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珠而串,便是由奢而華、欲望全面蔓延開來的過程。不論古今,串飾搭配中選擇哪種材質的珠子,選擇哪些樣式,選擇哪種顏色,選擇怎樣的佩系方法,選擇佩戴到身體的哪個部位,處處體現出佩戴者自身的審美訴求,同時也自然成為時代風貌的體現。
這個環節,可充分用來說明對古董的理解如何影響對古董的呈現。
由珠而串,自古就具備雙重色彩:一為彰顯地位財富;二為尋求祥瑞護佑。因此「多多益善」成為自然而然的佩戴原則,串兒越多,法力越強,也越顯示出旁人無法企及的財力和勢力。
此邏輯普遍通行於歐、亞、非各大洲各文明各文化區。比較經典的例子是古埃及,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133年—前1786年)開始流行在項鍊兩端加較大束牌,從而將五六串珠子整齊排布,風靡一時。
這種強有力的對「我」的展現需求,使得串飾往往領潮流之先,成為不斷拓展新風尚的前沿陣地。
以中國古代為例,中國古人認為玉乃「石之美者」,舉凡瑪瑙、松石、琉璃、水晶,皆為玉石範疇。由考古證據來看,古代用玉大體三類:服飾用玉、禮儀用玉、喪葬用玉。性別比例上,禮儀用玉男尊女卑,服飾用玉則往往男卑女尊。三者中,視覺效果最為漂亮、藝術表現最為自由的,當屬服飾用玉,潮流感極強。
被學界與民間普遍尊奉為中國古代玉器文化巔峰的周王朝,就曾憑藉玉飾引領了一場審美革命。箇中精品,如日前在蘇州展出的陝西韓城芮國墓出土的古玉珠串,幾年前上海博物館60周年之際也曾展出。
其中的組佩,特別是玉珠飾與紅瑪瑙的驚豔組合,用玉量之大、工藝之精巧、配串格調之新潮,將商代對鬼神的崇事轉為對「人」的關注,成為孔子所贊「鬱郁乎文哉」時代的有力註腳,激發起世人對兩周貴族奢華生活的無盡遐想。
鑑於由古珠組成的串飾隸屬於古人的時尚,因此無論再怎麼「新」飾,也不可能全然跳脫出古人的搭配原則,而應在充分理解每顆珠子原本格調的基礎之上,再根據自己的性情適當發揮。有時候,一件東西的搭配要想很久,想不好,寧可先放一放。一放,可能就是大半年。
筆者曾得到一件春秋時期鑲嵌綠松石和紅瑪瑙的金飾,閒置將近一年,始終沒想好怎樣搭配。直到機緣巧合,在朋友處買到些小松石,幾日後又從另一朋友處尋得些同時期的小型黃金分線器,這才將元素整合,開始設計,最終做成項鍊。
不久前串結完工的戰國水草瑪瑙環項鍊也是幾經周折。瑪瑙環收來已有多年,一直想不好怎樣佩戴。考慮到水草瑪瑙在戰國屬於珍稀之物,搭配自然也要多用些心思。
查看經年積攢起的費昂斯琉璃管,小巧精緻,百裡挑一,漸漸有了靈感,間搭兩顆高古紅瑪瑙,中間點了顆同屬難得精品的戰國蜻蜓眼。
繼續閱讀
請關注本微信公眾號後
回復 T01 查看全文
關聯:菜單欄-玉宴呈祥-媒體報導
回復 關鍵詞 查看專題,簡繁體已設置妥
形|沁|素|色|獸|龍|鳳|魚|祥|錢|玩|美|萌|巫|玄|工藝|氣質|花鳥|名畫|電影|欲望|定製|東歐|希臘|美洲|埃及|西南非|義大利|高科技
長按二維碼關注「玉宴」
輕閱讀,玉悅讀,將古董與時尚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