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人生簡介: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
出生
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21歲
948年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隨郭威徵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屢立戰功。
24歲為滑州副指揮使(951年)
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補任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
後周(951年—960年)
26歲開封府馬直軍使(953年)
郭威養子柴榮(後周世宗)為開封府尹,趙匡胤轉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27歲趙匡胤執掌禁軍到殿前都虞候再到永州防禦使(954年)
殿前都虞候:官名,五代後周始置,掌殿前諸班軍紀整肅。宋朝殿前司沿置,為統兵官之一。殿前都虞候,官名。五代後周始置,掌殿前諸班軍紀整肅。宋朝殿前司沿置,為統兵官之一。
29歲為殿前都指揮使加封定國軍節度使(956年)
殿前都指揮使是中央直屬部隊(殿前司)職位
這一職位相當於首都衛戍部隊,直接受命于禁軍指揮,是作為守衛皇城的一支軍事力量。
這一官職設置在宋滅亡之後也就消失了。
30歲柴榮又拜他為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揮使(957年)
柴榮南下揚州,趙匡胤乘勝在迎鑾江口、瓜步(今江蘇揚州南)連破南唐軍。此後,南唐被迫求和,割江北與後周,柴榮罷兵北歸。趙匡胤在此役中奮勇作戰,於五月移領忠武軍節度使。
32歲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959年)
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柴榮臥病回京,命趙匡胤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接替張永德。同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後周恭帝)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34歲陳橋兵變。正月四日,趙匡胤在開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時年三十四歲(960年)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託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 960年,陳橋兵變後,禪位於趙匡胤,宣告後周滅亡。北宋建立後,降封鄭王,賜予「丹書鐵券」。
36歲應天廣運仁聖文武皇帝(963年)
963年九月,群臣為趙匡胤上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皇帝」。
38歲攻滅後蜀(964年-965年)
43歲宋滅南漢(970年-971年)
46歲宋滅南唐(974年-975年)
離奇去世
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11月14日),趙匡胤被發現在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歷史名人評價
趙翼: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然正當興王之運,所至成功,固無事誅殺。
程頤: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自古無之,非漢、唐可比,固知趙氏之祀安於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