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個不一樣的宋朝,看宋朝在火器使用和發展上的巨大成就

2020-12-23 芳談歷史

北宋滅亡以後,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縣南)建立南宋建炎三年(129年)二月,趙構到杭州並將該城改名為臨安,定為京都。其時,各地軍民都紛紛起而抗金,阻止金人南下。到了13世紀初,北方的蒙古人逐漸強大起來,不但威脅著金政權的安全,而且在金滅亡後又南下攻宋。因此這一時期戰爭頻繁,出現了南宋對金、金對蒙古、蒙古對南宋和對外的多種戰爭。這些戰爭前後相繼、犬牙交錯,參戰的各方都力求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大量製造已經定型的火器和創製新型的火器,從而促進了這一時期火器的發展。

一、南宋時期火器發展的概況

宋室南渡以後,北方居民也大量南遷至兩浙,使江南的農業手工業和科學技術都有新的提高,都城臨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聚集了具有各種技藝的工匠與專門人才,擁有發達的軍器、造船、印刷等手工業。臨安的軍器手工業,以開封遷來的軍器手工業為基礎,建立了御前軍器所。

御前軍器所既是軍器製造的管理機構,又轄有規模巨大的軍器製造作坊。這些作坊分工嚴密、工藝精細,平時共有固定工匠2000餘人,雜役兵500多人,最多達5000多人。他們大多從兩浙、福建招來,每年製造各種軍器達300多萬件,裝備軍隊使用。按當時規定,軍器製成後,先要送便殿檢驗,合格的軍器作為樣品,頒發各地仿製。當時除臨安以外,不少軍事重鎮都設有火藥與軍器製造作坊,具有一定的製造能力。

據南宋大臣李曾伯在寶祐五年(1257年)調查靜江(今廣西桂林)兵器貯存情況的報告中稱,荊淮之地經常存有鐵火炮(即鐵売火球)10多萬隻,而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每月就能造鐵火炮1000——2000隻。又據《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九記載,當時的建康府(今江蘇江寧縣南)在兩年三個月的時間內,就能「創造、添修火攻器具共六萬三千七百五十四件」,其中僅創造的就有「三萬八千三百五十九件」

上述統計數字說明,建康府的軍器手工業部門,在13世紀60年代製造火器的能力已蔚為可觀。從所制火器的種類看,主要有射遠的弓火藥箭與弩火藥箭,它們創製於北宋初,至此時已成為主要的火攻箭;爆炸性火器鐵火炮不但數量多,而且有五種規格,大者10斤,小者3斤,既可用拋石機拋擲,也可用手投擲,可以認為它們是當時使用較多,毀殺威力較大的爆炸性火器;霹靂火球與蒺藜火球,仍沿襲北宋初創製時的形制構造,發揮其作用;除了原有的火器外,還出現了新創製的火筒,其形制構造和用途,當與《宋史》記載的突火槍是同一類的管形射擊火器。

據說在南宋度宗時(12651274),由於建康府生產的火藥數量多,因而不得不「政築炮藥庫」以作貯存火藥之用。僅建康府在兩年三個月內就能製造這麼多的火器,如果集當時的首都臨安及南方各大府所製造的火器,那麼每年至少也當在數十萬件以上。

二、北宋的滅亡為金軍火器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金軍在攻陷汴梁和滅亡北宋的過程中,由於佔領了汴梁等許多地方的火藥與火器製造中心,留用了其中的漢族工匠收繳了宋軍多年貯備的火器,延用了設備先進和齊全的火器製造作坊,從而為金軍大量仿製和使用火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又由於金軍佔領了澤州(今山西晉城)、大名(今屬河北)等產硝的地區,因而也為火器製造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更為重要的是金人首領重視兵器生產,他們在建國後即建立一整套的兵器製造機構,以兵部掌兵籍、兵器等重要軍務,並設立軍器監專掌兵器製造事宜。軍器監下轄軍器庫、甲坊署和利器監等製造、修治和貯存軍器等機構。此外,諸京還設立了都作院,管理各地的兵器製造。

由此可見,為了同宋軍作戰,金軍也在自已的統治區域內,建立了完整的兵器製造系統。為了保證所制兵器的質量,規定在「軍器上皆有元(原)監造官姓名年月,遇有損害,有誤使用,即將元監造官吏依法施行,斷不輕恕」。由於各種規定嚴格,所以成品質量都有保證。基於這些原因,所以金人不但能夠較快地仿製和使用宋軍裝備的火器,而且還能在戰爭過程中,發揮其創造才能,把北宋初的紙殼火球,發展成先進的鐵殼火球「鐵火炮」,以及創製了單兵使用的飛火槍等新式火器。

三、宋金之戰中火器的使用

南宋前期,除陳規創製的長竹杆火槍以外,其他各地軍民,仍然使用火球與火藥箭進行抗金作戰。同北宋末年的抗金作戰相比火器在南宋抗金作戰中的使用,已有較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首先是擴大了使用範圍,它們除在攻守城戰中使用外,已用於水戰和野戰,從而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其次是增加了使用數量作戰中萬箭齊飛,百炮並發的壯觀場面已屢見不鮮;其三是提高了火藥威力,從利用火器的燃燒性,已發展為初步利用火器的爆炸性。這幾方面的發展,可以看出南宋初期火器的改進情況。

(一)用火球與火藥箭進行水上火攻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金軍統帥完顏亮命工部尚書蘇保衡督造大量戰船,準備南下攻宋。至三十一年八月,完顏亮統兵60萬(一說40萬)分四路大舉攻宋。海路由蘇保衡與浙東道副統制完顏鄭家,率水師直趨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軍行至膠州灣的松林島時,遇風錨泊。

宋將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李寶,已奉命率水軍3000人,乘戰船120艘,先於完顏鄭家到達膠州灣的石白島附近錨泊,待機抗擊南犯金軍。當李寶得知金軍水師至松林島消息後,即指揮水軍趁順風向金軍戰船發射火藥箭,拋擲火炮。箭中船具後,煙焰旋起;火炮所擊,烈火騰飛。金軍戰船多為灰爆。最後,李寶又命壯土躍登殘存的戰船,全殲金軍。金軍主將完顏鄭家喪命。

此戰在《宋史李寶傳》和《金史鄭家傳》中都有記載,但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前者說用「火箭環射,箭所中,煙焰旋起,延燒數百艘」。後者稱宋軍「以火炮擲之,鄭家顧見左右舟中皆火發,度不得脫,赴水死」。但兩者說宋軍以火器取勝的事實是雷同的。這些記載表明,宋軍在陳家島附近水域進行的水戰中,使用了數量較多、燃燒較猛烈的火藥箭與火球,取得了水戰的勝利,為水戰中運用火器同冷兵器相結合的戰術,提供了最初的經驗。當年,朝廷大臣虞允文還指揮宋軍,在采石之戰中用霹靂炮打敗了金軍。

(二)用火球進行野戰

南宋抗金將領魏勝,在隆興元年(1163年)的抗金備戰中,創製了數十輛拋射火球的炮車和數百輛各安數十支火槍的如意戰車。車前有獸面木牌,旁側有氈幕遮擋,每車用兩人推轂,可蔽士兵50人。行軍時,上載輜重器甲;駐營時,掛搭如城全,敵不能近;列陣時,如意車列於陣前,弩車為陣門(上置床子弩,矢大如鑿,一發能射數人);炮車在陣中,拋射火球、石彈,可遠及200步;作戰時,三種車上的兵器配合使用。敵我雙方相對接近時,從陣中拋射火球,發揚火球同射遠冷兵器相結合的遠距離殺傷和推毀作用;近陣門時,則刀斧槍手同敵近戰搏殺;待敵潰退時,則拔營追擊。

魏勝創製的炮車和如意車,受到了朝廷的重視,並下令各軍仿造使用魏勝創製的炮車實際上是一種車載拋石機,它不但能拋射石彈,而且能拋射火球。火球裝入拋石機後,增加了機動性,使其能夠「進出具利」,「伺便出擊」。在出擊時,又以火球和弓弩為第一波次,刀斧和長槍為第二波次,逐次殺傷敵人,充分發揮各種兵器在野戰中的作用,收到綜合殲敵的效果。

(三)用爆炸性火球進行守城戰

南宋軍民在抗金作戰中,不但利用紙殼火球的燃燒作用,焚燒金軍的人馬和戰具,而且把紙殼火球發展為初級爆炸性火器,直接用以炸擊金軍人馬。據當時襄陽守將趙淳的幕客趙萬年在《襄陽守城錄)衝記載,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二月,趙淳率宋軍用霹靂炮守襄陽。當金軍來攻時,宋軍多次以緙靂炮爆炸傷敵。第一次,趙淳率守軍千餘人,於半夜出擊金軍,並「用霹靂炮打出,城外虜人驚惶失措,人馬崩潰」;第二次,當金軍擁並攻城之際,趙淳即令城上「擂鼓發喊,並打霹靂炮出城外,虜騎驚駭,退走」;第三次,趙淳指揮宋軍1500人,乘雨夜駕船30多隻,備霹靂炮、火藥箭,潛駛至敵營岸邊,乘敵人疏於防備之際,突然向敵營拋放霹靂炮,射火藥箭,敵人馬驚亂,自相蹂踐,「死傷二三千人,馬八九百匹」

四、結語:

上述情況表明,在南宋前期的80年中,南方各地在火器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四:其一是創製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長竹竿火槍;其二是增強了火球與火藥箭的焚燒威力,並增加了在作戰中的使用數量;其三是利用車載拋石機提高火球在作戰中的機動性;其四是把燃燒性火球發展為爆炸性火球。就在趙淳于襄陽城上把紙殼爆炸性火球擲向金營後不久,金軍也在蘄州(今湖北蘄春)用其新創製的鐵売火球進行了攻城戰。

相關焦點

  • 宋朝火器強大,領先於世界,為何仍然打不贏金朝?
    宋朝也是弩箭發展的一個高峰,為了應對北方重甲騎兵的威脅,宋朝一刻也沒有停下弓弩的創新,神臂弓和床子弩,是其中兩件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這兩樣殺器,名聲在外,這裡就不多作介紹,宋軍曾在澶州城頭架起床子弩,一弩射死了遼軍大將蕭撻覽,在遼軍中投射下恐怖氣息。
  • 宋朝火器發展走了三條路,第二條成現在火器鼻祖,當時卻不被看好
    宋朝的火藥兵器,大致可分為燃燒性、爆炸性和管形火器三類。其中前兩類都是需要與拋射類的弓弩或拋石機相結合,利用它們拋射出去或直接燒傷、或爆炸打擊敵人。而管形火器,如陳規發明的火焰噴射器和後來的突火槍等,是士兵直接手執來攻擊敵軍。從而更接近現代火器。其一,燃燒性火器。
  • 宋朝火器其實早已普及,一個月就能造2000火炮,曾炸暈蒙古軍隊
    宋朝已經組織了火藥兵器的成批生產。北宋時,東京開封府設有廣備攻城作, 「其作凡一十目,所謂火藥、青窯、猛火油、金、火、大小木、大小爐、皮作、麻作、窯子作是也」。火藥作是十作之一。各作的手工生產「皆有制度作用之法,律各誦其文,而禁其傳」。
  • 宋朝軍隊武器的發展
    5-10-27 宋朝軍隊武器的發展 在火器和冷兵器並用的時代裡,兵器發展總的趨勢是火器逐步發展,冷兵器逐漸消亡。
  • 大宋朝軍事幾何?
    1044年,曾公亮和丁度奉旨編撰的軍事巨著《武經總要》,這是一部宋代軍事大全,其中詳細記載了毒煙球、火炮、蒺藜火球三種軍用武器的火藥配方。也是迄今為止所發現世界上最早將火藥與火器聯繫在一起,用於軍事活動中的一種先進武器。宋之前火藥與火器,是各自獨立發展的。那時的「火箭」、「火炮」中的「火」,不是火藥。
  • 假如穿越到宋朝邊關,給你4件武器,你會帶上哪件去領兵作戰
    假如某一天,你穿越到了宋朝,並且成為宋朝邊關的一名將領,下面的武器4選1,那麼你會帶上哪一件,去與異族作戰呢?1、梨花槍梨花槍是長矛和火器的結合型兵器,並不僅僅只是一種長槍,它在發射時,藥筒中噴出之藥有如梨花散落,故而得名梨花槍。
  • 文字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通過宋詞看宋朝的發展史
    一個時代的發展必定有一個時代的文明,而時代的文明往往是體現在文字上。《半小時漫畫宋詞》的創作者是陳磊,網名「二混子」,「二混子」在這裡不是一個貶義詞。宋詞在宋朝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輝煌期,讓宋詞在宋朝又有了一個新的高度,宋詞的發展史就是宋朝的發展史。1、柳永人稱柳七,柳永既會填詞又會作曲,是難得的人才,柳永有多麼火呢?
  • 為何宋朝軍隊火器眾多還怕金軍騎兵?我們可能一直誤解了金軍
    然而在雙方歷史對決戰果之上來看,裝備了火器的宋軍並沒有給對方以多大壓力,反倒是宋軍屢屢落於下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宋、金兩軍的真實交鋒情形,可與我們想像中的大不一樣,雙方的戰爭場面不是金軍策馬直衝而下,揚刀直衝,宋軍則用火器單方面轟擊對面漸漸逼近的金軍。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敗弱過,窮困過,破碎過,被人侵略得都幾乎亡國過,但之所以衰而不敗,敗而不滅、滅而重生,生生不息,得以篳路藍縷,走出困境,全在於支撐看我們精神的這顛撲不破、歷久彌新的由方塊字組成的文化傳統。
  • 宋朝軍事力量並不太強,為什麼國家還能發展得空前繁榮?
    到了大唐王朝時期,中國的國力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峰,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元盛世,全國人口激增;之後,萬國朝聖的空前景象,更是讓中國聞名於世。可以說,這些都是漢唐時期的發展成果。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中其它朝代的成就,能與漢唐相媲美的當屬宋朝了。
  • 看鑑·拍一拍宋朝:領跑全球的宋朝科技,究竟多發達?
    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經歷了唐末五代一百多年的動亂,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樣讓社會長治久安,不讓宋朝又成為一個短命的王朝,他採用了很多辦法,比如杯酒釋兵權等等。但是,在思想領域,用儒家的倫理思想重塑社會秩序就成為了重中之重的大事。
  •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關於宋朝的科舉制度,你又了解多少?
    而且制舉的發展歷史早,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存在,比如董仲舒,就是通過皇帝親自考察,而選出來的人才。制舉考試一般由三個階段組成。首先便是繳呈詞業看詳,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把你自己寫的文章交上去,給上級官員檢閱,看是否符合要求。
  • 唐刀的殺傷力很強,到了宋朝為什麼沒有人用?原因其實很簡單
    當然了,最簡單的選擇自然是選擇組建騎兵與之對抗,然而在當時,養一隻騎兵部隊就如同和現在養航母的價格是差不多的,養一個騎兵的費用足可以養活當時三戶人家一個月的開銷,而這僅僅是騎兵的費用,更不用說當時戰馬和鎧甲了。
  • 宋朝是「世界首富」,為何底層卻那麼窮?但宋朝的錢都花給誰了
    宋朝的渾天儀、紙幣、火炮、造船、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不但比歐洲先進幾百年,連後來的元明清三朝也無法與之比擬。在古代,最能反映一個朝代財富的不是金銀和銅(宋朝鼎盛時的銅產量比1952年的還多),而是人口數量。明朝擁有漢人十八省卻僅有7000萬人口,而宋朝卻擁有1億多人口。既然宋朝那麼有錢,宋朝的百姓為何還那麼苦呢?
  • 宋朝的冷兵器之最,千步駑
    在大家的印象中,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弱的一個王朝,總是被這個打那個打,而且最後總是委屈求全,籤定些條約以求和。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宋朝的軍備是相當之精良的。歷史上第一部由官方編撰的兵書《武紀總要》,記錄了各類冷兵器圖譜、火器和製造工藝,各兵種戰法作戰理論等。人們常說的「十八般兵器」在此時已經基本全部出現並定型,有一些是學自北方及西北遊牧民族,並改進而來。
  • 幾則宋朝小故事,一個比一個有意思:細讀後讓人深思和五味雜陳
    宋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所謂的特殊之處在於,雖然宋朝在外交和軍事上處處被動挨打,但是宋朝的文學卻創造了一個巔峰,明清時代小說的萌芽,其實就是在宋朝的時候產生的。而宋朝也是一個段子手活躍的時代,很多人也把生活,活成了段子,比如下文要提到的這些故事。
  • 為何喝茶飲酒成為宋朝人的流行文化?淺談茶酒為主的飲食文化發展
    當今社會衡量一個國家強大與否,主要是看國家的綜合實力,硬實力軍事科技,軟實力政治文化,都缺一不可。但是在中國歷史的封建王朝上卻不是如此,雖然科技與文化也有比重,但明顯處於決定地位的是軍事實力。比如雄漢盛唐,統一六國的秦朝更是被當做強大的象徵。
  • 宋朝貧困學生如何讀書?看看宋朝扶持貧困學子的措施
    宋朝時期有大量儒學人士免費把自己的書籍借給貧困學生,減少貧困學生購買書籍的開支,這一點翻開宋史能找到一大把的記載,嘉興的茂得先生「多蓄書,喜借人」就是一個代表例子。2:大人物回饋社會:有一些有成就的大人物,功成名就之後回饋家鄉,在家鄉建立私學,專門招收宗族子弟以及貧困子弟,提供免費的筆墨紙硯且不收取學費。
  • 宋朝小姐姐就愛打扮捯飭。從中也看出宋朝女性地位高
    而那時歐洲平民百姓的衣著多以麻布和皮革為材料。因為西方因為氣溫低的緣故不適合棉花種植,自然棉花產量稀少, 而宋朝的絲綢和布料十分漂亮,花色出眾,著色固色經久不怕洗,南宋上衣,看似簡單,實則下擺緣、袖口緣等均有彩繪花邊及金粉印花。這是典型的低調奢華有內涵,背後是女性愛美以及女性地位普遍較高的緣故 ,受社會上普遍寵愛。
  • 因為科舉成就宋朝六大家聚首京師
    從政治上看,這一屆 388 名進士中出了九位宰相,大宋此後數十年的國運都被他們左右。從文教上看,宋朝經學四大流派中的三派創始人都參加了這次科舉並榜上有名,更是影響了此後千年的儒家思想流變。而從文學上看,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六位都因這次科舉而聚首京師,也是唯一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