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登基後,所立的「勒石三戒」,對宋朝來說到底是好是壞?

2020-12-08 老杜通文史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宋朝開國皇帝。

趙匡胤剛登基不久,就在太廟裡面刻下一塊石碑。要求後代繼位的皇帝,必須被一個不識字的太監帶著觀摩石碑。

那麼石碑上面到底刻了什麼?當金人攻下汴京之後,這個秘密才水落石出。原來石碑上刻的是「皇帝守則」。

即著名的「勒石三戒」一是不殺柴氏子孫,如果他們謀反,就在監獄裡讓他們自盡,不能公開殺掉;第二,不殺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諫臣;第三,不加農田之賦

保全柴氏子孫

趙匡胤為何要立下這條規則?趙匡胤打仗雖然頗具天賦,但是也離不開周世宗柴榮提拔。在經過高平之戰、淮南之戰等一系列戰役之後,趙匡胤地位不斷提升,周世宗柴榮更是將他視作心腹,交予他兵權。

在生命最後關頭,周世宗看到「點檢做天子」的木牌,內心雖存在疑慮,仍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尉,可以說十分信任。最後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辜負了周世宗的厚愛。所以趙匡胤登基後,覺得心裡過不去,便立下這條規則。

禁止殺害士大夫、言官和諫官

宋太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立下的「勒石三戒」,會讓自他之後300多年來17位皇帝謹遵聖旨、不敢違背,改變了宋代文人的命運,讓他們的一生過得十分舒適。由此宋朝成了歷史上唯一的「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

「烏臺詩案」蘇東坡通過詩歌諷刺宋神宗的變法,即將執行死刑時,宋神宗想到了「勒石三戒」的祖訓,抑制住了自己內心怒火,只是輕罰蘇東坡,貶謫他去黃州做團練副使,逃過了死亡的下場。

據歷史記載,300多年的宋朝18位皇帝,只殺了一位士大夫,就是那位靖康之變之後,被金國扶為「皇帝」的張邦昌。

但是令趙匡胤沒有想到的是後世子孫由於「謹遵祖訓」,所帶來的的結局是無法挽回的,文官在朝中的勢力越來越強,武將被壓迫得越來越弱,才形成了後來金滅北宋,攻入汴京的下場。

不加農田之賦

這條規則意思是對於種地的農民,免除他們雜稅,穩定了百姓內心,讓百姓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對於百姓來說是一大福利。底層百姓的生活富足,這個國家自然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由於農業稅的廢除,朝廷只能注重發展商業。取消宵禁就是最好的證明,晚上的時候街邊夜市車水馬龍,進一步刺激了宋朝經濟發展。

人人誇讚大唐盛世,但是大唐盛世時期的國庫收入不及宋朝盛世時期的五分之一,在明朝時期的經濟收入,甚至比宋朝少一個零,而在康乾盛世時期,財政收入勉強達到北宋時期的一半。

由此可見,宋太祖眼光十分長遠,所立的「勒石三戒」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應不朽的名言這是在帝王執政時期所能達到的最開明、最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可惜後代的錯誤作為,給宋朝埋下了滅亡的禍根。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在宋朝時「古代官帽」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趙匡胤說是這麼用的
    其實這種改變是在宋朝時,由開國皇帝趙匡胤所發明。發明的原因也是相當可笑,居然是為了防止,官員之間的交頭接耳。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而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最後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 柴榮,一個成就趙匡胤千秋偉業的人,其後人境遇如何?
    先後大敗後蜀和南唐,同時連勝遼國,收復三關三州,使得統治區域迅速擴大;政治方面,整治官場腐敗之風,任用賢能之才;經濟方面,減少百姓賦稅,招撫流亡人口,使得百姓具有定所,生活富裕。然而在一次同將領商議如何攻取幽州時突發疾病,在班師回朝後不久便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其在位六年),就這樣一代千古帝王就此離開人世。
  •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不得不看的人生簡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人生簡介: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出生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21歲948年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隨郭威徵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屢立戰功。
  • 宋朝那些事兒:陳橋兵變後的最大敗筆,杯酒釋兵權
    此時對他們來說,就兩條路——要麼造反、要麼平亂。 此時大軍的指揮俱都是趙家人,那他們還有的選擇嗎?此時趙匡胤還給這群無辜士兵扣上了一頂大帽子。 「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成了!趙匡胤的皇帝夢算是完成了大半,緊接著就是回師開封,逼迫小皇帝退位。
  • 宋朝官員帽子有兩個長翅?竟和趙匡胤有關。揭秘歷史上三種帝王冠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他有很多的歷史趣聞。據傳,趙匡胤一次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事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中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傳旨屬官,在幞頭紗帽的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的鐵翅各穿出一尺多(此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併不戴。
  • 後唐一大才子去宋朝談判,無人敢應戰,趙匡胤派文盲應戰出奇效
    江南才子徐鉉代表南唐談判說起李煜大家也多少有些熟悉,他是南唐開創者李昪的孫子,而且他是古代十七有名的才子皇帝,因為這點,他被大家熟知,相信大家也都學習過他所寫的一些詩詞,南唐後主李煜不僅精通詩詞歌賦,而且還精通書畫,可以說是十分的有才,但是讓人尷尬的是,他偏偏在當皇帝這件事上沒有什麼天分,也就是在他的手中,南唐走向了衰落直到滅亡。
  • 為什麼說趙匡胤的軍事改革,卻讓宋朝背負著冗兵帶來的財政壓力
    公元960年,作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學著後周太祖皇帝郭威的擁兵自立,在陳橋驛被麾下士兵披上黃袍,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從而趕下了後周皇帝,代後周自立宋朝。當然,作為兵變出身、拿下後周江山的趙匡胤來說,他絕對不允許後代將領會再次被披黃袍,自立為帝的情況。
  • 兩宋天子的荒唐趣事,趙匡胤一脈始,終是趙匡胤一脈終
    然而在宋朝卻有著不一樣的結果,那就是在兩宋的皇帝,其血脈出自不同之人,那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趙大和趙二。可以說宋代的皇帝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狀況也是非常令人哭笑不得。首先在宋朝初年,趙匡義為帝之後,本應該將皇位傳給自己兒子,但是卻兄終弟繼,趙光義登基為帝王,這也是令人不解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北宋的皇帝只有趙匡胤一個是,其餘皇帝皆是趙光義的子孫。但是等到南宋的時候,只有宋高宗趙構是趙光義子孫,從宋孝宗開始又回到了趙匡胤一脈。可謂是趙匡胤一脈始,趙匡胤一脈終。
  •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投奔自己的趙匡胤,後來趙匡胤怎麼對待他的?
    宋太祖趙匡胤,運氣還算不錯,雖然沒能投胎帝王家,卻也投胎到了一個官宦世家。其父趙弘殷時任後唐留典禁軍之職,掌管皇家禁軍。趙弘殷為了照顧好一家人的衣食生活,只管兢兢業業地幹好本職工作,先後效力於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這真是流水的皇帝,鐵打的趙弘殷呀。
  • 「名人百科」千古明君——宋太祖趙匡胤
    賞析:宋太祖趙匡胤開明治國,因誤決一事而自省之事。趙匡胤本是後周世宗手下一名大將,後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趙匡胤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是一個有為之君,他注重經濟發展,為政開明,不事矯飾,為北宋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有一天罷朝後,回到便殿悶悶不樂了很長時間,左右侍者請問其故,趙說:你們說做天子容易嗎?今早上朝乘興決事,因為誤決了一事,所以悔而不樂。
  • 歷史上趙匡胤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宋太祖趙匡胤的三個皇后
    歷史上趙匡胤是怎麼當上皇帝的趙匡胤由最初的一個小小的皇帝侍衛,而漸漸成為擁有最高軍權的禁軍司令,再通過兵變而黃袍加身,其過程是驚險的,他的經歷又堪稱一部傳奇。公元927年,趙匡胤生於後唐首都洛陽他父親的官邸。他的父親叫趙弘殷,是後梁、後唐時的武將。
  • 趙匡胤在位十六年,為何一直不立太子,反倒培養弟弟?
    其實不見得,宋朝建國初期,是以五代十國的亂世為背景,是一個以能力,以武力說話的年代,但是趙匡胤的兒子,顯然沒有他的弟弟那麼狠。第一,從繼承人的順序來說首先來說,趙德昭其實並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趙匡胤順位的順序應該是,晉王開封尹趙光義,京兆伊趙廷美,最後才是不封王的趙德昭。
  • 宋朝皇帝為什麼見佛像不拜?有人太會拍馬屁,與趙匡胤關係極大
    宋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經濟十分發達的年代,而這一切或許是因為歷代宋朝皇帝都不是好戰之人。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生,常常御駕親徵,然而他卻通過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避免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局面,給了宋朝一個安穩的開始。
  • 皇位不正,宋太宗趙光義終其一生,都是在擺脫兄長趙匡胤的影響
    宋太宗趙光義,是大宋國的第二位皇帝,其皇位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父死子承,而是從他的兄長宋太祖趙匡胤那裡得來的,他的皇位得來,歷來也是最具爭議的雖然趙光義即位後,列舉了很多的證據,來表明自己皇位繼承的合理性、正當性。
  • 趙匡胤兄弟趙光義成為君主後,是如何對待24歲的皇后嫂子的?
    她十六歲時便成為趙匡胤的第三任皇后,遺憾的是她沒有為趙匡胤誕下子嗣。趙光義登基時,也只有三十七歲,正值盛年,面對年輕貌美、守寡獨居、年僅二十四歲的皇嫂,他是怎樣對待的呢?我們先看看司馬光在《涑水記聞》對趙光義繼位是怎麼描寫的?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 宋朝和明朝為什麼都在正月初四建立?正月初四有什麼習俗?
    顯德七年(960年)的正月初一,後周人民本沉寂在一片歡度新年的祥和氣氛之下中,但是北漢和遼國卻趁機發兵,邊關請求支援,這樣的消息,讓剛剛登基年僅八歲的皇帝和年輕的符太后也慌張起來,在與大臣們合計之後,於是派趙匡胤前去率兵北上禦敵,並給予調動全國兵馬的權力。
  • 從古裝劇《知否》與《清平樂》開始,來談談我眼中的宋朝
    年輕時我對宋朝的認知年輕時,在我眼中的宋朝一直是我所鄙視的對象,在我的印象中,宋朝簡直就是「送朝」,君主不忠不孝、臣子則不仁不義;對內他們是殘酷鎮壓,對外他們則是一味忍讓、求和;它還是那種奸吝小人當道,迫害忠臣良將的垃圾朝代。
  • 後蜀花蕊夫人被趙匡胤收入後宮中,為何最後被趙光義一箭射死?
    文|觀景說史公元964年,宋太祖趙匡胤為了統一中國,派兵進攻四川的後蜀政權。雖然孟昶手下有精兵十四萬,但在宋軍凌厲的攻勢之下節節敗退,次年宋軍兵鋒直逼成都。孟昶眼見大勢已去,只好棄城投降,後蜀滅亡。花蕊夫人畫像插圖宋太祖趙匡胤宅心仁厚,並沒有殺了孟昶夫婦,可在七天之後孟昶卻突然暴斃。
  • 宋朝官帽兩邊的長翅,清朝官員帽子後的一根羽毛,分別有啥用途?
    不同的社會發展情況決定了不同的禮儀官制,那麼宋朝官帽兩邊突出的長翅,還有清朝官員帽子後面的一根羽毛,都有啥不同的用途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吧。宋朝官帽的兩根長翅縱觀歷史,宋朝官帽兩邊的長翅是非常特別的存在,據說這個帽子的款式還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
  • 權勢滔天還是寄人籬下,宋朝柴家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
    柴榮上位後,勵精圖治,在內政軍事上都展現了卓越不凡的帝王之才。然而似乎是天妒英才,才做了五年皇帝的柴榮在39歲盛年突然病故,皇位則由年僅七歲的四子柴宗訓(郭宗訓)繼承。接下來的歷史不用再多說,手握重兵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將後周天下變成了趙宋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