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宋朝是文人的天堂,咱們學歷史的時候也學過一點,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所以有人會想,在宋朝當一個知識分子應該很舒服,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假如你真的回到宋朝,那麼有一點是你必須要經歷的,那便是科舉考試。只有通過了科考,你才能是一名合格的文人,才有機會入仕為官。
那麼宋朝的科舉制度到底是怎樣的呢?科考難不難?讀書辛苦不辛苦?與現在相比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會旋踵而至,其實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不難,我們只要對宋朝的科舉制度做個簡要的分析就可以了。
制舉和貢舉的區別
制舉制舉又稱為特舉,也稱為制科,由大臣向皇帝推薦人才,然後由皇帝親自舉行考試。所以制舉的考試時間並不確定,一般是由皇帝決定,不過在決定時間之前,會有聖旨下達。
制舉是古代皇帝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由於是官員推薦,所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制舉的發展歷史早,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存在,比如董仲舒,就是通過皇帝親自考察,而選出來的人才。
制舉考試一般由三個階段組成。首先便是繳呈詞業看詳,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把你自己寫的文章交上去,給上級官員檢閱,看是否符合要求。而這些檢閱的文章,便要求有五十篇,一層一層的往上面遞交審核,就好像走樓梯一般,如果沒有通過,那是沒有機會進入到下一輪之中的。由此可見,這制科的考試也並不簡單,然而,這還只是第一步。
其次就是考試六論。通過第一輪的層層篩選,那麼接下來就是「閣試」了,閣試一共會有六道題目,對於作答的字數有限定,每道題目在控制在五百字左右。在這五百字中,要將自己的論點表達清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更為難的是,閣試的題目並不簡單,有些甚至連題目的意思都很難摸清,更不用說作答了。
閣試通過之後,接下來就是最後一關,也就是對制策。一般能夠走到這一步,那都是強者中的強者了,然而也正是在這一步,一大批人會面臨著淘汰。對制策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題目通常也只會有一道,錄取的人數非常少。在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制舉一共進行了二十二次,錄取人數卻只有四十多人,平均下來,只有兩人會被錄取。試想一樣,這樣的通過率,除了自身的實力硬,運氣也是非常重要的。
貢舉貢舉和制舉有很大不同。貢舉是常設考試,定期舉行,一般來說是每三年一次或者四年一次,主要是看當政者是如何規定的,這個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高考。
高考分為好幾個科目,貢舉也同樣如此,高考分文科理科,貢舉也有對應的分科,那便是進士科和諸科。
1.進士科
這是宋朝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目,而且非常受大家歡迎。因為就業前景非常好,如果你是心懷大志,一心要當大官,做宰相的,那必然首先考慮進士科。
進士科考試的形式是寫文章,詩、賦和策論、經義等,這都是實用性很強的科目,題目靈活,難度比較大,而且要求也非常高。舉個例子,大文豪歐陽修大家都了解。他曾經參加進士科考試,文章寫的相當錯,但有一處該押韻的地方沒押,就直接被淘汰出局了。由此可見其難度之大。
2.諸科
諸科中的科目包含很廣,有九經科,五經科,開元禮科,三禮科,三傳科,明經科,明法科和學究科等等。這些科目的側重點都有不同,不過相同的是對於經典必須要熟悉,其中有些科目更是直接專門為經典開設,目的就是為了選拔專門的人才。
當然,諸科中的這麼多科目也並非是常設科目,在每一個朝代,甚至是歷代君主不同,常設的科目也不相同。在王安石變法時期,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諸科下只剩下新課和明法科。
考試的層級劃分
解試解試是科舉考試的第一門科目,也是初試。通過這一層考試後,便有資格進入到下一輪的考試。
解試一般在秋季舉行,由地方主持,考試三天,每天考一門。成績則在次年的三月公布,當然,如果是偏遠地方,可能會提前公布,這是因為偏遠地方考試的人比較少,另外,通過考試的人往往要參加下一階層的考試,這也是為了照顧他們的時間,畢竟古代交通可沒這麼方便。
那什麼人有資格參加考試呢?這個其實沒有什麼硬性要求,只要不是作奸犯科之人,基本上都符合報名要求,不過要籤署家保狀,需要有很多人擔保證明。如果你的出身沒問題,那麼就皆大歡喜,若是被查出來有問題,不僅你本人要完蛋,就連擔保人也要受到連坐。
至於考試的地點,則是在當地的貢院,當然如果地方偏僻沒有貢院,或者報考的人數又少的話,也會選在寺廟當考場,或者與周圍的州縣合併起來進行考試。另外因為考試的內容科目多,所以採取分場考試的形式。一般進士科三到四場,諸科科目要多一些,六七場是常事。
然後便是考試形式,這個相對來說複雜一些。先說進士科,首先便是詩,字數一般不做限制,給定題目後開始作詩,和寫作文一樣。然後便是賦,和詩相同,都會規定題目,不過賦在字數上也有規定,不能少於三百六十個字。然後是策論,一般會有三道策論題,每一道題字數在五百字左右。
再說諸科,先是帖經,這個其實比較簡單,就是將經典中的文段選出來,將其中的一些詞語去掉,然後讓你填空,和我們現在的填空題一樣。其次是墨義,這個也容易,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問答題。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問答題是不能空的,如果答不出來,也要寫上「未對審」三個字。這兩門是常設科目,至於其它的,各有的科目,咱們就不例舉了。
鄉試解試通過之後,那麼接下來你就有資格參加鄉試了。鄉試一般在冬季舉行,地點則是禮部貢院,至於考試科目,分場等這些,和解試基本都相同,就不多做贅述。
這裡要提到的是,不管是解試還是鄉試,各個地方的錄取比率都是不同的,這和我們現在的高考一樣。一般你戶籍在哪裡,便只能在這地方考試,如果弄虛作假(有些發達地區的錄取人數要多一些,自然機會也大,會有這種行為)。那可是會受到嚴厲處罰的。
殿試一般來說,鄉試通過之後,你便擁有了當官的資格,但是要想更近一層樓,那還得通過殿試。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一般在鄉試放榜之後的一個月舉行,而且進士科和諸科是分開的。至於考試的地方,直接就是在皇宮裡舉行,考試的科目和進士科相同,分別是詩,賦和策論,都是筆試,沒有面試。
通過殿試考試後,那麼就要恭喜你了,朝廷會直接授予你官職,並且還會有相當熱鬧的畢業晚會(瓊林宴)。
在這三次考試中,如果你每次考試都獲得第一名,那麼你還能得到了一個非常榮耀的稱號,那便是連中三元,分別是解元,會元,狀元,這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耀。不過顯然,要獲得這樣的殊榮,難度是相當大的。
結語
這便是宋朝基本的科舉制度,可見即便是有文人天堂之稱的宋朝,要做一個合格的文人,要出仕為官,要過上好的生活,還是非常不容易的。和現在的高考相比,甚至要難上很多倍,所以各位無需抱怨生不逢時,努力奮鬥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