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趙匡胤的軍事改革,卻讓宋朝背負著冗兵帶來的財政壓力

2020-12-21 小記者說歷史

公元960年,作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學著後周太祖皇帝郭威的擁兵自立,在陳橋驛被麾下士兵披上黃袍,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從而趕下了後周皇帝,代後周自立宋朝。

當然,作為兵變出身、拿下後周江山的趙匡胤來說,他絕對不允許後代將領會再次被披黃袍,自立為帝的情況。當然,要想從根源上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那必然需要用嚴苛的制度來進行規範。

其實,唐末五代時期,各個割據勢力依然是以節度使為核心,他們都有各自的軍隊,在各自的領土上依靠土地稅收來維持軍隊的發展,並且擁有健全的官僚、政治系統來維持區域領土的社會經濟發展。

說實話,這種節度使的獨立性非常強,就像周王朝後期的各個諸侯國一樣。所以,趙匡胤為了穩固趙氏江山,便表示要極力提高中央朝廷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高度控制權。

最終,身為當時宋朝宰相的趙普便向趙匡胤提出了一個計謀,這個計謀也讓後代宋朝逐漸出現冗兵、冗官、冗費的局面。

據相關資料記載:趙普三項計策如下,政治上,削奪其權。軍事上,收其精兵。財政上,制其錢穀。

那麼,趙普的這三項決策到底是什麼意思?首先,削奪其權,實際上就是將那些開國大臣,尤其是武將的權力收歸中央,這可以讓大家聯想到一個著名典故,也就是趙匡胤策劃的杯酒釋兵權。

然後,收其精兵,也就是將精銳部隊併入中央禁軍系列,由皇帝和中央朝廷直接指揮。

至於制其錢穀,因為以前的節度使因為有自己官僚系統,便可以獨立運轉轄區的經濟產物,但是這會大大減少中央財政系統的收入。

所以,這項決策也就是要將全國的錢、糧管理權全部移植到中央朝廷,這三項決策都大大提升了中央朝廷的集權能力,也有利於維持中央和地方的從屬關係。

我們著重來說其中的軍事改革,在五代時期,為了有效對抗節度使的軍事實力,宋朝先行建立了樞密院領兵制度,樞密使作為最高領兵官員。

但是,宋朝中央朝廷為了限制樞密使的權力,又添加了侍衛步軍司、侍衛馬軍司、殿前司三個領兵機構和官員職位。這新設立的三司也成為統領全國禁軍和廂軍的軍事機構,但是他們沒有調兵權,只有訓練軍隊的權力。

然後,如果前線有戰事,樞密院便會接受朝廷的旨意進行調兵,然後根據戰令設置將帥進行臨時領兵。

然後,我們有趣的發現,練兵、調兵、領兵都是單獨的三個軍事機構,這必然會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軍事囧聞。

同時,地方機構還會增加對於駐軍監管、後勤的其他軍事機構(然後就會出現冗官局面),這將一支出戰軍隊的攻擊程序變得十分臃腫,繼而不利於後期軍事作戰。

當然,按照當時趙普給趙匡胤提的意見,以及趙匡胤本人的修改指令,在改革過程中,雖然說加大了官員和兵員的冗餘度,但是可以讓其雙方制約、監督,由此不容易引發因為權力過度失衡形成的兵變,再度威脅中央朝廷的統治。

但是,這種制度卻使宋朝的社會體系顯得十分畸形。當時,宋朝為了能夠維持冗官和冗兵,只能從財政體系上做文章,先後以專賣制度、金融體系等從民間壓榨財富充實國庫。但是,這些做法依然無法滿足政府對於維持三冗的財政支出。

同時,我們前文講過,軍隊的指揮權和訓練權乃至調動權都是單獨設立的,士兵的戰鬥力無法保證,而那些出戰的軍事將領也因為沒有足夠的權力常常飽受政策制約,打敗仗也是難免的事。

雖然說,這種軍事改革,確實對內提高中央朝廷的威望,但是卻是以犧牲軍隊對外野戰能力為代價,這可謂是得不償失。

有人說,為啥宋朝在前期統一戰爭的軍隊那麼能打,因為當時軍隊體系內部還有一些從後周政權剝離出來的,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

這些老兵基本覆滅以後,新兵都是在宋朝軍事改革下的產物,當年宋金聯手滅遼,宋朝軍隊在一觸即潰的遼軍面前似乎非常脆弱,還好金軍及時救援,否則宋軍還有可能被遼軍反向殲滅。

這場軍事改革,拱衛了內部,卻極大地將軍事戰略缺口暴露在敵人面前,以至於宋朝的大多數對外戰爭都是以失敗告終!

註:【小記者說歷史】系百家號優質作者

相關焦點

  • 提出10項改革措施的慶曆新政,為何不到2年,便走向失敗?
    或者說他也在反思,為什麼滕子京能將巴陵郡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他面向全國的慶曆新政,卻僅僅只能進行3年? 一,宋朝的財政制度,一開始就是有問題的 宋朝的財政制度從一開始就有問題,畢竟趙匡胤是通過黃袍加身當上的皇帝的,他也擔心哪一天手下的文臣武將們也按照他的劇本發動一場兵變。
  • 新視角教學設計,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2、涵蓋知識點:宋初加強專制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宋朝邊疆壓力形成的原因與應對辦法;北宋財政危機的原因及影響;北宋的改革;南宋的偏安3、重點難點:重點 宋初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難點 王安石變法
  •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他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呢?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 ?北宋王安石變法。要改變法律和制度,富國強軍,改變當前的貧弱狀況。在改革中,王安石成立了新的機構來指導改革,即設立三個部門和法規司。律政司撤銷後,大部分改革事務由司南寺主持。在公元1063年,宋神宗登基了,他是一個比較有眼光的皇帝。
  • 宋朝為什麼「積貧積弱」?從募兵制說起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也許只有在宋朝才能實現。宋朝的科技文化,經濟實力,教育,航海等等,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經濟總量,有資料顯示,宋朝經濟總量佔當時全球經濟總量的60%乃至更多。為什麼如此的經濟總量下還被扣上了「積貧積弱」的帽子呢?我們從募兵制這一制度可以略窺一斑。第一,什麼是募兵制?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的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多了一對翅膀
    這個帽子就是宋朝的官帽——長翅帽。宋朝的官帽為啥是這種樣子的呢?印象中的朝堂,在上邊的時候大家都跟站軍姿一樣整整齊齊地站在那裡。畢竟面對的是一國之君啊,誰敢上朝的時候還跟麻雀一樣嘰嘰喳喳討論問題。稍有不慎,龍顏大怒,那就要掉腦袋啊!其實,宋朝的大臣們也很「調皮」,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聽話」。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這個帽子就是宋朝的官帽——長翅帽。宋朝的官帽為啥是這種樣子的呢? 印象中的朝堂,在上邊的時候大家都跟站軍姿一樣整整齊齊的站在那裡。畢竟面對的是一國之君啊,誰敢上朝的時候還跟麻雀一樣嘰嘰喳喳討論問題。稍有不慎,龍顏大怒,那就要掉腦袋啊!
  • 大宋朝軍事幾何?
    然,大宋王朝在軍事上,卻給人留下「積貧和弱」的印象。從對仗大遼、抗衡西夏、到半亡於金,直至崖山亡於蒙古,似乎無處不是被動挨打。理應說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足以支撐國家強大的軍事力量。可是,為什麼宋朝卻無力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相抗衡呢?
  •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不得不看的人生簡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人生簡介: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出生927年327歲趙匡胤執掌禁軍到殿前都虞候再到永州防禦使(954年)殿前都虞候:官名,五代後周始置,掌殿前諸班軍紀整肅。宋朝殿前司沿置,為統兵官之一。殿前都虞候,官名。五代後周始置,掌殿前諸班軍紀整肅。宋朝殿前司沿置,為統兵官之一。
  • 慶曆新政的失敗,令負責祭祀範祥,是如何解決宋朝財政問題的?
    而其中,在宋仁宗時期的太常寺,一個負責宋朝祭祀的部門,竟然能幫助皇帝,解決財政困難,軍費緊張的問題。 針對4種弊端,範仲淹提出10項改革措施的慶曆新政,為何走向失敗 在這種慶曆新政失敗,西夏再次和北宋邊境緊張,這就意味著北宋得想辦法籌集到一大筆錢來充作軍費。 但是此時的北宋,早已經是極大限度的壓榨民間,獲取利潤,但是在冗官冗兵的問題面前,依然還是入不敷出。在這個時候,樞密副使,也就是副丞相韓琦,向宋仁宗推薦了掌管祭祀的範祥。
  • 趙匡胤登基後,所立的「勒石三戒」,對宋朝來說到底是好是壞?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剛登基不久,就在太廟裡面刻下一塊石碑。要求後代繼位的皇帝,必須被一個不識字的太監帶著觀摩石碑。那麼石碑上面到底刻了什麼?在生命最後關頭,周世宗看到「點檢做天子」的木牌,內心雖存在疑慮,仍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尉,可以說十分信任。最後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辜負了周世宗的厚愛。所以趙匡胤登基後,覺得心裡過不去,便立下這條規則。
  • 宋朝那麼富裕,怎麼軍事卻不行?
    宋朝的經濟上的富裕,以及軍事上的強弱,都是相對的。這個問題,在以前的發文《兩宋是繁榮富強,還是積貧積弱,為何數據與結果截然相反?》中詳細解釋過。這裡簡單地,從觀察的視角這個方面說一說。當然,募兵制能夠建立一支職業化的軍隊也十分有利於國家軍事力量的加強。募兵制度產生於唐朝玄宗時期,鑑於土地兼併嚴重,府兵糜爛。為了減少地方上的經濟壓力,以促進地方上的經濟建設,保證地方上有足夠的人力來進行生產。所以,才有了朝廷統一募兵。當然,募兵制度發展到後來,唐朝中央財政無法供應,下放到地方官府募兵後,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 宋朝經濟實力舉世無匹,為何沒有將之轉化為軍事實力?
    趙匡胤原本只是後周將領,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心腹。 可是當柴榮病逝了之後,趙匡胤卻仗著自己手握禁軍大權而選擇了黃袍加身,搶走了柴宗訓的皇位。 這倒也不是說趙匡胤如何如何不忠不仁,實在是當時的歷史人文環境就是如此。
  • 回顧宋朝:中國的迅猛發展不是「崛起」,而是「復興」或歷史回歸
    趙匡胤宋朝的對外政策最失敗之處,就是全國沒有建立起強有力的軍事指揮系統。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把兵權——軍事指揮系統完全集中在皇帝手裡。宋朝市井圖建立宋朝的趙匡胤,無疑是一位情懷高尚的君主。他從自己的經歷中看出了隋唐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藩鎮割據。
  • 在宋朝時「古代官帽」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趙匡胤說是這麼用的
    其實這種改變是在宋朝時,由開國皇帝趙匡胤所發明。發明的原因也是相當可笑,居然是為了防止,官員之間的交頭接耳。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而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最後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 600字告訴你,宋朝那麼富庶,為嘛還會被打的滿地找牙?
    600字告訴你,宋朝那麼富庶,為嘛還會被打的滿地找牙?宋朝的軍事力量確實不值一提,甚至不堪一擊。之所以如此,這和趙匡胤建元後的基本國策有關。趙匡胤成長於唐朝末年,對唐末的藩鎮割據深有感觸。藩鎮名義上是中央政府下轄的地方區域,然而大部分藩鎮,因為擁有獨立的行政、財政、司法甚至軍事權力,逐漸形成了各自為政,一家獨大的割據勢力,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管理調配,事實上因為能自給自足,許多藩鎮的軍事長官都割據稱雄,讓中央政府無可奈何。
  •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投奔自己的趙匡胤,後來趙匡胤怎麼對待他的?
    正因為戰亂,不要說普通百姓了,就連皇帝家,可能都沒有餘糧,打仗時以人為糧,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五代十國,是一個真正人吃人的年代。宋太祖趙匡胤,運氣還算不錯,雖然沒能投胎帝王家,卻也投胎到了一個官宦世家。其父趙弘殷時任後唐留典禁軍之職,掌管皇家禁軍。
  • 清平樂大火,宋朝中央的官場制度——兩府三司如何運轉的
    反應宋朝生活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火熱播出,宮廷政治鬥爭的戲碼不斷加重,中書門下、樞密、三司等官員陸續登場。要說宋朝中央的官場制度,首先要了解唐朝的制度,因為宋太祖初建國,承襲唐朝後期的官制。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初期,承襲唐朝後期的官制,形成由中書門下、樞密院分掌文武的"兩府制",並以三司掌國家經濟,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封掌大政。天下財賦,內庭諸司,悉隸三司。唐朝後期財政大權由度支、鹽鐵、戶部三司三長官分掌,發展到宋朝由三司使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稱計省,掌天下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