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早餐,喚醒一座城市活力,見證一座城市的小康生活。在溫州,糯米飯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早餐。
夏日清晨六點,溫州市區九山河畔街角早早排起長隊,大家等待的就是這份「溫州味」。在這裡,徐小蓮的「九山飯糰」早餐店一開就是28年。她每天凌晨三點起床,把浸泡了半宿的糯米一勺一勺舀出來,倒進蒸籠。燒開水、炊米飯、備食材、磨豆漿,等待第一籠噴香的糯米飯出鍋……一刻也不能停歇。
「做好這碗『溫州味』,我們不敢馬虎。」徐小蓮說,雖然今年突發疫情,但早餐生意不受影響,不少客人還巴望著她的早餐店早點開張。「好吃」「價格實惠」「記憶裡的古早味」,聽到大家一致好評,徐小蓮擦掉沾滿糯米的手,笑眼相迎。看著大家幸福地吃著早餐,徐小蓮又笑了,「幸福生活靠雙手打拼,也期待未來會越來越好。」她欣慰地說。
凌晨四點:糯米香
凌晨相見,今年58歲的徐小蓮,臉上卻絲毫不見倦容。她個子不高,兩手袖套、頭戴圍兜,早已在案邊準備各色早餐,麻利的手速讓人跟不上。「年輕人,你們要不要再休息會兒。」她反倒笑著問。
走進徐小蓮的早餐店,你會感覺有點「擁擠」。一邊是廚房,另一頭緊挨著兩三個小餐桌。湊近案頭看看,各式食材整潔分明。
「可都是新鮮的!」談起早餐,徐小蓮又神色認真,她對食材選用有自己的堅持,製作時間也要掐準:凌晨三點起床買來豬肉、大頭菜、香菇一起熬製肉躁,榨菜佐料一併調好,接著重新泡軟油條、炸至鬆脆,寸腸切片裝碗備著,肉鬆、香蔥盛好放在一旁……
凌晨四點,第一屜糯米噴香出鍋了,打破寒夜的寧靜,聞著心頭一暖。
「讓早起的人吃上一口熱乎飯,我們總得更早點。」她的話也讓人心頭一暖。
幾十年如一日,徐小蓮的這股趕早勁兒,就沒停過。她的早餐店長期駐紮在九山巷弄,張眼望去,附近少年宮、小學、初高中、老年大學連片。
在溫州人心中,一口糯米飯,一勺豆漿,是清晨味蕾最熟悉的記憶。1992年,溫州市區九山一帶便學生密布,不少早餐小販出沒。彼時,徐小蓮才30歲,家住附近的她看到了生計希望,便開始嘗試學習製作糯米飯。
「雖然那時年紀輕,手法不熟練,但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每天都精力充沛,幹不累也動作快。」一開始從事早餐生意,徐小蓮還有點侷促,她起早貪黑,先在家裡煮好糯米,再帶到校門口販賣。令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的「拙略手藝」竟受到不少顧客認可。
生活在點滴成就和欣喜間延展。徐小蓮說,從那時起,她便開始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如何做好一碗地道的溫州糯米飯。10多年前,她和丈夫租下沿街店鋪,開始齊心販賣早餐,精心改良可外帶的糯米飯糰。街坊鄰居認準了徐小蓮的手藝,生意也跟著走。
「老闆娘,給我來兩個飯糰,老樣子,帶走!」正回憶著,這天的第一位客人上門了。掐表看時間,5點24分,夏夜剛亮,原來葉師傅在附近菜市場上班,十多年就好吃徐小蓮手裡這碗糯米飯。「早點吃了有力氣幹活,再過會兒來買就要排隊咯。」他說。
早上七點:天光早
徐小蓮是地道的溫州人,家就住在離店鋪不遠的九山湖畔馬宅巷。對話間,她操著一口純正的溫州腔,也讓來往顧客倍感親切。
「天光早!」(溫州話意為「早上好」)6點10分,太陽露出金邊,夏日甦醒,街巷煙火氣漸濃。
此時,徐小蓮的早餐店前人氣聚攏。她笑臉迎著,對大家不停說著「早上好」。走在巷子邊看看,沿街店鋪可不少,麵店、煎餅鋪……但悉數未開張,只有徐小蓮的早餐店持續飄著熱氣。
「阿蓮,來份糯米飯不要蔥。」隔壁家的王老伯早起鍛鍊,每天來準時吃早餐;「孩子快遲到了,來個飯糰帶走。」陳老師常帶孩子上學經過;「對著單子,外帶十份!」附近跑腿小哥說,清晨總會接到這裡的單。
不一會兒功夫,店門口隊伍越排越長。徐小蓮來不及搭話,加快了手速。她左手攤開熱毛巾,鋪上糯米,右手拿著勺,迅速加進榨菜、脆油條、臘腸,再淋上肉躁,撮點肉鬆和蔥沫,一顆鹹蛋黃,塞到放不下,最後蓋上糯米包陷,跟變魔術似的,揉搓按壓成團。「別著急,封袋前再澆點肉汁,更入味!」才三十秒,她就做好了一份熱騰騰的糯米鹹飯糰遞上。
「賣了快三十年,閉著眼睛都知道怎麼做。」分量足、味道實在,這是徐小蓮自己的堅持。她的糯米飯標價四元、五元、六元,只是區分不同大小,佐料種類卻一致,「溫州糯米飯配料講究比例,少一種,味道就差了。我們寧願吃點虧,也不能降低標準。」她又頭頭是道。
用顧客的話說,徐小蓮是「大方」。客人說要加點肉沫,她就多舀兩勺;少點糯米,就多塞點佐料補齊。半小時不到,滿滿的肉躁換了第二碗,第一籠糯米就快見底。「後面的人別著急,飯還多著呢!」她熱絡地招呼起來,又麻利地將新的糯米加進蒸籠。
早上7點到9點,是徐小蓮最繁忙的時期。掐表趕路的上班族、晨起鍛鍊精神抖擻的市民、匆匆經過的學生……幾乎同一時期,湧入這家早餐店的小小窗口,顧客一撥換一撥,但一碗糯米飯下肚後,每個人的神色變得滿足而幸福,都留下了相似的評價,「好吃」。
中午十二點:家鄉味
等到十點,本以為過了早飯點,徐小蓮可以歇歇,但店門口長龍依舊。十一點,顧客開始稀稀拉拉,但剛說句話,又有人上門,她還是離不開這方寸灶臺。
午時,還有人吃早餐?這個點,更多的人是來尋「味」的。
「十幾年來沒變過。」何奶奶以前家住附近,就常帶著孫女來吃早點,現在搬走了,孫女也長大了,時而懷念這份糯米飯,「我也是看著小蓮長大的」,她感慨;隊伍後頭,李師傅接過話茬,「這就是從小時候的味道。」從江西來務工的楊佳文則不住地扒飯,這是我印象最深的「溫州味」。
「更多的時候,別人認得我,我不認得別人。」說這話的時候,徐小蓮終於得空抹掉額頭的汗。持續8個多小時,她不敢吃東西不敢上廁所,一直站著,「人家上班上學等著,我們總不能耽誤時間。」
很多人眼裡,開早餐店,利潤高。但在徐小蓮眼裡,這些都是「辛苦錢」,薄利多銷,平凡的堅持,只是為了養家糊囗。
幸運的是,近年,她的早餐店經過20多年的堅守,默默出了名,頻頻出現在電視節目,各大美食推薦平臺中,成了一家「網紅店」。市民前來打卡拍照,將這份「溫州早餐」發布到網絡,又吸引不少網友前來合影。
「我們都是普通人,之前早餐店的畫面登上央視,還是朋友告訴我們才知道。」談起《早餐中國》拍攝的花絮,徐小蓮更顯靦腆,不知攝製組為何找來,只覺得大家拍攝辛苦。
原本,徐小蓮的早餐店每天營業到中午,現在客人不斷,有時候要一直開到下午兩點才歇停。為吃上這口特色溫州早餐,不少市民不遠千裡趕來,排隊等候最長超過兩小時。「不是不想客人來,也是不想他們太辛苦了。希望人人能輕鬆吃到這份『家鄉味』。」她說。
當被問到為何不增加人力,擴張店鋪時,徐小蓮又擦擦手,視線放遠,滿是感慨。「我年齡也大了,精力大不如前。手裡這碗飯還一直做著,也是有感情。」面對各式標榜,她不敢說自己家是地道的溫州糯米飯,每家口味不同,只希望對得起像家人一樣的老食客的信任和依戀。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