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古代服飾文化:如何看出古人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

2020-12-21 貓眼觀史

人類的發展由蒙昧的野蠻時期逐漸過渡到文明階段,人類的行為舉止也隨著文明的發展而不斷的進化。赤身裸體是原始時代人類的特徵,那時候的人類還沒有完全進化完成,與動物的行為存在極大的相似性,伴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人類逐漸進入文明時代,不僅懂得了男女有別,還慢慢具備了羞恥之心,為了保暖禦寒也為了遮羞,服飾逐漸出現。

在之後的社會發展中,人類的服飾也由最原始的保暖與遮羞功能,引申出了更多的功能,在服裝的演變歷史中,也融合了許多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伴隨著服飾的發展,深入人心。

從古人的服飾,看當時人們的社會禮儀、審美以及地位

服裝不但是人類文明的現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延綿的縮影。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服裝對於人們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其本身所具有的觀念意義逐漸超越服裝所具備的實際功能。在服裝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對於服裝的意義更多的轉移到了社會文化上。服飾中蘊含著古人的審美觀念和思想內涵,因而也使得某個特定時期的服飾,因為受到時代以及文化背景的影響,而具備了某個時代的特徵。古人的服裝不僅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社會身份,還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禮儀、審美趨向以及某些文化交流。

古人的服飾不僅能夠反映出社會的物質水平與精神面貌,同時還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尤其是在對綱常倫理尤為重視的傳統社會中,服飾更是被當作一種區分等級貴賤的重要工具,因而每個等級的人都必須穿著各式不一的服裝。

將服飾與社會禮儀,官制相互結合,能夠讓服飾成為一種特定的符號,用以區分不同等級的人。早在周代就已經依照這一特點制定出了嚴格的衣冠制度,人們認為只有將服飾進行尊卑等級的區分,才能讓人們懂得各安其分,才能維持天下的太平。

因而在周代,上到天子,下到各諸侯、士、大夫都必須按照特定的規定來穿著。西漢以後這一規定更加嚴格,眾所周知在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在儒家所強調的思想中,又更加重視禮制,中國在後來幾千年的服飾觀念與風格中更是受到這一思想的直接影響。在漢朝以後的朝代中,關於服飾的各種制度也劃分得更加細緻,這一形象甚至貫穿了我國整個封建社會時期。

那麼古代的服飾究竟是通過哪些方面來體現當時人們的社會身份呢?

首先便是嚴格的服飾制度,不同等級、階層的人,其服飾的形制都有著嚴格的區分,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維持社會的尊卑秩序,進而達到治理社會的效果。

再來便是通過服飾的質地來加以區分反映,通過史料以及相關影視題材作品,我們都會發現,在每個朝代中地位最顯赫的皇帝,所穿著的服裝在質地上都極為講究,皇帝所穿的衣物也與其他人進行了嚴格的區分,皇帝所穿的衣料尋常人家是絕對不能輕易嘗試的,否則便會遭來殺身之禍。

歷代王朝中不僅嚴格規定了百官的服飾,更是規定了民間服飾的質地,因為平民百姓是社會等級最低的人,所以其所著服飾的質地也是最低賤的,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麻布衣,也正是因為這樣,後來人們也普遍用「布衣」一詞來代稱社會上的普通人。

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服裝紋飾來反映社會身份,紋飾通過它特有的標誌來反映出封建禮制的等級以及人們的社會身份。在古代常見的服裝紋飾主要有珍禽瑞獸、花鳥魚蟲以及山水人物等。在宋朝以及清朝,文官通常服裝上的紋飾通常都是飛禽,而武官的服飾紋樣則通常是犀牛,從特定的紋飾中也可以明顯的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當然除此以外通過服飾的顏色也能夠反映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在古代對於服裝的顏色也有嚴格的規定,例如大家都熟知的清朝時期。在清朝只有皇帝才能穿正黃色的衣服,其他人是絕對不允許使用的,否則同樣也會引來殺身之禍。

當然服飾除了可以體現人們的社會地位以外,同樣還能反映出一個社會的禮儀以及秩序。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擁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可以隨心所欲的選擇自己的穿著,然而這在古代卻是絕對不允許的。在古代著裝並非一件隨意的事情,而是「禮」的一部分。

所以在古代穿著必須得體,不僅要符合時宜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特定的場合必須穿著恰當的服飾,否則便會被視為失禮。例如,在古代如果父母健在的話,身為子女是絕對不能穿純白色的衣服。若違反了這一規定,著純白色衣服的話,便會被視作對父母不孝,是違反禮制的行為,會被社會所唾棄。

當然除此以外,在古代著裝還必須得體,若是衣冠不整更是會被視為非禮的行為。這一觀念甚至延續到了現代,在我們當今社會同樣也非常重視公共場合的穿著,穿著得體不僅是對自己的重視,更是對他人的尊重,反之在公共場所衣冠不整則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中國古代服飾的傳播

我國的傳統服飾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同時它還是一種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為民族間的融合以及國家間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當然這種交流是相互的,既包括了我們的漢民族文化對其他少數民族以及其他國家地區的影響,同樣也包括其他的國家民族服飾文化對我國服飾的影響,總而言之服飾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的載體。

尤其是我國的宋朝時期更是將這一文化交流發揮到了極致。眾所周知宋朝是一個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時期,當時的國家並為完全統一,宋朝的政權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而在北方政權則掌握在當時的遼、金、夏等少數民族手中。這一時期文化是相互交流的,受到宋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的服裝以及宋朝的服裝也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在當時經常可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身著宋人的服裝。同樣,因為宋人的服裝大多比較寬大壟長,不方便出行,不方便行動,而少數民族因為常年在外狩獵,服裝大多比較修身,方便行動,所以宋人也吸收了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對服裝進行了相應的創新,後來宋人的服裝便吸收了北方遊牧民族服裝的優勢,進而形成了齊膝小袖的服裝樣式。

當然除了民族間的相互影響,中國的服飾文化同樣也影響到了其他的國家。在今天的日本韓國所著的和服與韓服在很大程度上都吸收了我國漢服的特點,因而總讓人看上去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除了這些周邊國家以外,中國的服飾文化同樣也給西方國家帶去了深刻的影響。因為我國的絲織品自古就海外,受到西方國家的歡迎,伴隨著絲織品的輸出,許多的西方國家也開始大量生產與絲綢相關的服飾。

總而言之我國的服飾文化博大精深,通過服飾文化不僅能夠體現出蔽體審美的功能,更能夠體現出禮制、禮儀以及文化交流的功能。

參考資料:

《中國文化四季》

《古人的文化》 沈從文

相關焦點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民族凝聚力,男女不通衣裳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所謂中國服飾的小傳統,是相對於大傳統而言的。在本書前面三章中,著重探討了古代佔主導地位的服飾觀。尤其是第三章討論的儒家服飾觀,它在封建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是其他任何思想都無法替代的。我們把這種佔統治地位的、決定上層社會服飾走向的思想觀念看成是大傳統。與這種思想觀念相應的,是一整套嚴密的服飾制度。這類制度雖然隨著朝代更迭而有所變化,但它們區分社會等級、以形成上下有別的不同服飾的本質則是不變的。
  • 從3種常用製衣材料談起,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實際上從這個服飾文化特點中可以看出,由於古代政治基本上都以嚴肅、刻板為主。所以服飾文化的發展也非常缺乏個性風採,尤其是對古代男式服裝的發展限制更大。但如果從另一個方面去看同時也反映出了,古代社會中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內涵。簡單說就是王公貴族服飾與普通平民服裝,不僅從材料、工藝等方面有很大差距。
  • 中國的古代文化之服飾禮儀
    傳統中國是所謂的「禮儀之國」,凡事都講究是否合乎禮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我們知道,服飾本來是用來禦寒保暖和蔽體遮羞,但在禮樂制度下,服飾卻成了「禮」的載體,是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在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不可隨便逾越。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服飾禮儀。我們首先從質地談起。
  •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引子《說文解字》為東漢許慎所著,它全面地分析了字的本意,並通過漢字的形體反映出了相關文化內容。《說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0餘個,其內容與服飾相關。在衣、食、住、行中,衣排列在首位,可以看出服飾在人類日常生活中佔有相當重的地位。
  • 寬袍大袖:中國古代的官服,為何總是以寬袍大袖作為審美追求?
    對於古代的服飾而言,實際上並沒有現在服裝設計上的花哨,對於古人來說,衣服在滿足於日常生活的同時更加注重的是服飾的功能性。而今天要說的就是在古代服飾裡面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常見於朝堂之上的官服。根據出土的文物以及史實的考證,官服「寬袍大袖」的設計始於明朝年間,此類官服跨越了兩個朝代,存在幾百年歷史,那麼古人為何會將寬袍大袖作為其獨特的審美特點呢?
  • 選段二:串飾,借古人審美展示自我格調
    由珠而串,便是由奢而華、
  • 古代衣服的貴賤等級之分
    [摘要]古代服裝有貴賤之分。封建帝王把「禮」作為維護等級社會的工具,使得整個社會「貴輕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而服飾制度正是這些禮儀等級中最為重要的標識。服飾與政治、經濟、生活狀況、思想文化、道德審美觀念等諸多方面有著密切聯繫。因此,在服飾上就滲透著古代文化、風俗,以及道德理念。「布衣」,最早是借指平民。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纖維材料織成的衣物,相對於用絲織出的「帛」,前者質粗而價低,後者質精而價高。
  • 古代頭衣:蘊含著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同款式的冠有何寓意?
    古人稱二十歲為"弱冠",意思就是,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便已經算是成年了,需要加冠。古代貴族很重視禮儀,在成人禮時,也需要遵守一套較為繁瑣的禮儀。而且男子在成年之後,社會對他的要求,也是按照成人標準來的,其德行舉止都要符合禮法綱常。
  • 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筆者認為從古代女性髮型,或者說髮飾的演變歷史,完全可以看出古人對美的理解和珍愛。其實,在眾多古代女性髮飾或首飾中,「釵」的比重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尤其是在珠光寶氣的唐宋貴婦群體中,頭戴金釵、玉釵更是一種時尚象徵。而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女性,則佩戴木、竹、鐵、銀等材質,製作而成的各式各樣的「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比如古書就有很多關於服飾觀念起源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易經繫辭下》)顯然,自然界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景色,不但直接給予了當時人們審美感受,也啟發了當時人們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採(同彩)彰,施於五色作服。」
  • 服飾見歷史:從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崇時尚,愈發將金錢、精力等物放在了外在穿著、打扮上。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也不難看出,女性服飾的演變可以從某些程度上代表女性地位的演變。本篇文章將根據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明代服飾思想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明代社會的過渡性質,對服飾時尚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服飾美學思想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迎合統治者需要而出現的復古主義思潮,使明代社會的愛美之心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對祖先文化的眷戀之中,試圖在深沉的歷史遺蹟裡找尋到足夠的精神寄託。由於統治階級的左右以及程朱理學的再度復甦,明代社會一度也出現了服飾方面的繁榮景象,但是,我們從史料中看到的不是漢唐盛世時期建立在精神解放基礎之上的復興,而是像商周時期圍繞著倫理規範和等級制度展開的眾多服飾禮規講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評價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服飾所體現出來以善為美的思想,將服飾的社會作用推到了第一位,也使得服飾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滿清服飾注意服飾社會效果的思想,也奠定了中國古代根據人們的身份地位、環境、場合選擇服飾的傳統。
  • 《源氏物語》中日本平安時代貴族服飾審美思想成因考究
    受到來自多方的影響,以和服為代表的日本服飾擁有著獨特的審美傾向和設計內涵;服裝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社會發展的始終,因而都與當時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或多或少受到來自各方文化的影響。本文中筆者將從日本平安時期貴族服飾的細節與時代話語的互動出發,探究一個時期服裝審美思潮的成因。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審美的文化事項
    當人類文明發展到較高階段時,藝術和審美,理所當然地會成為判斷人類社會實踐價值的一種必要準則。在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初前期,藝術和審美的因素,往往只是作為求真、求善、求美的一般動機,融滲在人們的各種社會實踐中,因而它不會以十分明確的面目直接展現出來。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冕服的形制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的衣裝服飾雖然豐富多彩,但有關穿著的禮儀規定甚至服裝制度的條例,其名目在數量上也不亞於服裝款式。祭服祭服即為 祭祀時所穿用的服飾。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地是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這三者最為初民和古代的中國人所崇拜。祭祀就是表達初民的這種崇拜心理的一種儀式,而祭祀時穿著的服裝即為祭服。上古祭祀用冕服,同時這種冕服也用在祭祀外的其他重要禮儀場合。由於周代以後古人對天地及各諸神的重視,其冕服形制一直沿襲周代的形制,只有少量的變化。
  • 從《說文解字》「女」部字看中國古代女性審美文化
    本文通過對其「女」部字中表現女子容貌、品性類字的分析,來探討它背後蘊含的深層審美文化。《說文解字》全書共收9353字,分540部,其中「女」部字238個(不包括重文13字,新附7字),以一「女」字統237字,在全書中屬最大部類之一。
  • 【社會】我國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大總結及和西方對比
    在男權制度確立後,女子地位隨著社會體制的不同不斷發生改變,女子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隨之發生了些變化。一、上古時期華夏女子社會地位的黃金時期「結繩記事之初,茹毛飲血之始」,沒有男人和女人的勞動分工,過的是原始公有制的生活。原始人為了生存,只能群聚一起,合力互助、相互依賴、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原始的自然平等的關係。
  • 中西方不同的內衣體現審美文化差異?善是最高的美,美是最高的善
    這裡所說的精神生產的一般規律,也為本文以古代胸衣的視角研究其審美文化各自的性質、特徵及其發展演變過程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也就是說,中國古代胸衣之所以與西方古代胸衣具有頗大差異,其中的原因儘管很多,但是,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應該從古代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從構成這個過程的基本政治結構和生產方式中去尋找,當然還需要聯繫民族文化和民族基本精神的影響等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挖掘出中西審美文化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