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口之戰
江面已經被火光映紅,交戰雙方的戰船堵塞了整個江口,人人抬眼都是旌旗如雲,耳中只聽得到喊殺震天。
這時公元975年十月的皖口江面,這裡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事關兩國國運的大戰——北宋和南唐的皖口之戰。
南唐立國於江南,江南自古多河道,水軍是南唐的強項。相比之下,宋軍多來自北方,強於陸戰,水戰並不是他們的強項。
在北宋的強大壓力下,南唐雖然早已降號稱臣,朝中有識之士也看得出趙匡胤一統天下的雄心,但宋軍以水師來攻,唐軍還是頗有自信,一來他們有長江天險,二來他們有賴以自豪的巨大戰船。
戰場在皖口江面擺開,南唐主將朱令贇指揮巨船很快壓制住了宋軍小舟。南唐戰艦上還裝備了特種兵器——猛火油機。這是一種類似現代火焰噴射器一樣的噴火裝置,火油就是石油提煉物,通過機械裝置,從金屬筒中噴射出燃燒的火油。
「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爛,水不能滅。若水戰,則可燒浮橋、戰艦 ,於上流放之,先於上流簸糠粃、熟草,以引其火」。
唐軍戰船高大,居高臨下噴射,威力更大,根據記載,「令贇所乘艦尤大,建大將旗鼓,王師舟小,聚攻之,令贇以火油縱燒,王師不能支」。
但是趙匡胤為了攻取南唐煞費苦心,宋軍早就在各方面做好了針對性部署,其中包括火器。
宋軍沒有猛火油機,但他們有火箭。
早在開寶二年(969年),宋軍的火箭就形成了戰鬥力,「施火藥於箭首 , 弓弩通用之」,6年後,發動滅唐之戰的宋軍中已大量裝備火箭。
相比猛火油機,火箭雖然沒有那麼大的面殺傷力,卻擁有遠距離的射程。於是戰場就成了這樣:南唐的巨大戰船噴射出猛火油,靠近的宋軍小船無法抵擋,但稍遠處更多小船上的宋軍則紛紛彎弓搭箭,射出一支支致命的火箭,「矢集如蝟 」。
箭支並非為了精準殺傷,火箭更大的威力是引火,箭雨之下,南唐的戰船紛紛被點燃,繼而引燃船上火油等易燃物,再加上風向突變,李煜所指望的十五萬大軍就這樣土崩瓦解,灰飛煙滅,主將朱令贇也兵敗赴火而死,南唐再無抵抗之力,李煜只得奉表投降。
實際上,這就是宋軍在戰場上的主導作戰方式——冷熱兵器混用,遠程投射武器裡火器已佔據相當比例。
宋軍中的火器
火藥來源於煉丹術,在唐初出現了關於黑火藥的最早記載,它的主要成分是硝、硫和炭。到了唐末,黑火藥已經被應用到軍事上,所謂「飛火」就是早期的火箭。
宋太祖趙匡胤武將出身,深知武器的重要性,太祖時期武器的質量後世公認,歷來被稱作「器械精明 , 後世鮮及 」、「戎器精勁 , 近古未有焉 」,在他手裡,宋軍裝備精良,除了冷兵器,熱兵器也同樣受到重視。
皇帝重視,屬下就有了幹勁,新式火器也不斷被發明。宋太祖年間,馮繼昇和嶽義方等人讓火箭成為一種成熟的武器,到宋真宗年間,火毬、火蒺藜等都已出現,並得到趙恆的親自驗收。
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火箭、火毬、火蒺藜, 上召至便殿試之。
這些火器,在《武經總要》裡都有記載,並且記錄有軍用火藥的三種配方。
霹靂火球、火蒺藜這些是靠人力手拋的火器,外形有些類似現代的手雷,它們的基本構造是把鐵釘、瀝青、砒霜等各種殺傷物用紙或麻捏合,外層用黑火藥包裹,最外層裹上松脂,用爆炸後的碎片和燃燒產生的毒煙對敵人進行殺傷。
威力較大的是「震天雷」,它用生鐵打造外殼,裡面塞滿火藥,爆炸後的鐵皮碎片能擊穿甲冑。
這些以人力拋射的火器主要用於守城,丟不了太遠,不要緊,宋軍還有遠程火器。
上面說過的火箭就是一種,它其實就是在箭支頭上綁了個火藥包,目的也是引火燃燒把敵軍烤熟,在水戰時特別管用。
火箭射程似乎已經夠遠了,其實不然。宋朝也是弩箭發展的一個高峰,為了應對北方重甲騎兵的威脅,宋朝一刻也沒有停下弓弩的創新,神臂弓和床子弩,是其中兩件最具代表性的產品。
這兩樣殺器,名聲在外,這裡就不多作介紹,宋軍曾在澶州城頭架起床子弩,一弩射死了遼軍大將蕭撻覽,在遼軍中投射下恐怖氣息。
這些重型弩箭和火箭一樣,也是可以加裝火藥的,「其箭皆可施火藥」。您可以想像一下,神臂弓的射程有三百步,大約450米遠,宋軍中大量裝備,能穿透重甲,三四百米開外,射來一篇密密麻麻的火弩,給敵人的肉體打擊和心理打擊顯然都是相當巨大的。
弩還不是最強火器,宋軍還有炮。
當時的炮還不同於明清時期的火炮,雖然名稱也叫炮,它實際上就是投石機,以槓桿原理拋射石塊等重物對敵軍造成殺傷,一般也是在城池攻守中使用。
宋軍的炮也多種多樣,有較為小型的「手炮」,只要兩人就能操作,射出的石塊在半斤左右。
有中型的「旋風炮」,需要40多人操作,拋射3到5斤的石塊。
還有大型的「七梢炮」,它的操作人數非常誇張,需要250人,能投射90-100斤的石塊,射程在100米以上。
有石炮就有火炮,原理則和弓弩不同,不再是捆綁火藥,而是直接投射出火藥包或火藥球,用吊線引燃後拋擲出去。這些彈藥能夠進行爆炸殺傷附加火焰和煙霧殺傷,可謂攻守兩便。
北宋也吸收了南唐的軍事經驗,把猛火油機這樣的大型火器用來防守,並設立了「猛火油作 」進行生產。遼宋戰爭時期,就有「任並能燒猛火油 」這樣的記錄。
到了宋理宗年間,單兵管狀火器也已經出現,稱為「突火槍」。當然這時候的火槍還比較粗糙,槍管是用長竹筒製成,發射的是火焰和 ,威力應當也不會太強,可以看作是對後世火槍的一種探索。
戰場上的應用
火箭、火炮在北宋使用量很大,算得上是常規裝備,比如1083年與西夏的作戰中,北宋西軍領用的火箭火炮是以千和萬為單位的。
「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支火炮兩萬支」。
靖康元年,金軍長驅直入攻打汴京,守城的是硬骨頭李綱,他下令堅決抵抗,宋軍用弓弩和火器擊退了金軍,此戰中火器的使用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有記載:
蓋以紙為之,而實以石灰、硫磺,炮自空而下...綱既登城,令施放自便,能中賊者厚賞,夜發霹靂炮以擊之,軍皆驚呼。
到了南宋時期,戰場壓力劇增,火器需求量更大。宋理宗時期,江陵府一個月就製造了一兩千隻鐵火炮,建康府更是每月要製造火器1400多件,這些都說明火器在戰場上的受歡迎。
襄陽防守中,宋軍就用火器取得了戰果,當時的襄陽守將是趙淳。根據記載,趙淳先後三次使用火器攻擊金軍,有被動的防禦,也有主動的進攻:
「用霹靂炮打出,城外虜人驚惶失措,人馬崩潰」。「擂鼓發喊,並打霹靂炮出城外,虜騎驚駭,退走」。「並施霹靂炮,發火箭,虜人死傷二三千人,馬八九百匹」。
雖說戰果並不一定全是火器取得,無疑火器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至於當時看上去還不起眼的火槍,也在戰場上發揮了實際作用,它的作用主要不在於直接殺傷,還是在於破壞,在德安防禦戰力,守城宋軍就是用火槍點燃了金軍的攻城天橋,在近距離點火這件事上,火槍幹起來得心應手。
《宋史·陳規傳》:會濠橋陷,規以六十人持火槍自西門,焚天橋,以火牛助之,須臾皆盡,橫拔砦去。
在水戰中,能引火的火器能發揮更大作用。
儒將虞允文的成名作采石之戰,宋軍戰船就是靠的火器縱火焚毀了金軍戰船。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的唐島之戰,宋軍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決戰,宋將李寶出其不意,使用火箭破敵,大獲全勝,金軍全軍覆沒。
「(寶)命熾火箭 , 環射之 , 箭之所中 , 煙焰隨發 , 延燒數百艘 , 俘漢軍三千餘人。」
可見,這時候的火器在宋軍中應用已經很普遍,雖說它們還不具備普遍的戰場決勝能力,但在一些特定的戰場環境裡,能發揮出更為重要乃至決定性的作用。
金、元軍的火器
既然宋軍已經裝備了這麼多火器,為什麼還是無法最終戰勝金軍、元軍呢,那是因為敵人也有火器啊。
金、元雖然是北方民族,對漢文化接受度也不高,但在軍事上還是很好學的,他們學習宋軍的火器,並且自己加以改良和創造,像「鐵火炮」、「飛火槍」這些火器就是金人自己的創新。
在著名的黃天蕩之戰裡,被圍困的金兀朮就用學來的火箭反擊宋軍,金兀朮的戰術和皖口之戰如出一轍,派輕便的小船突擊射出火箭,宋朝艦隊沒有防備,損失慘重,金軍得以逃出生天。
兀朮令善射者乘輕舟 , 以火箭射之 , 煙焰蔽天 , 師遂大潰 , 焚溺死者不可勝數 , 世忠僅以身免 , 奔還鎮江。
金將蒲察官奴更加大膽,他在於蒙古交戰時挑選了450名忠孝軍,人手一支飛火槍,夜襲蒙軍大營。黑暗中,蒙古軍被燒昏了頭,紛紛潰散,戰果是「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餘人」。
蒙古軍隊攻打金國的南京時,也遭到了金軍火器的頑強抵抗。經過發展,這時的火器已經進步不少,在守城時能發揮更大作用,金軍發射轟天雷轟擊元軍,據記載威力驚人:
《金史》: 「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
雖然記載看上去有誇大成分,但無疑金人對火器是比較認可的。
再說蒙軍,別的不談,在技術上蒙古是相當重視的,每徵服一地,最受保護的就是各類工匠,他們被編入蒙軍,為戰爭服務,所以隨著戰爭的進展,宋軍金軍有的蒙軍也都有,甚至還要超過對手,本身戰鬥力強悍又有火器助陣,蒙軍就更加霸道了。
在宋、金的基礎上,到了元朝,終於發展出了金屬管的火器——火銃,它以青銅鑄造管壁,裝填火藥和彈丸,實用性大大增強,在元軍中使用廣泛,這是後話,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
來自甲冑的證明
宋朝起冷熱兵器的混用,在士兵的甲冑上也能得到體現。
中國傳統甲冑在宋朝發展到一個高峰,來自北方的敵人都擁有強悍的重甲騎兵,宋軍也是全副重甲,出現了步人甲這樣超高防禦的步兵鎧甲。
但是從宋到元,重甲騎兵不再獨美於戰場,逐漸走向沒落,這正是因為火器的發展與普及。重甲能擋刀箭,卻抵擋不了火器的進步,造價既高又影響靈活,重甲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甲冑的發展從巔峰時期的重甲過渡到元明時期的布面甲、明末清初的棉甲,也正是因為火器的發展日臻成熟所導致。這個趨勢不是突然發生的,是和宋朝的火器發展連接在一起的。也可以說,火器在軍事上的應用,正是發源於宋朝。
小院之觀
最後,客觀來說,宋朝的火器更多是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武器,在射程、射速、威力、精準度上都還不高,它們在機動作戰中實效不大,更多被用於防禦戰、守城戰和水戰,取得的戰果也多數是在這些戰役裡。
但就作用而言,從北宋到南宋,宋軍處於防守態勢,火器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凸顯,這點從軍隊的需求量就可以看出。假設沒有火器,防禦姿態的宋軍會更加被動,失去一樣對敵作戰的有效手段,後果會很嚴重。
另外還要看到,火藥雖然不是宋朝發明,但火器的真正發展,就是從宋朝開始,並且從北宋到南宋,宋朝的火器始終在進步中,這點在後來被元朝所繼承,並進一步發揚光大,直到火藥傳入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