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宋朝開國皇帝。
趙匡胤剛登基不久,就在太廟裡面刻下一塊石碑。要求後代繼位的皇帝,必須被一個不識字的太監帶著觀摩石碑。
那麼石碑上面到底刻了什麼?當金人攻下汴京之後,這個秘密才水落石出。原來石碑上刻的是「皇帝守則」。
即著名的「勒石三戒」:「一是不殺柴氏子孫,如果他們謀反,就在監獄裡讓他們自盡,不能公開殺掉;第二,不殺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諫臣;第三,不加農田之賦。」
保全柴氏子孫
趙匡胤為何要立下這條規則?趙匡胤打仗雖然頗具天賦,但是也離不開周世宗柴榮提拔。在經過高平之戰、淮南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之後,趙匡胤地位不斷提升,周世宗柴榮更是將他視作心腹,交予他兵權。
在生命最後關頭,周世宗看到「點檢做天子」的木牌,內心雖存在疑慮,仍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尉,可以說十分信任。最後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辜負了周世宗的厚愛。所以趙匡胤登基後,覺得心裡過不去,便立下這條規則。
禁止殺害士大夫、言官和諫官
宋太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立下的「勒石三戒」,會讓自他之後300多年來17位皇帝謹遵聖旨、不敢違背,改變了宋代文人的命運,讓他們的一生過得十分舒適。由此宋朝成了歷史上唯一的「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
在「烏臺詩案」中,蘇東坡通過詩歌諷刺宋神宗的變法,即將執行死刑時,宋神宗想到了「勒石三戒」的祖訓,抑制住了自己內心怒火,只是輕罰蘇東坡,貶謫他去黃州做團練副使,逃過了死亡的下場。
據歷史記載,300多年的宋朝18位皇帝,只殺了一位士大夫,就是那位靖康之變之後,被金國扶為「皇帝」的張邦昌。
但是令趙匡胤沒有想到的是後世子孫由於「謹遵祖訓」,所帶來的的結局是無法挽回的,文官在朝中的勢力越來越強,武將被壓迫得越來越弱,才形成了後來金滅北宋,攻入汴京的下場。
不加農田之賦
這條規則意思是對於種地的農民,免除他們雜稅,穩定了百姓內心,讓百姓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對於百姓來說是一大福利。底層百姓的生活富足,這個國家自然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由於農業稅的廢除,朝廷只能注重發展商業。取消宵禁就是最好的證明,晚上的時候街邊夜市車水馬龍,進一步刺激了宋朝經濟發展。
人人誇讚大唐盛世,但是大唐盛世時期的國庫收入不及宋朝盛世時期的五分之一,在明朝時期的經濟收入,甚至比宋朝少一個零,而在康乾盛世時期,財政收入勉強達到北宋時期的一半。
由此可見,宋太祖眼光十分長遠,所立的「勒石三戒」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應不朽的名言,這是在帝王執政時期所能達到的最開明、最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可惜後代的錯誤作為,給宋朝埋下了滅亡的禍根。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