪,主要用於浙、閩以南海域。可以說尖底福船是中國古代最佳的深海遠航木帆船。高宗時曾在福建、廣南海道深闊處造尖底海船,用於作戰。

隨著火器的發明與發展,艦載武器在宋代也出現了重大變革。一方面以冷兵器為主的水戰兵器經過漫長的歲月發展到頂點,一方面水戰火器開始出現,裝備戰船。宋代既是水戰火器的初創階段,也是兩種兵器並用和交替的階段。

宋代艦載武器繼承了前代的:"拍竿"。拍竿是利用槓桿原理,在近距離內拍擊敵艦的重型兵器。楊麼起義軍的大型車船上設置了拍竿,高達10餘丈,頂端系巨大的石塊,底部用轆轤轉動,從而比前代更為進步。而火器最早裝備戰船,並用於水戰,開始於北宋初年。鹹平三年(1000年)神衛水師隊長唐福曾將所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進呈朝廷。到南宋初,建炎三年(1129年)林之平提出建議,在艦船上裝備使用火炮、火箭等武器。後來,南宋水軍都配備了火炮。據記載,宋朝水軍在抵抗金、元戰爭中,均相當廣泛地運用了當時先進的火器如霹靂炮、火炮、飛火槍等,並在水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武器裝備進步的歷史影響宋代武器裝備的進步,尤其是火器的聲響和瀰漫的硝煙出現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之後,即宣告長期以來冷兵器獨霸戰爭舞臺時代的結束,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開始。這一變化,給軍事領域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以上文章系轉載自網絡)

宋劍產品展示圖:

相關焦點

  • 金國騎兵讓人恐懼的狼牙棒,當年宋朝軍隊為何沒有裝備?
    不知道大家見過狼牙棒沒有,就是那種看著像鐵棒一樣的武器,只不過上面有很多的針刺,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牛掰的樣子。特別是在宋朝,狼牙棒那是很常見的一種武器,多為宋朝的敵人金人所用。用狼牙棒上陣殺敵,那也是一錘一個,殺傷力極強,這也讓宋朝的軍隊很忌憚。既然狼牙棒那麼厲害,為什麼宋朝的軍隊不用狼牙棒和金人對抗呢?
  • 假如穿越到宋朝邊關,給你4件武器,你會帶上哪件去領兵作戰
    假如某一天,你穿越到了宋朝,並且成為宋朝邊關的一名將領,下面的武器4選1,那麼你會帶上哪一件,去與異族作戰呢?1、梨花槍梨花槍是長矛和火器的結合型兵器,並不僅僅只是一種長槍,它在發射時,藥筒中噴出之藥有如梨花散落,故而得名梨花槍。
  • 大宋朝軍事幾何?
    可是,為什麼宋朝卻無力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相抗衡呢?北宋先進科技火藥武器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最初用於民間喜慶娛樂,北宋時才將火藥製成火器用於戰爭。1044年,曾公亮和丁度奉旨編撰的軍事巨著《武經總要》,這是一部宋代軍事大全,其中詳細記載了毒煙球、火炮、蒺藜火球三種軍用武器的火藥配方。也是迄今為止所發現世界上最早將火藥與火器聯繫在一起,用於軍事活動中的一種先進武器。宋之前火藥與火器,是各自獨立發展的。那時的「火箭」、「火炮」中的「火」,不是火藥。
  • 梁山好漢的七種武器,在宋朝兵書上有圖譜,魯智深的兵器像什麼?
    在這本劫後餘生的宋朝兵書中,我們找到了梁山好漢用的七種武器,其中一種經常被認為在宋朝不存在,還有一種像魯智深的禪杖。我們細看古代歷史就會知道,宋朝幾乎是沒有真正的軍事家,起碼是沒有軍事理論家。狄青、韓世忠、嶽飛都是實戰專家,但是卻算不上兵法大家。
  • 「新武器」裝備「舊軍隊」——清末新軍的武器更新史
    西方武器進入華夏隨著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地舉行,綠營和八旗也在一如既往得在混吃等死。不過,湘淮軍的出現給朝廷帶來了一絲曙光。統治者們也意識到新式武器的重要性,逐漸開始從西方引入先進的武器裝備,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軍隊重新煥發生機。
  • 為何宋朝軍隊火器眾多還怕金軍騎兵?我們可能一直誤解了金軍
    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壓力漸增,在騎兵方面始終處於劣勢的北宋軍隊便開始通過裝備火器,來增加步兵的進攻以及城防的防禦能力。在早期宋遼之間的戰場之上,火器交鋒尚不明顯,此時的城防更加親睞於床子弩、神臂弓等大型弓弩武器,而到了金滅遼之後,金軍與宋軍之間的戰場則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強勁崛起的金朝騎兵戰力強悍,而面對金軍氣勢洶洶的進犯,北宋軍隊必然會選擇利用火器裝備來防禦反擊。
  • 宋朝那麼富裕,怎麼軍事卻不行?
    從維護社會經濟秩序這個角度看,正是宋朝強大的軍事力量才使得宋朝十分富裕。而不是相反的,認為宋朝十分富裕,才能有足夠的錢去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宋朝的軍隊,其編制,主要分為禁軍和廂軍,其規模,禁軍長期維持在八十萬左右,廂軍長期維持在四十左右。在戰亂時期,軍隊數量會隨著戰爭需要而產生變動。
  • 回顧宋朝:中國的迅猛發展不是「崛起」,而是「復興」或歷史回歸
    從中國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發展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只不過是回歸常態。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更多是一種「復興」。宋朝時期的中國,產生了曾經代表全球最先進科技發展的三大發明,曾經是中外歷史學家們一致認為的全球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但是,在被蒙古人的鐵騎粗暴佔領後,遭到了嚴重破壞。雖然明代漢人朱元璋扳回來一朝,但又被梳著長辮子的滿清人奪了權。
  • 宋朝火器其實早已普及,一個月就能造2000火炮,曾炸暈蒙古軍隊
    宋朝已經組織了火藥兵器的成批生產。北宋時,東京開封府設有廣備攻城作, 「其作凡一十目,所謂火藥、青窯、猛火油、金、火、大小木、大小爐、皮作、麻作、窯子作是也」。火藥作是十作之一。各作的手工生產「皆有制度作用之法,律各誦其文,而禁其傳」。
  • 歷史上有沒有最強的軍隊?沒有最強的軍隊只有最強的系統
    什麼是最能打的武器,什麼是最能打的軍隊,都是一樣的偽問題。因為作戰是一個系統,沒有一件武器能夠打遍天下,也沒有一支軍隊能夠雄冠歷史。最厲害的不是武器也不是軍隊,而是系統。當系統能支持,武器就是最先進的武器、軍隊就是最厲害的軍隊。當系統不能支持,最先進的武器也是垃圾,最彪悍的軍隊也是乖乖貓。
  • 穿越宋朝當武器?劉伯溫哭了:我是明朝人!
    最近官方放出了玄機職業武器的外觀圖,其奇幻的造型和「一武器多用」的設計瞬間便吸引了一大波玩家圍觀。那麼,玄機的武器究竟什麼樣子呢? 小編注意到,吧友中,有感嘆太帥的,摘下來當武器,掛背後做掛件;有吐槽像高達的;有考究黨甚至注意到了武器詞綴,以其中的劉伯溫為例,明初的謀略家怎麼穿越到宋朝當武器了?
  • 從甲胃到盾牌,中國歷史上的防禦武器都經過怎樣的發展?
    2、漢代「玄甲」的進步 西漢的鐵甲,亦稱「玄甲」,由於漢武帝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來抗擊匈奴,促使了武器與防護裝備的發展,也使鐵鎧的樣式開始由先前的單片式札甲發展為甲片精密細緻排列的魚鱗甲
  • 為什麼說趙匡胤的軍事改革,卻讓宋朝背負著冗兵帶來的財政壓力
    其實,唐末五代時期,各個割據勢力依然是以節度使為核心,他們都有各自的軍隊,在各自的領土上依靠土地稅收來維持軍隊的發展,並且擁有健全的官僚、政治系統來維持區域領土的社會經濟發展。說實話,這種節度使的獨立性非常強,就像周王朝後期的各個諸侯國一樣。
  • 宋朝火器強大,領先於世界,為何仍然打不贏金朝?
    宋朝也是弩箭發展的一個高峰,為了應對北方重甲騎兵的威脅,宋朝一刻也沒有停下弓弩的創新,神臂弓和床子弩,是其中兩件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這兩樣殺器,名聲在外,這裡就不多作介紹,宋軍曾在澶州城頭架起床子弩,一弩射死了遼軍大將蕭撻覽,在遼軍中投射下恐怖氣息。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漢甲的巔峰—宋朝盔甲
    宋朝由於經濟發達,軍隊的裝備很是講究,甲冑在承襲唐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革新,工藝考究,形制統一,說是藝術品也不為過。宋朝武職也基本上承繼唐制,據《歷代職官表》記載,宋代武職設「殿前司、侍衛親馬軍司、侍衛親馬步軍司為三衙,主官為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唐制十六衛將軍仍留其名,稱為衛官,皆沿用唐制。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雖然玩起了「杯酒釋兵權」那套,但骨子裡很重視軍事裝備,這也容易理解,自己的老本行嘛。
  • 清平樂大火,宋朝中央的官場制度——兩府三司如何運轉的
    反應宋朝生活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火熱播出,宮廷政治鬥爭的戲碼不斷加重,中書門下、樞密、三司等官員陸續登場。要說宋朝中央的官場制度,首先要了解唐朝的制度,因為宋太祖初建國,承襲唐朝後期的官制。唐朝後期財政大權由度支、鹽鐵、戶部三司三長官分掌,發展到宋朝由三司使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稱計省,掌天下財權。綜上,宋朝的中央體制就是「兩府三司」制度,即中書門下掌政事,樞密院掌軍事,三司掌天下財政。中書門下是宋朝最高國家行政機構,長官稱平章事,副職為參知政事,相當於現代的國務院。
  • 以懷柔姿態行禁酒,重文輕武下,宋朝軍中飲酒禁令為何收效甚微?
    只是單純對低級士兵的行為進行規範,對於中層將領的失職、褻職並未進行及時有效的處分,希望借著對中層將領的縱容,進一步贏得軍隊的穩定,這種錯誤的考量對宋朝的軍隊管理以及戰爭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飲酒之風最初在宋朝宮廷傳播開來,統治者設置專門的製酒機構來提高酒的品質和工藝,還常常設宴縱酒,鞏固君臣關係。
  • 600字告訴你,宋朝那麼富庶,為嘛還會被打的滿地找牙?
    600字告訴你,宋朝那麼富庶,為嘛還會被打的滿地找牙?宋朝的軍事力量確實不值一提,甚至不堪一擊。之所以如此,這和趙匡胤建元後的基本國策有關。有宋一朝,地方軍隊的將領和中央禁軍將領常態化調換。如此隔三差五的調換,常常讓將帥和士兵們之間找不到「熟臉」,所謂「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讓軍隊的正常操練都無法進行,再加上宋朝的重文輕武,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這些詬病絕非能夠花錢解決的。
  • 臺灣軍隊開年就試射武器,解放軍派出四架特種機,強勢圍觀
    有關國際媒體援引臺灣媒體的最新報導1月4日,臺灣軍隊進行某武器試驗,迅速引起解放軍特種軍機的高度注意。根據臺灣軍隊透露的消息,解放軍前來圍觀的特種軍機涉及通信機,幹擾機,偵察機和反潛機。都是臺海地區經常出沒的常客。
  • 跟解放軍最像的軍隊,除了軍帽不同,武器、紀律、閱兵都一樣
    眾所周知,我們二戰結束之後雖然也進入了百廢待興的階段,但在那個時期要啥沒啥,算是世界上最窮的大國之一了,自從改革開放以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以坐火箭般的速度發展到了今天的高度,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震撼,仿佛在一夜之間做到的一樣,如此情況下讓不少國家學習我們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