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作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學著後周太祖皇帝郭威的擁兵自立,在陳橋驛被麾下士兵披上黃袍,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從而趕下了後周皇帝,代後周自立宋朝。
當然,作為兵變出身、拿下後周江山的趙匡胤來說,他絕對不允許後代將領會再次被披黃袍,自立為帝的情況。當然,要想從根源上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那必然需要用嚴苛的制度來進行規範。
其實,唐末五代時期,各個割據勢力依然是以節度使為核心,他們都有各自的軍隊,在各自的領土上依靠土地稅收來維持軍隊的發展,並且擁有健全的官僚、政治系統來維持區域領土的社會經濟發展。
說實話,這種節度使的獨立性非常強,就像周王朝後期的各個諸侯國一樣。所以,趙匡胤為了穩固趙氏江山,便表示要極力提高中央朝廷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高度控制權。
最終,身為當時宋朝宰相的趙普便向趙匡胤提出了一個計謀,這個計謀也讓後代宋朝逐漸出現冗兵、冗官、冗費的局面。
據相關資料記載:趙普三項計策如下,政治上,削奪其權。軍事上,收其精兵。財政上,制其錢穀。
那麼,趙普的這三項決策到底是什麼意思?首先,削奪其權,實際上就是將那些開國大臣,尤其是武將的權力收歸中央,這可以讓大家聯想到一個著名典故,也就是趙匡胤策劃的杯酒釋兵權。
然後,收其精兵,也就是將精銳部隊併入中央禁軍系列,由皇帝和中央朝廷直接指揮。
至於制其錢穀,因為以前的節度使因為有自己官僚系統,便可以獨立運轉轄區的經濟產物,但是這會大大減少中央財政系統的收入。
所以,這項決策也就是要將全國的錢、糧管理權全部移植到中央朝廷,這三項決策都大大提升了中央朝廷的集權能力,也有利於維持中央和地方的從屬關係。
我們著重來說其中的軍事改革,在五代時期,為了有效對抗節度使的軍事實力,宋朝先行建立了樞密院領兵制度,樞密使作為最高領兵官員。
但是,宋朝中央朝廷為了限制樞密使的權力,又添加了侍衛步軍司、侍衛馬軍司、殿前司三個領兵機構和官員職位。這新設立的三司也成為統領全國禁軍和廂軍的軍事機構,但是他們沒有調兵權,只有訓練軍隊的權力。
然後,如果前線有戰事,樞密院便會接受朝廷的旨意進行調兵,然後根據戰令設置將帥進行臨時領兵。
然後,我們有趣的發現,練兵、調兵、領兵都是單獨的三個軍事機構,這必然會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軍事囧聞。
同時,地方機構還會增加對於駐軍監管、後勤的其他軍事機構(然後就會出現冗官局面),這將一支出戰軍隊的攻擊程序變得十分臃腫,繼而不利於後期軍事作戰。
當然,按照當時趙普給趙匡胤提的意見,以及趙匡胤本人的修改指令,在改革過程中,雖然說加大了官員和兵員的冗餘度,但是可以讓其雙方制約、監督,由此不容易引發因為權力過度失衡形成的兵變,再度威脅中央朝廷的統治。
但是,這種制度卻使宋朝的社會體系顯得十分畸形。當時,宋朝為了能夠維持冗官和冗兵,只能從財政體系上做文章,先後以專賣制度、金融體系等從民間壓榨財富充實國庫。但是,這些做法依然無法滿足政府對於維持三冗的財政支出。
同時,我們前文講過,軍隊的指揮權和訓練權乃至調動權都是單獨設立的,士兵的戰鬥力無法保證,而那些出戰的軍事將領也因為沒有足夠的權力常常飽受政策制約,打敗仗也是難免的事。
雖然說,這種軍事改革,確實對內提高中央朝廷的威望,但是卻是以犧牲軍隊對外野戰能力為代價,這可謂是得不償失。
有人說,為啥宋朝在前期統一戰爭的軍隊那麼能打,因為當時軍隊體系內部還有一些從後周政權剝離出來的,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
這些老兵基本覆滅以後,新兵都是在宋朝軍事改革下的產物,當年宋金聯手滅遼,宋朝軍隊在一觸即潰的遼軍面前似乎非常脆弱,還好金軍及時救援,否則宋軍還有可能被遼軍反向殲滅。
這場軍事改革,拱衛了內部,卻極大地將軍事戰略缺口暴露在敵人面前,以至於宋朝的大多數對外戰爭都是以失敗告終!
註:【小記者說歷史】系百家號優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