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展由蒙昧的野蠻時期逐漸過渡到文明階段,人類的行為舉止也隨著文明的發展而不斷的進化。赤身裸體是原始時代人類的特徵,那時候的人類還沒有完全進化完成,與動物的行為存在極大的相似性,伴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人類逐漸進入文明時代,不僅懂得了男女有別,還慢慢具備了羞恥之心,為了保暖禦寒也為了遮羞,服飾逐漸出現。
在之後的社會發展中,人類的服飾也由最原始的保暖與遮羞功能,引申出了更多的功能,在服裝的演變歷史中,也融合了許多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伴隨著服飾的發展,深入人心。
從古人的服飾,看當時人們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
服裝不但是人類文明的現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延綿的縮影。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服裝對於人們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其本身所具有的觀念意義逐漸超越服裝所具備的實際功能。在服裝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對於服裝的意義更多的轉移到了社會文化上。服飾中蘊含著古人的審美觀念和思想內涵,因而也使得某個特定時期的服飾,因為受到時代以及文化背景的影響,而具備了某個時代的特徵。古人的服裝不僅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社會身份,還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禮儀、審美趨向以及某些文化交流。
古人的服飾不僅能夠反映出社會的物質水平與精神面貌,同時還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尤其是在對綱常倫理尤為重視的傳統社會中,服飾更是被當作一種區分等級貴賤的重要工具,因而每個等級的人都必須穿著各式不一的服裝。
將服飾與社會禮儀,官制相互結合,能夠讓服飾成為一種特定的符號,用以區分不同等級的人。早在周代就已經依照這一特點制定出了嚴格的衣冠制度,人們認為只有將服飾進行尊卑等級的區分,才能讓人們懂得各安其分,才能維持天下的太平。
因而在周代,上到天子,下到各諸侯、士、大夫都必須按照特定的規定來穿著。西漢以後這一規定更加嚴格,眾所周知在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在儒家所強調的思想中,又更加重視禮制,中國在後來幾千年的服飾觀念與風格中更是受到這一思想的直接影響。在漢朝以後的朝代中,關於服飾的各種制度也劃分得更加細緻,這一形象甚至貫穿了我國整個封建社會時期。
那麼古代的服飾究竟是通過哪些方面來體現當時人們的社會身份呢?
首先便是嚴格的服飾制度,不同等級、階層的人,其服飾的形制都有著嚴格的區分,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維持社會的尊卑秩序,進而達到治理社會的效果。
再來便是通過服飾的質地來加以區分反映,通過史料以及相關影視題材作品,我們都會發現,在每個朝代中地位最顯赫的皇帝,所穿著的服裝在質地上都極為講究,皇帝所穿的衣物也與其他人進行了嚴格的區分,皇帝所穿的衣料尋常人家是絕對不能輕易嘗試的,否則便會遭來殺身之禍。
歷代王朝中不僅嚴格規定了百官的服飾,更是規定了民間服飾的質地,因為平民百姓是社會等級最低的人,所以其所著服飾的質地也是最低賤的,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麻布衣,也正是因為這樣,後來人們也普遍用「布衣」一詞來代稱社會上的普通人。
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服裝紋飾來反映社會身份,紋飾通過它特有的標誌來反映出封建禮制的等級以及人們的社會身份。在古代常見的服裝紋飾主要有珍禽瑞獸、花鳥魚蟲以及山水人物等。在宋朝以及清朝,文官通常服裝上的紋飾通常都是飛禽,而武官的服飾紋樣則通常是犀牛,從特定的紋飾中也可以明顯的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當然除此以外通過服飾的顏色也能夠反映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在古代對於服裝的顏色也有嚴格的規定,例如大家都熟知的清朝時期。在清朝只有皇帝才能穿正黃色的衣服,其他人是絕對不允許使用的,否則同樣也會引來殺身之禍。
當然服飾除了可以體現人們的社會地位以外,同樣還能反映出一個社會的禮儀以及秩序。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擁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可以隨心所欲的選擇自己的穿著,然而這在古代卻是絕對不允許的。在古代著裝並非一件隨意的事情,而是「禮」的一部分。
所以在古代穿著必須得體,不僅要符合時宜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特定的場合必須穿著恰當的服飾,否則便會被視為失禮。例如,在古代如果父母健在的話,身為子女是絕對不能穿純白色的衣服。若違反了這一規定,著純白色衣服的話,便會被視作對父母不孝,是違反禮制的行為,會被社會所唾棄。
當然除此以外,在古代著裝還必須得體,若是衣冠不整更是會被視為非禮的行為。這一觀念甚至延續到了現代,在我們當今社會同樣也非常重視公共場合的穿著,穿著得體不僅是對自己的重視,更是對他人的尊重,反之在公共場所衣冠不整則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中國古代服飾的傳播
我國的傳統服飾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同時它還是一種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為民族間的融合以及國家間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當然這種交流是相互的,既包括了我們的漢民族文化對其他少數民族以及其他國家地區的影響,同樣也包括其他的國家民族服飾文化對我國服飾的影響,總而言之服飾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的載體。
尤其是我國的宋朝時期更是將這一文化交流發揮到了極致。眾所周知宋朝是一個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時期,當時的國家並為完全統一,宋朝的政權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而在北方政權則掌握在當時的遼、金、夏等少數民族手中。這一時期文化是相互交流的,受到宋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的服裝以及宋朝的服裝也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在當時經常可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身著宋人的服裝。同樣,因為宋人的服裝大多比較寬大壟長,不方便出行,不方便行動,而少數民族因為常年在外狩獵,服裝大多比較修身,方便行動,所以宋人也吸收了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對服裝進行了相應的創新,後來宋人的服裝便吸收了北方遊牧民族服裝的優勢,進而形成了齊膝小袖的服裝樣式。
當然除了民族間的相互影響,中國的服飾文化同樣也影響到了其他的國家。在今天的日本韓國所著的和服與韓服在很大程度上都吸收了我國漢服的特點,因而總讓人看上去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除了這些周邊國家以外,中國的服飾文化同樣也給西方國家帶去了深刻的影響。因為我國的絲織品自古就海外,受到西方國家的歡迎,伴隨著絲織品的輸出,許多的西方國家也開始大量生產與絲綢相關的服飾。
總而言之我國的服飾文化博大精深,通過服飾文化不僅能夠體現出蔽體審美的功能,更能夠體現出禮制、禮儀以及文化交流的功能。
參考資料:
《中國文化四季》
《古人的文化》 沈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