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火器強大,領先於世界,為何仍然打不贏金朝?

2020-12-23 小院之觀

皖口之戰

江面已經被火光映紅,交戰雙方的戰船堵塞了整個江口,人人抬眼都是旌旗如雲,耳中只聽得到喊殺震天。

這時公元975年十月的皖口江面,這裡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事關兩國國運的大戰——北宋和南唐的皖口之戰。

南唐立國於江南,江南自古多河道,水軍是南唐的強項。相比之下,宋軍多來自北方,強於陸戰,水戰並不是他們的強項。

在北宋的強大壓力下,南唐雖然早已降號稱臣,朝中有識之士也看得出趙匡胤一統天下的雄心,但宋軍以水師來攻,唐軍還是頗有自信,一來他們有長江天險,二來他們有賴以自豪的巨大戰船。

戰場在皖口江面擺開,南唐主將朱令贇指揮巨船很快壓制住了宋軍小舟。南唐戰艦上還裝備了特種兵器——猛火油機。這是一種類似現代火焰噴射器一樣的噴火裝置,火油就是石油提煉物,通過機械裝置,從金屬筒中噴射出燃燒的火油。

「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爛,水不能滅。若水戰,則可燒浮橋、戰艦 ,於上流放之,先於上流簸糠粃、熟草,以引其火」。

唐軍戰船高大,居高臨下噴射,威力更大,根據記載,「令贇所乘艦尤大,建大將旗鼓,王師舟小,聚攻之,令贇以火油縱燒,王師不能支」。

但是趙匡胤為了攻取南唐煞費苦心,宋軍早就在各方面做好了針對性部署,其中包括火器。

宋軍沒有猛火油機,但他們有火箭。

早在開寶二年(969年),宋軍的火箭就形成了戰鬥力,「施火藥於箭首 , 弓弩通用之」,6年後,發動滅唐之戰的宋軍中已大量裝備火箭。

相比猛火油機,火箭雖然沒有那麼大的面殺傷力,卻擁有遠距離的射程。於是戰場就成了這樣:南唐的巨大戰船噴射出猛火油,靠近的宋軍小船無法抵擋,但稍遠處更多小船上的宋軍則紛紛彎弓搭箭,射出一支支致命的火箭,「矢集如蝟 」。

箭支並非為了精準殺傷,火箭更大的威力是引火,箭雨之下,南唐的戰船紛紛被點燃,繼而引燃船上火油等易燃物,再加上風向突變,李煜所指望的十五萬大軍就這樣土崩瓦解,灰飛煙滅,主將朱令贇也兵敗赴火而死,南唐再無抵抗之力,李煜只得奉表投降。

實際上,這就是宋軍在戰場上的主導作戰方式——冷熱兵器混用,遠程投射武器裡火器已佔據相當比例。

宋軍中的火器

火藥來源於煉丹術,在唐初出現了關於黑火藥的最早記載,它的主要成分是硝、硫和炭。到了唐末,黑火藥已經被應用到軍事上,所謂「飛火」就是早期的火箭。

宋太祖趙匡胤武將出身,深知武器的重要性,太祖時期武器的質量後世公認,歷來被稱作「器械精明 , 後世鮮及 」、「戎器精勁 , 近古未有焉 」,在他手裡,宋軍裝備精良,除了冷兵器,熱兵器也同樣受到重視。

皇帝重視,屬下就有了幹勁,新式火器也不斷被發明。宋太祖年間,馮繼昇和嶽義方等人讓火箭成為一種成熟的武器,到宋真宗年間,火毬、火蒺藜等都已出現,並得到趙恆的親自驗收。

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火箭、火毬、火蒺藜, 上召至便殿試之。

這些火器,在《武經總要》裡都有記載,並且記錄有軍用火藥的三種配方。

霹靂火球、火蒺藜這些是靠人力手拋的火器,外形有些類似現代的手雷,它們的基本構造是把鐵釘、瀝青、砒霜等各種殺傷物用紙或麻捏合,外層用黑火藥包裹,最外層裹上松脂,用爆炸後的碎片和燃燒產生的毒煙對敵人進行殺傷。

威力較大的是「震天雷」,它用生鐵打造外殼,裡面塞滿火藥,爆炸後的鐵皮碎片能擊穿甲冑。

這些以人力拋射的火器主要用於守城,丟不了太遠,不要緊,宋軍還有遠程火器。

上面說過的火箭就是一種,它其實就是在箭支頭上綁了個火藥包,目的也是引火燃燒把敵軍烤熟,在水戰時特別管用。

火箭射程似乎已經夠遠了,其實不然。宋朝也是弩箭發展的一個高峰,為了應對北方重甲騎兵的威脅,宋朝一刻也沒有停下弓弩的創新,神臂弓和床子弩,是其中兩件最具代表性的產品。

這兩樣殺器,名聲在外,這裡就不多作介紹,宋軍曾在澶州城頭架起床子弩,一弩射死了遼軍大將蕭撻覽,在遼軍中投射下恐怖氣息。

這些重型弩箭和火箭一樣,也是可以加裝火藥的,「其箭皆可施火藥」。您可以想像一下,神臂弓的射程有三百步,大約450米遠,宋軍中大量裝備,能穿透重甲,三四百米開外,射來一篇密密麻麻的火弩,給敵人的肉體打擊和心理打擊顯然都是相當巨大的。

弩還不是最強火器,宋軍還有炮。

當時的炮還不同於明清時期的火炮,雖然名稱也叫炮,它實際上就是投石機,以槓桿原理拋射石塊等重物對敵軍造成殺傷,一般也是在城池攻守中使用。

宋軍的炮也多種多樣,有較為小型的「手炮」,只要兩人就能操作,射出的石塊在半斤左右。

有中型的「旋風炮」,需要40多人操作,拋射3到5斤的石塊。

還有大型的「七梢炮」,它的操作人數非常誇張,需要250人,能投射90-100斤的石塊,射程在100米以上。

有石炮就有火炮,原理則和弓弩不同,不再是捆綁火藥,而是直接投射出火藥包或火藥球,用吊線引燃後拋擲出去。這些彈藥能夠進行爆炸殺傷附加火焰和煙霧殺傷,可謂攻守兩便。

北宋也吸收了南唐的軍事經驗,把猛火油機這樣的大型火器用來防守,並設立了「猛火油作 」進行生產。遼宋戰爭時期,就有「任並能燒猛火油 」這樣的記錄。

到了宋理宗年間,單兵管狀火器也已經出現,稱為「突火槍」。當然這時候的火槍還比較粗糙,槍管是用長竹筒製成,發射的是火焰和 ,威力應當也不會太強,可以看作是對後世火槍的一種探索。

戰場上的應用

火箭、火炮在北宋使用量很大,算得上是常規裝備,比如1083年與西夏的作戰中,北宋西軍領用的火箭火炮是以千和萬為單位的。

「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支火炮兩萬支」。

靖康元年,金軍長驅直入攻打汴京,守城的是硬骨頭李綱,他下令堅決抵抗,宋軍用弓弩和火器擊退了金軍,此戰中火器的使用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有記載:

蓋以紙為之,而實以石灰、硫磺,炮自空而下...綱既登城,令施放自便,能中賊者厚賞,夜發霹靂炮以擊之,軍皆驚呼。

到了南宋時期,戰場壓力劇增,火器需求量更大。宋理宗時期,江陵府一個月就製造了一兩千隻鐵火炮,建康府更是每月要製造火器1400多件,這些都說明火器在戰場上的受歡迎。

襄陽防守中,宋軍就用火器取得了戰果,當時的襄陽守將是趙淳。根據記載,趙淳先後三次使用火器攻擊金軍,有被動的防禦,也有主動的進攻:

「用霹靂炮打出,城外虜人驚惶失措,人馬崩潰」。「擂鼓發喊,並打霹靂炮出城外,虜騎驚駭,退走」。「並施霹靂炮,發火箭,虜人死傷二三千人,馬八九百匹」。

雖說戰果並不一定全是火器取得,無疑火器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至於當時看上去還不起眼的火槍,也在戰場上發揮了實際作用,它的作用主要不在於直接殺傷,還是在於破壞,在德安防禦戰力,守城宋軍就是用火槍點燃了金軍的攻城天橋,在近距離點火這件事上,火槍幹起來得心應手。

《宋史·陳規傳》:會濠橋陷,規以六十人持火槍自西門,焚天橋,以火牛助之,須臾皆盡,橫拔砦去。

在水戰中,能引火的火器能發揮更大作用。

儒將虞允文的成名作采石之戰,宋軍戰船就是靠的火器縱火焚毀了金軍戰船。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的唐島之戰,宋軍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決戰,宋將李寶出其不意,使用火箭破敵,大獲全勝,金軍全軍覆沒。

「(寶)命熾火箭 , 環射之 , 箭之所中 , 煙焰隨發 , 延燒數百艘 , 俘漢軍三千餘人。」

可見,這時候的火器在宋軍中應用已經很普遍,雖說它們還不具備普遍的戰場決勝能力,但在一些特定的戰場環境裡,能發揮出更為重要乃至決定性的作用。

金、元軍的火器

既然宋軍已經裝備了這麼多火器,為什麼還是無法最終戰勝金軍、元軍呢,那是因為敵人也有火器啊。

金、元雖然是北方民族,對漢文化接受度也不高,但在軍事上還是很好學的,他們學習宋軍的火器,並且自己加以改良和創造,像「鐵火炮」、「飛火槍」這些火器就是金人自己的創新。

在著名的黃天蕩之戰裡,被圍困的金兀朮就用學來的火箭反擊宋軍,金兀朮的戰術和皖口之戰如出一轍,派輕便的小船突擊射出火箭,宋朝艦隊沒有防備,損失慘重,金軍得以逃出生天。

兀朮令善射者乘輕舟 , 以火箭射之 , 煙焰蔽天 , 師遂大潰 , 焚溺死者不可勝數 , 世忠僅以身免 , 奔還鎮江。

金將蒲察官奴更加大膽,他在於蒙古交戰時挑選了450名忠孝軍,人手一支飛火槍,夜襲蒙軍大營。黑暗中,蒙古軍被燒昏了頭,紛紛潰散,戰果是「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餘人」。

蒙古軍隊攻打金國的南京時,也遭到了金軍火器的頑強抵抗。經過發展,這時的火器已經進步不少,在守城時能發揮更大作用,金軍發射轟天雷轟擊元軍,據記載威力驚人:

《金史》: 「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

雖然記載看上去有誇大成分,但無疑金人對火器是比較認可的。

再說蒙軍,別的不談,在技術上蒙古是相當重視的,每徵服一地,最受保護的就是各類工匠,他們被編入蒙軍,為戰爭服務,所以隨著戰爭的進展,宋軍金軍有的蒙軍也都有,甚至還要超過對手,本身戰鬥力強悍又有火器助陣,蒙軍就更加霸道了。

在宋、金的基礎上,到了元朝,終於發展出了金屬管的火器——火銃,它以青銅鑄造管壁,裝填火藥和彈丸,實用性大大增強,在元軍中使用廣泛,這是後話,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

來自甲冑的證明

宋朝起冷熱兵器的混用,在士兵的甲冑上也能得到體現。

中國傳統甲冑在宋朝發展到一個高峰,來自北方的敵人都擁有強悍的重甲騎兵,宋軍也是全副重甲,出現了步人甲這樣超高防禦的步兵鎧甲。

但是從宋到元,重甲騎兵不再獨美於戰場,逐漸走向沒落,這正是因為火器的發展與普及。重甲能擋刀箭,卻抵擋不了火器的進步,造價既高又影響靈活,重甲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甲冑的發展從巔峰時期的重甲過渡到元明時期的布面甲、明末清初的棉甲,也正是因為火器的發展日臻成熟所導致。這個趨勢不是突然發生的,是和宋朝的火器發展連接在一起的。也可以說,火器在軍事上的應用,正是發源於宋朝。

小院之觀

最後,客觀來說,宋朝的火器更多是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武器,在射程、射速、威力、精準度上都還不高,它們在機動作戰中實效不大,更多被用於防禦戰、守城戰和水戰,取得的戰果也多數是在這些戰役裡。

但就作用而言,從北宋到南宋,宋軍處於防守態勢,火器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凸顯,這點從軍隊的需求量就可以看出。假設沒有火器,防禦姿態的宋軍會更加被動,失去一樣對敵作戰的有效手段,後果會很嚴重。

另外還要看到,火藥雖然不是宋朝發明,但火器的真正發展,就是從宋朝開始,並且從北宋到南宋,宋朝的火器始終在進步中,這點在後來被元朝所繼承,並進一步發揚光大,直到火藥傳入歐洲。

相關焦點

  • 為何宋朝軍隊火器眾多還怕金軍騎兵?我們可能一直誤解了金軍
    在早期宋遼之間的戰場之上,火器交鋒尚不明顯,此時的城防更加親睞於床子弩、神臂弓等大型弓弩武器,而到了金滅遼之後,金軍與宋軍之間的戰場則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強勁崛起的金朝騎兵戰力強悍,而面對金軍氣勢洶洶的進犯,北宋軍隊必然會選擇利用火器裝備來防禦反擊。
  • 大明王朝的先進火器,領先世界
    在了不起的大明王朝,軍事科技十分的發達,軍隊當中普遍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大明王朝的火器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火銃和鳥銃。火銃和鳥銃的形體和口徑都比較小,桶內填裝鉛彈和鐵蛋,射程大約150米。明朝火炮第三類是爆炸型的火器。
  • 「唐宋元明清」中間少了個金朝,為何在編順口溜時要把金朝去掉?
    「唐宋元明清」,我們細看這句話,會發現中間少了一個王朝——金朝。為什麼人們在編朝代順口溜時,要把金朝排除在外呢?要知道,歷史上的金朝存在了119年,而且一度強盛不已。金朝的崛起在於宋朝的軟弱,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在金人的眼裡都不堪一擊。
  • 明代火器:世界現代槍炮之祖,戰爭利器逐步登上中國的舞臺
    引言:明代有許許多多的火器,最早出現在明洪武年間,並發揚於永樂年間。明代的火器研製和火器的配置在當時14世紀到15世紀都處於世界的領先水平。 而在15世紀中葉以後,西方的火炮、火槍得到較快發展,而明朝後期因各種原因導致研發力量衰退從而讓出了火器的世界領先地位。
  • 宋朝火器發展走了三條路,第二條成現在火器鼻祖,當時卻不被看好
    宋朝的火藥兵器,大致可分為燃燒性、爆炸性和管形火器三類。其中前兩類都是需要與拋射類的弓弩或拋石機相結合,利用它們拋射出去或直接燒傷、或爆炸打擊敵人。而管形火器,如陳規發明的火焰噴射器和後來的突火槍等,是士兵直接手執來攻擊敵軍。從而更接近現代火器。其一,燃燒性火器。
  • 了解一個不一樣的宋朝,看宋朝在火器使用和發展上的巨大成就
    到了13世紀初,北方的蒙古人逐漸強大起來,不但威脅著金政權的安全,而且在金滅亡後又南下攻宋。因此這一時期戰爭頻繁,出現了南宋對金、金對蒙古、蒙古對南宋和對外的多種戰爭。這些戰爭前後相繼、犬牙交錯,參戰的各方都力求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大量製造已經定型的火器和創製新型的火器,從而促進了這一時期火器的發展。
  • 一座西夏窖藏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狀火器
    火藥以及火藥驅動的投擲武器的出現,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直接顛覆了傳統戰爭的模式。尤其是金屬管狀火器的發明,更是使得交戰雙方的作戰距離、作戰的形式與裝備、防禦方的各種防禦工事等都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大規模裝備和運用這種武器的時間是古代和近代戰爭之間的分水嶺。
  • 為何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不叫趙朝,古代王朝以什麼依據來取名?
    唐朝開國皇帝是唐高祖李淵,宋朝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這兩個朝代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呢? 相信這個疑問,應該是很多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腦子中偶爾靈光一現的疑問,那麼古代王朝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王朝呢,是以什麼為命名依據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說一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直接以開國皇帝姓命名的情況。
  • 被譽為「古今第一戰具」的火器,為何在明朝時期從鼎盛走向沒落?
    一、火藥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其本身就被賦予了傳奇色彩,而在火藥的基礎上,又進行一系列火器的研發。自此火藥開始向世界舞臺進發,使得多國獲得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加速了世界歷史演變的進程。在明朝最初的時候,明朝自主創造了地雷和水雷以及火炮等十分多的火器。
  • 假如穿越到宋朝邊關,給你4件武器,你會帶上哪件去領兵作戰
    假如某一天,你穿越到了宋朝,並且成為宋朝邊關的一名將領,下面的武器4選1,那麼你會帶上哪一件,去與異族作戰呢?1、梨花槍梨花槍是長矛和火器的結合型兵器,並不僅僅只是一種長槍,它在發射時,藥筒中噴出之藥有如梨花散落,故而得名梨花槍。
  • 宋朝火器其實早已普及,一個月就能造2000火炮,曾炸暈蒙古軍隊
    宋朝已經組織了火藥兵器的成批生產。北宋時,東京開封府設有廣備攻城作, 「其作凡一十目,所謂火藥、青窯、猛火油、金、火、大小木、大小爐、皮作、麻作、窯子作是也」。火藥作是十作之一。各作的手工生產「皆有制度作用之法,律各誦其文,而禁其傳」。
  • 宋朝時期的西域,割據政權存在這樣的意識,有利於中國大統一
    #【引言】:兩宋時期,經濟中心南移,封建生產方式向周邊地區擴展,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以宋詞為代表的文學藝術繁榮發展,科技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個時期,宋朝與遼朝、西夏、金朝共存。1125年,遼朝被金朝滅亡。1127年,北宋也被金朝攻滅,皇族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改元建炎,國都後來遷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南宋統治地區北以淮河、秦嶺與金朝為界,東南、西南的疆界與北宋相同。南宋與金朝之間多次交兵,但雙方均無力改變南北對峙的局面。
  • 唐刀的殺傷力很強,到了宋朝為什麼沒有人用?原因其實很簡單
    比如宋朝大規模發展弓弩以及火器,同時期宋朝的這兩項技術可以說絕對是領先於世界的,當然了除了弓弩之外,長兵器也是能夠克制輕騎兵的一個重要保障,當時為了有效克制北方遊牧民族的起兵部隊,宋朝也是在大規模的發展長槍兵。比如《水滸傳》之中就有「八十萬禁軍教頭」,其中金槍將徐寧和豹子頭林衝都是槍棒好手,也是克制長兵器的有效武器。
  • 大宋朝軍事幾何?
    理應說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足以支撐國家強大的軍事力量。可是,為什麼宋朝卻無力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相抗衡呢?北宋先進科技火藥武器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最初用於民間喜慶娛樂,北宋時才將火藥製成火器用於戰爭。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何到了宋朝,皇帝們都不穿龍紋袍了?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貴為九五的宋朝皇帝,為何穿著如此樸素,又為何沒有龍紋。「簡約風」宋朝皇帝之所以穿著樸素,是因為他們崇尚簡約。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服裝上,在器物上也有體現。比如唐代帝王喜歡用金銀等貴重器物來裝飾生活。《貞觀政要》中記載,唐太宗賞賜大臣就用金碗銀筷。
  • 319年的宋朝,經歷金代遼,元代金,為何最終無法躲過滅國之禍
    但是一直委曲求全的宋朝還是將國祚延續了足足319年,更甚大唐。宋朝雖然不能盡復國土,依然是頑強的挨過了金代遼,元代金這兩次「上國」的權力交替,可為何還是無法躲過滅國之禍呢?關於這個問題,應該是和在這兩次滅國戰爭中,宋朝所持有的態度並不一樣,且戰爭過後的局勢也不盡相同。
  • 宋朝的審美,領先世界一千年
    可,細細地觀察劇中人物的服飾選擇上無不是符合宋朝服飾的特點,比較貼近歷史。曾經有研究歷史的人說過:把當時宋朝的東京跟其他當時任何一個世界上的城市做對比都是在貶低東京。因為,當時的東京不僅是全世界最大和最繁華的城市,它還是具有一個獨特現代氣息的城市。
  • 宋朝受害者有罪論:靖康恥女子被扒光受辱,程朱理學怪其不守貞潔
    當時處於東三省的金朝越來越強大。而中原地區的宋朝,越來越腐敗衰弱。當時北宋的朝中,有蔡京,童貫等大奸臣。弄得北宋國力衰弱不堪一擊。金朝大軍面對不堪一擊的北宋軍隊,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攻破了宋朝的都城。宋朝的皇帝宋徽宗,眼看著宋朝要毀在了自己的手裡。
  • 龍袍是古代帝王的象徵,為何到了宋朝,龍袍上的龍紋被去掉了?
    或許會有些好奇,宋朝的皇帝,對比起其他的天子,穿得像是一個大臣。主要的差別還是在於其龍袍上的龍紋被去掉了。既然是作為古代帝王的象徵,這又是為何? ,真看不出來他和其他大臣有什麼區別。
  • 火器電子菸榮獲「2020年度渠道十大影響力品牌」稱號
    作為2020年"火器收購沙芬電子菸、NOS電子菸"重磅收購案的主導者之一,範敬宇對於品牌的建立以及行業發展都有很強的認知力與把控力,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裡面,攜手火器CEO馬競帶領火器品牌從默默無聞發展到行業領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