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喜歡我的分享就點擊關注吧。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2020年的打開方式真的太「難」了,疫情的爆發,洪水的肆虐,人生真的沒有重啟鍵嗎?2020年對每個人都是一個挑戰,全國的高考生也在7月份迎來了他們人生難忘的轉折點,史上最短開學季後的高考。因為洪水的緣故,南方的同學們乘風破浪,駕舟高考,真的太「難」了,梨白希望他們每個人心想事成。
借著高考季、中考季的相繼到來,今天和大家分享宋朝科舉冷門小知識,像是「集英殿進士唱名」。開年大劇《清平樂》不知道大家追了沒?其中和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共同「成長」的韓琦就以進士一甲第二人的身份被「唱名」集英殿,這便是對古代學習們十年寒窗最好的「回饋」!
《清平樂》中韓琦高中榜眼
那麼到底什麼是「唱名」呢?古代的科舉考試經過重重選拔之後,最後會舉行殿試,殿試後,皇帝要「點名」召見榜上有名的進士們,這個過程就叫「唱名」。
記載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風物習俗的書籍《武林舊事》中有關於科舉考試和唱名的記載,比如「進士一甲第一名被稱作承事郎,第二名、第三名並文林郎」(《夢梁錄》中亦有第二名授承奉郎、第三名授乘奉郎一說),再比如即便考中進士,也因為排名不同名稱不同,「第一甲進士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同進士及第,第三甲、第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同進士出身。武舉的第一名秉義郎」,這就如同咱們現在的大學是分等級的,211、985院校,重點本、一本、二本那都是有說法的。
影視劇《清平樂》中的唱名儀式
區別於前朝往代,宋朝對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為了招攬人才和吸引更多階層參與到政權中來,參與科舉考試的人員限制開始放寬,科舉取士的名額也開始增多,一定意義上拉攏了新興的階層,也消除了魏晉南北朝的士族門閥觀念,大有「英雄不問出處」的意思。
兩宋幹正事的官家十分重視進士的唱名儀式,會在集英殿會見國家的頂尖人才,「折號唱進士名,各賜綠闌袍、白簡、黃襯衫」,狀元、榜眼和探花三人更是會得到優待,「酒食五盞」。不知道品嘗到官家賞賜酒食的狀元三人的內心獨白是什麼,大概是覺得十年寒窗一切都值得了吧,都在這酒食五盞裡了。
《清平樂》中官家「唱名」
吃了官家賞賜的酒食,他們還要各做謝恩詩,然後重新裝扮起來,綠袍、絲鞭、駿馬,這就是準備看盡「汴京花」的節奏了,當然早就按捺不住的嶽父、嶽母們也摩拳擦掌準備「榜下捉婿」了!
《清平樂》中綠袍加身的狀元郎
很明顯因為科舉被推到「前臺」的新進進士們成為了大宋的「新興階層」,無論是有錢的商人還是已經是官宦的人家都希望通過和他們的「聯姻」,一舉得到皇帝的青睞或是和皇帝的關係更進一步。《清平樂》中歐陽修還未科舉考試時便有人「預定」其「佳婿」的位置,便是此道理。他之後的老丈人薛奎便是其中「算計」好手,先是拿下了和歐陽修同科的進士王拱辰,歐陽修妻子去世後又將另一個女兒嫁給了他,就連宋仁宗都讚賞他「挑」女婿的眼光。
《清平樂》中科舉殿試
很多小夥伴覺得科舉在宋朝取士的名額已經算是「擴招」了,為啥官家還是如此重視科舉唱名等儀式,是不是有點形式大於意義。
科舉殿試
在梨白看來,「唱名」等儀式的存在還是有其意義的,首先宋朝採取的是「文人治國」的策略,唱名等儀式無疑彰顯著朝廷對於十年寒窗文人的看中;其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盛行,按照門第高低來選拔官員的歷史悠久,"士庶之際,實自天隔",這不但造成了階級之間的矛盾,也為黨爭、士族獨大左右王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唱名等科舉制度的改革和實施,擴大了參與科舉考試的階層,也使得國家的精英們「繞」過了主考官這一層,成為了「天子門生」,一定意義上避免了各種勢力集團的形成,《清平樂》中宋仁宗和韓琦便是這種關係;最後,學子們十年寒窗苦讀才能實現參與政事的夢想,「唱名」等儀式的隆重也代表了官家和朝廷對於學子們的一種鼓勵!
進士及第
今天關於宋朝的科舉小知識就分享到這裡,喜歡的小夥伴點擊關注「梨白愛歷史」,梨白願意和大家一起以史為鑑,做更好的自己。最後希望各位參加高考的小夥伴萬事如意,我們的國家國泰民安!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