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關於宋朝的圖文讓我更多地開始關注宋朝的畫作。在觀看這些畫作中我感悟到宋朝人對服飾是特別講究工藝製作的,更特別追求花紋和色彩的搭配,從這些畫作中觀摩宋朝女性著裝也能讓我們領悟到宋朝女性是被寵愛的,這證明了宋朝織造業以及服飾行業是異常發達的,宋朝女性地位也還真不是我們印象中男尊女卑所規定的低下。
仕女圖
上圖中仕女服飾中裙裝花紋端莊大方非常顯眼!而且色彩搭配十分講究,同時花紋還沒有落入俗氣的窠臼。就算放到現在都是時尚高雅的表現。畫面裡硃砂紅和淺綠色撞色以及同色系搭配處處可見。
宋.蘇漢臣《妝靚仕女圖》
宋朝《戶令》規定:「在法:父母已亡,兒女分產,女合得男之半。」上述法律條文的變化反映了中國古代婦女社會地位到宋朝時有所提高,即便出嫁的女兒也能分得過世父母的遺產。
宋朝按現在的標準也是算公民社會、婦女相對自由的。那時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為此女性在宋朝的時候,享有著相當高的自由權利,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歷史裡最高的。
這讓我聯想到在杭州打工時在鄉下租房的村裡看見一個鄉村公告,上面寫道:出嫁的女子能按1/2份分得村中年終分紅。當時讓我很是驚訝,私下想:不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嗎?怎麼杭州還有這樣通達的鄉約民俗啊!現在看來還真有古訓啊。
當年許多宋人都主張女子要多讀書,從小學習琴棋書畫和歌舞,不少女孩長大後從事歌姬行業,北宋、南宋瓦市勾欄非常繁華,也是宋朝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相當於現在的戲院。而在這些瓦市勾欄裡受觀眾追捧的歌姬有超過一半是女性藝人。她們收入是相當的可觀。
彈琴自娛自樂很常見
因為宋朝生產的瓷器、茶葉、絲綢被歐洲、中東等國家地區受到瘋狂追捧,使得宋朝對外貿易異常發達。在達官貴人以及平民百姓對服飾美的追求下,直接導致宋朝織造的異常發達,做女紅自然讓女性心靈手巧的天賦異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這就讓女性就業成為潮流,也讓宋朝女性收入得到明顯提高成為可能。在家中的地方自然就會提升不少!
圖中應該和印染工作相關
從上圖就能看到從事印染工作的基本都是女性,商品大受歡迎後自然水漲船高讓從事服飾生產的女性收入得到提高。
宋朝養蠶圖
從上圖我們能看到養蠶的重活是男子在承擔,而室內技術類型的活卻是兩個女子在操作。這因為這項工作是需要女性細膩耐心的特性才能勝任的。
如南宋末年的黃道婆就是織造方面的專家,自然能獲得超出常人的收入,就能獲得如同今天高級專家一樣的收入。
織造機
可以看到上圖機器已經是多人合作的複雜機器了,產量和工藝就一定有了很大的提升。
西方古羅馬的凱撒曾經穿著紫色絲綢長袍出席元老院會議,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自此東方的絲綢享譽西方,成為貴族專屬的奢侈品。而那時歐洲平民百姓的衣著多以麻布和皮革為材料。因為西方因為氣溫低的緣故不適合棉花種植,自然棉花產量稀少,
而宋朝的絲綢和布料十分漂亮,花色出眾,著色固色經久不怕洗,南宋上衣,看似簡單,實則下擺緣、袖口緣等均有彩繪花邊及金粉印花。這是典型的低調奢華有內涵,背後是女性愛美以及女性地位普遍較高的緣故 ,受社會上普遍寵愛。
南宋泥金 印花羅上衣
當時宮廷后妃的衣服就講究在上穿寬袖衣,下有長裙身,而「誥命夫人」則會欣賞整體瘦、細、長的著裝特點,他們也會跟隨丈夫的朝服而定穿著顏色,而到了平民這一層次上就明確的規定了不能用過於豔麗的顏色來縫製衣物,只能使用淺色系的布匹。
據《宋史》記載:「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國朝之令,非婦女、小兒不許衣純紅黃」,所以當時對女性和幼童在衣著上是很寬容的。
宋朝對女子和孩童紅色面料穿著很寬容
宋.蘇漢臣《秋日嬰戲圖》
上圖姐弟倆身上的服飾都有紅色面料的應用,而且弟弟的褲子上印花紋路明顯,這也證實當時雕版印花技術的發達水平是非常高的。同時姐姐上衣衣襟褐色包邊和米白面料起到了強烈的深淺對比視覺感,同時有修飾姐姐身材起到顯瘦的視覺效果。
宋代以絲織品最受追捧,是權貴階層的心頭好,並以成都的蜀錦最受歡迎。特別是輕薄透氣的羅織物最好。
宋朝養蠶技藝成熟,為絲綢生產提供最好的原料
1975年在江蘇金壇出土的周瑀墓中出土50件衣服多是提花羅製品,同年1975年在福建黃升墓中出土200多件羅織物。有單經羅、三經羅、四經羅,有不起花的素羅,以及起花的平紋、斜紋各類花羅。而四經羅是中國古代織羅最高巔峰,但可惜的是已經失傳。
福建出土皺褶襯裙
在當時北宋只有官家才能使用雕版印花,後來才傳入民間。在洛陽有著名的「李裝花」的李姓印花雕版藝人。
現代雕版技藝
嘉定安亭藥斑布又稱「歸氏藥斑布」,是現在藍印花布的前身。《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藥斑布——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幹,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藍印花布工藝
這些都說明宋朝的服飾在織造、印染、縫製上面都已經非常精湛,自然受到宋朝百姓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們的歡迎。完全就是宋朝的」中國製造「!
宋朝出土的服飾色彩至今沒有褪色,服飾上多有刺繡的應用,被做成花色包邊,以一年四季的花卉組成「一年景」裝飾花紋為主,並從此對後世服飾工藝產生深遠影響。
出土宋朝服飾,花卉包邊特別顯眼
這些都表明宋朝服飾面料印染和細節裝飾上面已經是非常發達的了,能帶給社會各個階層不同的需求和美的享受。
穿了抹胸
這圖中女子是穿了抹胸的,更是表明宋朝女子對身體上沒有像清朝那樣的禁錮,女子對自己的身體能有更多自由打扮的權利。
大約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了棉花種植.棉花種植技術傳入中國後,自漢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區有零星種植.南宋末,長江流域種植棉花漸廣。公元1世紀,阿拉伯商人將亞洲精美的細棉布帶入歐洲,棉織品的魅力漸漸徵服了歐洲人,對棉織品的需求與日俱增。
這也是宋朝的高檔面料作為奢侈品被歐洲追捧,也是宋朝外貿巨大順差的一個支柱,整個宋朝國民經濟也就特別強盛,百姓收入自然就高。
15世紀,英格蘭開始出現棉花種植,隨後被英國殖民者帶到了英國北美殖民地,但18世紀後我國從北美引進的棉花早已經取代明清以前的亞洲棉的品種。
而收入高的家庭自然會對自己的母親、妻子、女兒給予財富上更多的自由使用度。加上宋朝女子從事歌姬、女紅、經商也獲得了更豐厚的收入,也同樣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下面我們再一起重點觀摩下宋朝宮廷畫師蘇漢臣的兩幅畫作《秋日嬰戲圖》、《冬日嬰戲圖》,據考證兩幅圖中姐弟倆是同一對姐弟。
而這《秋日嬰戲圖》背後有一個美好的傳說:說這姐弟倆的父親是汴京遠郊的一位通過經商致富的讀書人,有錢後拜投在蘇漢臣門下學畫。一日這位父親出門尋找作畫的靈感,而他的老師蘇漢臣恰好去遠郊看望這位學生,在學生家院子裡看見這姐弟兩和諧安靜的在玩耍」棗磨「的遊戲。
宋.蘇漢臣《秋日嬰戲圖》局部
蘇漢臣見姐弟倆玩得很投入,蘇漢臣在邊上安靜地觀察姐弟倆的動作及神情也十分忘我。直到姐弟倆的父親也就是蘇漢臣的學生回來在一旁問候老師時,蘇漢臣才從此景中回過神來。
主客相互客套落座後,蘇漢臣當下取出筆墨做好這副畫作。也成就了這幅傳世的佳作!
宋.蘇漢臣《冬日嬰戲圖》局部
而在《冬日嬰戲圖》我們能看見姐弟倆逗玩小貓的場景,姐弟倆的服飾都十分考究,衣襟上都有寬寬的正色包邊,將有序、順暢體現在姐弟倆的服飾打扮中。就連姐姐手中的逗貓小旗子製作的都十分精美。小旗子更是特別使用了紅綠撞色和格紋組合以及花邊的裝飾。這都體現出宋朝富裕家庭對服飾有特別的講究,對穿著打扮追求特別的精細。
格紋紅綠撞色小旗子
LV大牌包包
題外話是:對比以上兩圖中宋朝小旗子和現在西方大牌的設計,不禁讓我們要問總不會是宋朝中國人穿越到現在的歐洲來抄襲的吧?
但從《秋日嬰戲圖》、《冬日嬰戲圖》兩幅圖中我是能體會到姐弟倆日常生活裡的和諧情感和相互間的謙讓,姐姐更是時刻在護佑著弟弟,始終體現出在關愛照顧著弟弟。
可以設想一下這姐弟倆的母親如果常常被她的夫君欺辱,這兩個孩子難有這樣自然圓融和諧的情緒表現和體面的穿著打扮的。這背後的邏輯就是家庭中男女地位都是要同樣被尊重被照顧的,沒有特別也不應該去區分男尊女卑。
所謂幸福的家庭都是有相似的邏輯,就是家庭中男女間要相互尊重相互體諒要有共同的美好目標。小姐姐都是應該被寵愛的!
當年宋徽宗私下出宮狂追京都名妓李師師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宋徽宗還是尊重李師師的,沒有利用皇權去強搶民女!這也證明宋朝女性地位是得到社會認可和保障的。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更是改嫁過、離婚過的,而且厲害的是李清照還是通過告官的方式實現離婚的!更是體現宋朝女性有完全的女性權利,並不是後面朝代那樣是男人附屬品一樣地位低下的。
李清照畫像
怪不得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深入研究宋朝後曾說過:「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很多中外學者研究宋朝後都得出相同的結論:宋朝是現代社會的早期模式!
看完《秋日嬰戲圖》、《冬日嬰戲圖》後讓我想起我童年生命裡的小姐姐來了!雖然是鄰居家的小姐姐,而且我都不記得她具體的長相了,但一直記得她帶著我在四川古鎮老街小巷裡穿梭遊玩、帶著我們學唱歌的場面。
四川古鎮老街
願每個人生命裡都有一位溫暖如玉的小姐姐,也提醒我們更要用真心的去保護每位小姐姐!願男女相互尊重,女生也不用刻意去追求女權,因為女生小姐姐生來就應該被呵護被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