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為什麼見佛像不拜?有人太會拍馬屁,與趙匡胤關係極大

2020-12-18 小佛說史

宋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經濟十分發達的年代,而這一切或許是因為歷代宋朝皇帝都不是好戰之人。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生,常常御駕親徵,然而他卻通過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避免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局面,給了宋朝一個安穩的開始。

《宋史》關於趙匡胤的記載頗為詳實,不過史書畢竟是史書,所能記載的基本都是比較重要的事,而對皇帝軼事之類不記載,而小佛認為,看待一個歷史人物,除了要看史書,也要看當時的一些筆記,畢竟,筆記中記載的事件大多是「上不了臺面」的事,但是這些事卻常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成為民間了解「名人」的重要途徑。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宋太祖軼事三則,看一看在當時人眼中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01寺院僧官拍馬屁,趙匡胤佛前上香不拜

唐朝時大多數皇帝都對佛教極有好感,常常在佛前跪拜禱告,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到了宋朝,皇帝們雖會前往佛前燒香,但是並不向佛像行跪拜大禮,而這一切皆是因為宋太祖遇到了一個能言的僧官。

趙匡胤建國後第一次前往大相國寺燒香,燒香時詢問僧錄(佛教僧官,掌全國寺院、僧籍以及僧官補授等)自己到底應不應該拜佛像,當時的僧錄是大名鼎鼎的吳地僧人贊寧,贊寧直言:「不用拜。」趙匡胤不解,遂問其原因,贊寧趁機狠狠拍了宋太祖的馬屁:「見在佛不拜過去佛。」其實就是把趙匡胤比作當時的佛陀,贊寧博聞強識都是知道的,沒想到口辯也是如此之好。趙匡胤知道贊寧在拍自己馬屁,但是心中非常高興,有了一個正經理由不用再拜佛像,於是點頭同意贊寧的說法,不拜佛像,而這也就成了一個定製,宋朝皇帝見佛像都不再拜。

02百姓告官,趙匡胤為官員解危機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後奪取了後周政權,不少後周的文臣武將都成了北宋的開國功臣,在北宋眾多開國功臣中,有一武將叫作李漢超,他曾被後周世宗柴榮重用,官至殿前都虞候,北宋開國後歷任散指揮都指揮使、綿州刺史、控鶴左廂都校、恩州團練使,後隨軍平定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叛亂,被任命為齊州防禦使和關南兵馬都監。

齊州大概就是現在濟南市一帶,在北宋初年距離宋遼邊境並不遠,與京東東路治所青州相鄰,是一個賦稅相對較多的地區。

趙匡胤將李漢超安置在這裡就是希望他能夠利用稅賦養活手下的三千兵士,邊境不安穩時可以上前線,然而武人不懂治理地方,任性妄為,霸佔百姓女兒和錢財,搞得當地百姓頗有怨言,被欺負的百姓結隊去東京告御狀。趙匡胤見了齊州百姓,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漢超去了齊州,沒有契丹人再騷擾你們了吧?他從你們那得到的錢財比契丹劫掠還多?你們女兒大多嫁給平常人家,而漢超是我的愛臣,身份尊貴,家庭富有,你們女兒嫁給他有什麼不放心?」百姓被趙匡胤說服選擇離開,給李漢超解了圍。

趙匡胤轉身馬上讓人去齊州告訴李漢超:「汝須錢何不告我?而取於民乎?」同時賜給他幾百兩白銀,要求他還給那些百姓,李漢超被感動得不行,「漢超感泣,誓以死報」

03趙匡胤給誣陷名將的人賞官

趙匡胤接管後周天下之後,不斷地南徵北戰,其中有一將領叫作郭進,被他任命為洺州防禦使、西山巡檢。這人是五代末年非常有名的將領,趙匡胤也很信任他,但是偏偏有人挑撥離間,向趙匡胤告狀:郭進與北漢英武帝劉繼元有來往,遲早會叛宋!趙匡胤自然不信,便將命人將這個人綁了給郭進送去,讓郭進自己處置。

郭進哪裡敢殺這個人,殺了他就會有人認為他做賊心虛、殺人滅口,乾脆命這個人將功贖罪:你如果能夠帶兵攻佔北漢城池,不僅免除死罪,我還可以從皇帝那幫你討官。這人也沒帶兵去攻城,而是喬裝打扮,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北漢一守城將領來投降。郭進果然遵守承諾向皇帝要官職,並讓那人親自帶著書信去皇帝,趙匡胤不願意給:「爾誣陷我忠良,此才可贖死爾,賞不可得也。」又把那個誣告郭進的人給郭進送了回去,郭進再次上書皇帝,言及信守成承諾對一個官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使臣失信,則不能用人矣。」趙匡胤遂賞了那人一個官職。

趙匡胤的皇位雖然是從後周小皇帝手中搶來的,但是在治理國家方面十分用心,史家對的評論比較高,元脫脫修《宋史》時如此評價趙匡胤:「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

參考資料:《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宋史》

相關焦點

  •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不得不看的人生簡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人生簡介: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出生927年324歲為滑州副指揮使(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補任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
  • 為什麼說趙匡胤的軍事改革,卻讓宋朝背負著冗兵帶來的財政壓力
    公元960年,作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學著後周太祖皇帝郭威的擁兵自立,在陳橋驛被麾下士兵披上黃袍,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從而趕下了後周皇帝,代後周自立宋朝。當然,作為兵變出身、拿下後周江山的趙匡胤來說,他絕對不允許後代將領會再次被披黃袍,自立為帝的情況。
  • 為什麼宋朝的皇帝不穿黃龍袍?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事變」上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就是「黃袍加身」,一旦加身,便成皇帝,似乎它就是皇帝權位的象徵。那麼,宋朝皇帝的龍袍顏色就一直都是黃色的了嗎?就在近期大熱的電視劇《清平樂》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沒穿黃龍袍,每次上朝都是一身樸素的紅衣,衣服上連只龍爪都見不著,這讓我們大宋官家的威嚴何在?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突然都不穿龍紋了
    然而隨著《清平樂》的熱播,很多人好奇宋仁宗無論生活還是上朝,都沒有龍袍加身,而是穿的類似於宋朝官員所穿的紅色官服,在看宋朝皇帝的朝服像,也都是紅色的官服,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突然都不穿龍紋了?首先,咱們看到歷代皇帝穿的龍袍,不是什麼時候都穿的。只有參加慶典的時候,皇帝才穿龍袍。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都不穿龍紋了
    《清平樂》劇中·宋仁宗《宋史·輿服志三》中記載,宋朝的服制承襲了隋唐。在唐朝皇帝李世民的畫像,能看到很明顯的龍紋,既然宋承襲隋唐,那麼為什麼象徵著「皇權」的龍紋不見了呢?參考加創作自然會產生偏差。宋朝的皇帝穿著樸素簡單其實也跟宋朝的審美有關。唐代大紅大紫的美學盛行後,宋代的美學走上了「極簡」道路。從瓷器中就能看出,唐朝喜歡花花綠綠的唐三彩,宋朝喜歡單個色彩簡簡單單。對物品追求極簡,對服飾裝飾必然不會是花裡胡哨,衣服上左一個花紋,右一個花紋,在宋朝人看來:太俗!而且宋朝提倡節儉,錢要花在刀刃上,皇帝要是在服裝裝飾上花大價錢,早就被士大夫群體們吐沫星子淹死了。
  • 影視劇中稱呼皇帝「官家」,難道是宋朝的皇后「會玩」?
    而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同樣不清楚。有天,宋真宗在和侍讀學士李仲容喝酒,酒過半巡,兩人都有些微醉,開始天南海北地侃大山。越喝越盡興,這李仲容呢,擔心酒後失態,趁著有點精神頭,說了一句「官家,要麼我們就別再喝了吧」真宗看著李仲容滿面通紅,就想逗逗他,接過話頭就問:「愛卿啊!你說為什麼稱呼天子為官家呢?」
  • 他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仁君皇帝,卻因太懦弱而不被後人所知曉
    提到宋朝,大家耳熟能詳的皇帝,無非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英明神武的宋神宗,以及兩大昏庸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然而,有這麼一位宋朝的仁君皇帝,他在位41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卻很少會被後人所知曉和談論,他就是宋仁宗,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仁為號的皇帝。
  • 古代都把皇帝叫「陛下」或者「皇上」,為何宋朝卻要叫「官家」?
    宋代《聞見近錄》記載:趙宋創立之初,地方鎮守的權力極大,他們拉幫結派稱為「十兄弟」。趙匡胤把這十個鎮守將軍叫到一起,每一人發了一匹馬和一把弓箭,相約到城外打獵。
  • 後唐一大才子去宋朝談判,無人敢應戰,趙匡胤派文盲應戰出奇效
    在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宋朝,而他之後更是輕鬆的滅掉了南漢,南漢的滅亡也讓南唐直接暴露在了宋朝的虎口之下,因此李煜感到十分害怕,他擔心宋朝隨時會輕鬆滅掉自己的國家,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甘願通過自降身份保住南唐,同時派遣使者去宋朝進行談判。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那為何宋朝皇帝不穿龍袍,反而是穿官服呢?
    所以說,一個沒有龍袍的皇帝,他的皇帝人生是不完美的。不過,歷史上也還真就有這樣喜歡「不完美」的朝代,它就是宋朝。看過宋朝電視劇的人大約都會發現:宋朝的皇帝幾乎不穿龍袍。
  •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投奔自己的趙匡胤,後來趙匡胤怎麼對待他的?
    趙匡胤想起了自己父親的舊同僚,時任復州(今湖北仙桃)防禦使的王彥超。趙匡胤一路跋涉,衣衫襤褸地來到了王彥超的府上。趙匡胤覺得,靠父親和王彥超的關係,再加上自己年輕力壯,武藝高強,一定會受到王彥超的賞識和重用。而王彥超見到趙匡胤,的確很熱情,又是安排趙匡胤沐浴更衣,又是安排住處,還大魚大肉的好好款待了趙匡胤數日。
  • 皇帝的床頭為什麼會掛一個木棒,讓很多妃子害怕,後來為什麼沒了
    每天晚上皇帝上床之後,太監都會遞過來一個木棒,掛在床頭。很多妃子一看到就嚇得兩腿發軟,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在南北朝時期的北涼,當時的皇帝叫沮渠蒙遜,這個人像曹操一樣有很重的疑心病,每天晚上睡覺擔心有人會害他,睡覺也睡不安穩。於是他就想效法曹操,可是如果想像曹操一樣睡覺時突然拔劍殺一個人,現在都知道曹操是裝的,如果再學他就會讓大家知道肯定是裝的,那不就露餡了?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皇帝發的誓,而且是開國皇帝發的誓,對其繼承者應該是具有絕對的權威和約束力的。一千年前的趙匡胤,敢立這塊"不殺士大夫「的石碑,固然出於萬世基業的考慮,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勢所必然、順應社會發展的行為。中國人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 趙匡胤登基後,所立的「勒石三戒」,對宋朝來說到底是好是壞?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剛登基不久,就在太廟裡面刻下一塊石碑。要求後代繼位的皇帝,必須被一個不識字的太監帶著觀摩石碑。那麼石碑上面到底刻了什麼?原來石碑上刻的是「皇帝守則」。即著名的「勒石三戒」:「一是不殺柴氏子孫,如果他們謀反,就在監獄裡讓他們自盡,不能公開殺掉;第二,不殺士大夫,尤其是那些諫臣;第三,不加農田之賦。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卻不穿龍紋黃袍了?
    中國古代的皇帝通常被視為神在人間的化身,號稱「真龍天子」。翻看各類史料就會發現,但凡皇帝出生,尤其是開國皇帝,總是伴隨一些異象,要麼電閃雷鳴、要麼奇光幻彩、要麼母親做了祥瑞之夢後產子……總之,此人之所以能成為皇帝,皆因為他不是平凡人,當皇帝更是命中注定的事。
  • 大宋王朝為什麼軟弱不堪?從這個皇帝起,宋朝就「硬」不起來了
    趙普雖然不是大儒,但在亂世中,像他這樣的半生不死的讀書人多得驚人於是,他,趙匡胤說:「陛下既然說話了,稻草天下萬民的福天下紛爭,為什麼?,「如果沒有你的合作,朕肯定不能從這個皇帝,這一生是朕,多虧了大家的幫助但是,皇帝就困難了,比什麼都一個師自由自在,就像我睡不著」石頭信守等大將趙匡胤話中有話,慌忙追究其已故的趙匡胤苦澀地說:「天下,沒有人想篡奪朕的皇位」笑了,長州面如死灰,慌忙跪下道:「陛下為什麼這樣說,現在天下大勢已定,誰都覬覦皇位?」
  • 在宋朝時「古代官帽」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趙匡胤說是這麼用的
    其實這種改變是在宋朝時,由開國皇帝趙匡胤所發明。發明的原因也是相當可笑,居然是為了防止,官員之間的交頭接耳。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而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最後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 趙光義子嗣為什麼越來越少?專家:這是報應,是誰讓他殺了趙匡胤
    不到200年,宋朝就面臨嚴重危機:皇帝無子。這個問題讓趙構很為難。他既沒有兒子,也不能從兄弟那裡領養。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的一天,在京師臨安舉行了盛大的大典。在位35年的趙構為宋孝宗將皇位讓給太子趙申。不過,趙申並不是趙構的兒子。兩人根本不是父子關係,而是養子關係。
  • 為什麼宋朝文官的帽子後面都有一根細細長長的,像翅膀的東西?
    帽子作為服飾的一部分,也經歷了歷史的演變,至於宋朝帽子後面為什麼會有一個翅膀,這個沒有特定的原因,我認為僅僅是帽子演變過程中的一個種類而已,再加上宋朝的文化審美,這便才有了帽子後面的「翅膀」。宋朝幞頭至於有人說宋朝的幞頭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其實不可信。
  • 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是做什麼的?為何皇帝也戴
    相信熱愛古裝劇的小夥伴們一定發現了,在宋朝的影視劇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在他們的帽子兩邊有一根長長的翅膀,而這種卻是宋朝獨有的一種裝飾,在生活中很難見到,因為實在是太不方便了。聽說這種裝束還是宋太祖親自發明的,之所以會發明這樣的一種帽子,主要是為了維持當時朝堂中的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