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關於宋朝的科舉制度,你又了解多少?

2020-12-13 花之佳期

都說宋朝是文人的天堂,咱們學歷史的時候也學過一點,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所以有人會想,在宋朝當一個知識分子應該很舒服,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假如你真的回到宋朝,那麼有一點是你必須要經歷的,那便是科舉考試。只有通過了科考,你才能是一名合格的文人,才有機會入仕為官。

那麼宋朝的科舉制度到底是怎樣的呢?科考難不難?讀書辛苦不辛苦?與現在相比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會旋踵而至,其實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不難,我們只要對宋朝的科舉制度做個簡要的分析就可以了。

制舉和貢舉的區別

制舉制舉又稱為特舉,也稱為制科,由大臣向皇帝推薦人才,然後由皇帝親自舉行考試。所以制舉的考試時間並不確定,一般是由皇帝決定,不過在決定時間之前,會有聖旨下達。

制舉是古代皇帝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由於是官員推薦,所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制舉的發展歷史早,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存在,比如董仲舒,就是通過皇帝親自考察,而選出來的人才。

制舉考試一般由三個階段組成。首先便是繳呈詞業看詳,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把你自己寫的文章交上去,給上級官員檢閱,看是否符合要求。而這些檢閱的文章,便要求有五十篇,一層一層的往上面遞交審核,就好像走樓梯一般,如果沒有通過,那是沒有機會進入到下一輪之中的。由此可見,這制科的考試也並不簡單,然而,這還只是第一步。

其次就是考試六論。通過第一輪的層層篩選,那麼接下來就是「閣試」了,閣試一共會有六道題目,對於作答的字數有限定,每道題目在控制在五百字左右。在這五百字中,要將自己的論點表達清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更為難的是,閣試的題目並不簡單,有些甚至連題目的意思都很難摸清,更不用說作答了。

閣試通過之後,接下來就是最後一關,也就是對制策。一般能夠走到這一步,那都是強者中的強者了,然而也正是在這一步,一大批人會面臨著淘汰。對制策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題目通常也只會有一道,錄取的人數非常少。在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制舉一共進行了二十二次,錄取人數卻只有四十多人,平均下來,只有兩人會被錄取。試想一樣,這樣的通過率,除了自身的實力硬,運氣也是非常重要的。

貢舉貢舉和制舉有很大不同。貢舉是常設考試,定期舉行,一般來說是每三年一次或者四年一次,主要是看當政者是如何規定的,這個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高考。

高考分為好幾個科目,貢舉也同樣如此,高考分文科理科,貢舉也有對應的分科,那便是進士科和諸科。

1.進士科

這是宋朝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目,而且非常受大家歡迎。因為就業前景非常好,如果你是心懷大志,一心要當大官,做宰相的,那必然首先考慮進士科。

進士科考試的形式是寫文章,詩、賦和策論、經義等,這都是實用性很強的科目,題目靈活,難度比較大,而且要求也非常高。舉個例子,大文豪歐陽修大家都了解。他曾經參加進士科考試,文章寫的相當錯,但有一處該押韻的地方沒押,就直接被淘汰出局了。由此可見其難度之大。

2.諸科

諸科中的科目包含很廣,有九經科,五經科,開元禮科,三禮科,三傳科,明經科,明法科和學究科等等。這些科目的側重點都有不同,不過相同的是對於經典必須要熟悉,其中有些科目更是直接專門為經典開設,目的就是為了選拔專門的人才。

當然,諸科中的這麼多科目也並非是常設科目,在每一個朝代,甚至是歷代君主不同,常設的科目也不相同。在王安石變法時期,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諸科下只剩下新課和明法科。

考試的層級劃分

解試解試是科舉考試的第一門科目,也是初試。通過這一層考試後,便有資格進入到下一輪的考試。

解試一般在秋季舉行,由地方主持,考試三天,每天考一門。成績則在次年的三月公布,當然,如果是偏遠地方,可能會提前公布,這是因為偏遠地方考試的人比較少,另外,通過考試的人往往要參加下一階層的考試,這也是為了照顧他們的時間,畢竟古代交通可沒這麼方便。

那什麼人有資格參加考試呢?這個其實沒有什麼硬性要求,只要不是作奸犯科之人,基本上都符合報名要求,不過要籤署家保狀,需要有很多人擔保證明。如果你的出身沒問題,那麼就皆大歡喜,若是被查出來有問題,不僅你本人要完蛋,就連擔保人也要受到連坐。

至於考試的地點,則是在當地的貢院,當然如果地方偏僻沒有貢院,或者報考的人數又少的話,也會選在寺廟當考場,或者與周圍的州縣合併起來進行考試。另外因為考試的內容科目多,所以採取分場考試的形式。一般進士科三到四場,諸科科目要多一些,六七場是常事。

然後便是考試形式,這個相對來說複雜一些。先說進士科,首先便是詩,字數一般不做限制,給定題目後開始作詩,和寫作文一樣。然後便是賦,和詩相同,都會規定題目,不過賦在字數上也有規定,不能少於三百六十個字。然後是策論,一般會有三道策論題,每一道題字數在五百字左右。

再說諸科,先是帖經,這個其實比較簡單,就是將經典中的文段選出來,將其中的一些詞語去掉,然後讓你填空,和我們現在的填空題一樣。其次是墨義,這個也容易,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問答題。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問答題是不能空的,如果答不出來,也要寫上「未對審」三個字。這兩門是常設科目,至於其它的,各有的科目,咱們就不例舉了。

鄉試解試通過之後,那麼接下來你就有資格參加鄉試了。鄉試一般在冬季舉行,地點則是禮部貢院,至於考試科目,分場等這些,和解試基本都相同,就不多做贅述。

這裡要提到的是,不管是解試還是鄉試,各個地方的錄取比率都是不同的,這和我們現在的高考一樣。一般你戶籍在哪裡,便只能在這地方考試,如果弄虛作假(有些發達地區的錄取人數要多一些,自然機會也大,會有這種行為)。那可是會受到嚴厲處罰的。

殿試一般來說,鄉試通過之後,你便擁有了當官的資格,但是要想更近一層樓,那還得通過殿試。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一般在鄉試放榜之後的一個月舉行,而且進士科和諸科是分開的。至於考試的地方,直接就是在皇宮裡舉行,考試的科目和進士科相同,分別是詩,賦和策論,都是筆試,沒有面試。

通過殿試考試後,那麼就要恭喜你了,朝廷會直接授予你官職,並且還會有相當熱鬧的畢業晚會(瓊林宴)。

在這三次考試中,如果你每次考試都獲得第一名,那麼你還能得到了一個非常榮耀的稱號,那便是連中三元,分別是解元,會元,狀元,這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耀。不過顯然,要獲得這樣的殊榮,難度是相當大的。

結語

這便是宋朝基本的科舉制度,可見即便是有文人天堂之稱的宋朝,要做一個合格的文人,要出仕為官,要過上好的生活,還是非常不容易的。和現在的高考相比,甚至要難上很多倍,所以各位無需抱怨生不逢時,努力奮鬥才是王道。

相關焦點

  • 聊一聊宋朝科舉制不為人知的那些事兒!
    #拍一拍宋朝#01關於宋朝科舉制一系列的制度也相繼推出。科舉初建於隋,發展於唐,而科舉到了宋代更加的豐富。眾所周知,科舉制,在歷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選官制度。首創於隋朝,影響深遠。在宋朝,分為文武兩宴。瓊林宴為文科宴。也是宋朝較為重視的一種宴會形式,天子於瓊林苑賜宴新進士。簡單說來,其實就是宋朝皇帝宴請一些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優秀學子。現在高考之後很多都有升學宴,對吧。其實性質差不多,都是表達對優秀學子的讚賞,只是主體不一樣,瓊林宴是皇帝,升學宴是家人。不過想想在通過層層選拔後被皇帝宴請,這種感覺應該還是很不錯的。
  • 宋朝的科舉有利於「寒門出貴子」 拍一拍宋朝
    #拍一拍宋朝#近年來,關於「寒門」和「貴子」的討論一直不斷,而國家也在推進這寒門出貴子的政策, 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網絡討論仍然是不時出現,尤其是高考及錄取期間。針對宋朝的話題,這裡簡單說一說宋朝的科舉制度及如何避免寒門貴子入仕途。科舉制度,始於隋發於唐完善於宋朝,這是史學家公認的。那麼宋的科舉制度要點有哪些?宋代的科舉,主要有貢舉、制舉兩種,另外還有「童子舉」。
  • 西崑體的流行,是宋朝科舉發達和商業發達雙重現實下的必然
    西崑體歷來為不少人所詬病,但它是北宋初年科舉制度發達與商品經濟發達雙重現實下的必然,它的流行所反映的不是宋朝的悲哀,而是宋朝文化繁榮的真實寫照。北宋的科舉制度與唐朝的科舉制度有著相當大的區別,經過唐末五代的大洗牌之後,魏晉時期遺留下的門閥觀念與唐朝仍然存在的門閥世家早已蕩然無存,北宋的科舉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寒門的崛起。更為重要的是整個宋朝以士大夫為基礎的政治制度,使得宋朝的文化需求開始從朝堂流向底層。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實行文官制度,由政治家治國而不是軍事家治國,便是趙匡胤執政的奮鬥目標。誓碑雖小,意義重大,因為它極其明確地刻下了"不殺「二字,也就提供了實行文官制度的最起碼保障。在中國,也許相當一段時間內,文明,會被抑制得喘不過氣;文化,會被扼殺得了無生氣文人,會被鉗製得萬馬齊喑文學和文藝,會被整肅到寸草不長、顆粒無收。但是,這種誓碑上的精神傳承,猶如橫亙在中原腹地的長江大河一樣,枯水期再長,也不會斷流。有宋一代,對於文人比較優容,也比較信任。
  • 宋朝文官制度的形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朝在幹部的選拔任用上,沿襲了隋唐科舉考試制度,同時,宋朝的科舉考試在隋唐的基礎上日臻完善,宋朝主要考試科目,說起來,嚇人一跳,足有三十多種名目。 既然科舉考試可以改變一個讀書人的命運,那麼考試作弊就成了某些讀書人實現夢想的終南捷徑,宋朝官員們為了防止考生們花樣繁多的作弊手段,發明創造了許多後世一直延用的考場規矩和法則,這些帶著宋朝烙印的制度名稱,今人讀來饒為有趣,其中最重要的大概要算做「鎖院」;「彌封」;「謄錄」;「別試」等制度了。
  • 因為科舉成就宋朝六大家聚首京師
    從文學上看,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這六位都因為大宋 1057 年這次科舉而聚首京師,也是唯一的一次。1057 年 千年進士第一榜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來,可以說唐宋之後的大部分名人,都是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身命運而留名史冊。
  • 你想知道大宋朝活色生香的魅力嗎?
    宋朝也是歷史上最開明的皇朝,對外推行和平外交,對內尊重知識和人才,實行有利於發展生產的寬鬆政策。宋朝的科舉制度比隋唐時更強調公平、公正、公開地選拔人才,不分地域和階級、不問民族和出身,只要你有真才實學,白屋亦能出公卿。難怪有個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都曾經無限憧憬地說:如果有機會,他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
  • 幾則宋朝小故事,一個比一個有意思:細讀後讓人深思和五味雜陳
    圖片:宋朝時期的街道百姓劇照一、故事背景宋朝時期,宋朝的基本國策就是重文輕武,並且宋朝還創造了文人統兵這個特殊的制度,這個制度對後來的明清兩朝都有很深遠的影響,而宋朝如此器重文人,主要原因在於兩點:1、政權穩定性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學子的求學之路
    作為宋朝取仕最多的時代,宋仁宗大力發展國家教育事業,不僅允許平民百姓免費參加科舉考試,還給每年考試的學子們,提供國家頒發的證書,在相對應的旅館休息住宿的時候,可以免費,史書中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興廢,興自殊始」。
  • 大宋朝軍事幾何?
    為防止唐末藩鎮割據重演,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實行更戍法「將從中御」等軍事制度,極大地限制了軍隊的機動靈活性,使宋軍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重文輕武」使用文人典兵,便於皇帝駕馭。「更戍法」將士常加以易置調換,使得將不識兵,兵不知將,藉以防範士兵和將領發生深厚關係,徹底消除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威脅朝廷的隱患。
  • 宋朝學子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御前「唱名」,古今「高考」皆不容易
    影視劇《清平樂》中的唱名儀式 區別於前朝往代,宋朝對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為了招攬人才和吸引更多階層參與到政權中來,參與科舉考試的人員限制開始放寬,《清平樂》中科舉殿試 很多小夥伴覺得科舉在宋朝取士的名額已經算是「擴招」了,為啥官家還是如此重視科舉唱名等儀式,是不是有點形式大於意義。
  • 穿越時空,重回宋朝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近期,一部歷史短視頻《拍一拍,宋朝》的上線,喚起了觀眾對於宋朝的嚮往,宋朝有著繁華熱鬧的生活,有著婉約清麗的詩詞,亦有動蕩不安的年華……如果你有幸回到過去,你最想去往宋朝的哪一角落?最想成為怎樣的宋朝人?最想體驗怎樣的宋朝生活?嘗盡美食,穿梭於熱鬧市井。相比於其他朝代,現代人嚮往宋朝最大的原因在於,該朝代商業發達,既有遍地的美食,亦有自由的集市。
  • 宋朝人結婚、升官宴請賓客怎麼辦?別著急,「四司六局」了解一下
    宋朝社會經濟繁榮,市民生活異常豐富,各類休閒娛樂設施完善使得民眾的消費欲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社會生活呈現豐富多彩的狀態。繁榮的宋朝都市生活使得服務業日漸興盛,四司六局作為宋朝服務業成熟的標誌活躍了起來。四司六局是專門為宴席服務的,它的出現也顯示了宋朝飲食業和婚慶業的發達。
  • 為何說宋朝嘉佑二年的這屆科舉,是千年最牛的?看完考生你就懂了
    --鄧嗣禹自唐朝正式出現並不斷完善,中國歷代歷代均採用科舉制,直至清朝滅亡才被廢除。作為一種客觀標準的考試制度,科舉考試對古代選拔人才有很大貢獻。正如鄧嗣禹所說,科舉制最大的貢獻在於打破了階級壟斷,為平民提供了升遷的通道,比以往察舉制「拼爹」「拼關係」進步了不少。
  • 宋朝貧困學生如何讀書?看看宋朝扶持貧困學子的措施
    宋朝學子:你可以這麼理解,不過這是朝廷辦的,不收什麼錢,吃住和學習質量都挺高。記者:請問一下,您為什麼要辦廣文館?宋朝皇帝:那當然是讓百姓感受到我重視教育啊。記者:我明白了,你是半工半讀,一邊打工一邊上學。貧困學子:你想多了,我們學田是出租出去的,學校收租子,然後補貼我們讀書。宋朝的學校一般都有一定的學田,這些學田大多來源於:朝廷賜給、地方政府賜給、官員富豪援助、學校自主購買。
  • 宋朝是「世界首富」,為何底層卻那麼窮?但宋朝的錢都花給誰了
    宋朝面積最大時才2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卻擁有1億多人口,並佔有著當時全球一多半的財富。宋朝的京都是當時巴黎的13倍,宋朝在農業生產和工業製造上的部分水平到了19世紀才被後人超越。
  • 如果有一朝代能把文人統治的醜態表現的淋漓盡致,那一定是宋朝
    當然這其中最奇葩的制度就是陣圖,也就是說連怎麼打仗也被皇權奪取了,按陣圖打失敗了也是榮耀,不按陣圖打勝利了也是失敗。澶淵之盟的時候,真宗任命石寶吉、李繼隆為駕前東西都排陣使,這個排陣使就是代表皇帝按陣圖排兵的特使。
  • 宋朝歷史人物你知道多少?
    宋朝是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的統一王朝。趙匡胤黃袍披身取代了後周,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紛爭。其後,經過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但是宋朝並沒有滅亡,又建立了南宋。宋朝時期雖然歷經風雨,文化經濟卻也是高度繁榮。提起宋朝,你會想到什麼?
  • 看看宋代科舉制度就明白
    二,科舉制的變化此外,宋代的科舉制度,較此前也有相當大的變化。科舉制度首創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經過近400年的演化,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統治時期,在原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對考試的程序和形式予以了完善。
  • 從宋朝鄉役制度變遷,看「富民」階級與王室之間的較量
    "富民"的服役是宋王室的一個妙招"有田則有賦""按資產等級決定賦稅多少"的觀念已經成為宋朝平民的共識。有較多社會財富的富民自然成為了鄉間賦稅的主要繳納者。不僅如此,他們施善濟貧,在鄉村救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鄉村積累了很高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