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了秋冬季節,小夥伴們製作乳液膏霜的熱情就很高,大家都想使用天然的、安全的、膚感好的乳化劑,卵磷脂的點擊率可是相當高的。
某寶上的「卵磷脂乳化劑」各不相同,有的人說很好用,有的人卻說根本做不成功。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耐心點,聽我慢慢道來~~~
磷脂,phospholipids,是指含有磷酸的酯類,是一類物質的統稱。按照形成酯鍵的醇羥基來源不同,可以分為甘油醇磷脂和神經醇磷脂兩大類。化妝品和保健品中常用到的是甘油醇磷脂;神經醇磷脂嘛,請複習神經醯胺篇中的鞘氨醇部分。
1846年,科學家Maurice Gobley從蛋黃中分離出磷脂,被命名為卵磷脂lecithin,名字就是從希臘文的蛋黃lekithos一詞而來。1930年,在大豆中發現了磷脂,此後大豆成為卵磷脂最豐富最廣泛的來源。這也是為什麼從植物中得來的原料,名字中卻帶著動物來源的「卵」字。
大豆油的精製過程中,在脫膠工藝中獲得的副產物富含磷脂,其中包括磷脂醯膽鹼(PC)、磷脂醯肌醇(PI)、磷脂醯乙醇胺(PE)、磷脂醯絲氨酸(PS)等具有不同生理活性的成份。其中的磷脂醯膽鹼PC,才是真真正正的卵磷脂。所以大豆卵磷脂品質好不好,要看磷脂醯膽鹼的含量高低,含量越高越好。
磷脂醯膽鹼結構式
大豆卵磷脂粗產品的性狀有液狀、膏狀、粉狀等,產量大價格低,廣泛用於食品、保健品、飼料等行業。精製後多為淡黃色粉狀物,有吸溼性;熱穩定性和抗氧化能力較差,在空氣和光照下容易氧化顏色變深;不溶於水,但在水中可膨脹為膠體溶液,不耐高溫、易水解。
從上面的結構式可以看出,卵磷脂其實也是一類物質,並不是單一物質,脂肪酸R1和R2的不同會形成多種卵磷脂。其中R1是飽和脂肪酸,碳數一般為14~20;R2是不飽和脂肪酸,通常為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這就很容易理解卵磷脂的易氧化變色了。
由於不飽和脂肪酸的存在,卵磷脂的應用存在一定限制,因此出現了氫化卵磷脂,穩定性更好。
卵磷脂的分子中有帶負電的O原子和帶正電的N原子,同時具有陰離子基團和陽離子基團,是一種兩性乳化劑。分子中親水基為磷酸膽鹼基團,疏水基為兩條脂肪酸鏈,比常見的乳化劑複雜,可以層狀排列,形成穩定的液晶和脂質體結構。
由於磷脂是生物體細胞膜中重要的組成成分,因此卵磷脂具有極佳的親膚性和非常低的刺激性,對皮膚有很好的適用性和滲透性,具有增進皮膚彈性、減少皮膚皺紋、延緩衰老的功效,改善其他乳化劑的黏膩感和刺激,增強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是一種優良的天然化妝品原料。
卵磷脂的乳化能力也很好。有的小夥伴會有疑問,為什麼我用卵磷脂做出來的乳液像水一樣稀?放置一下還分層了,明明乳化不成功啊,差評!
冤枉卵磷脂了啊!這是對「乳化」二字有誤解。將油相分散成乳滴分散於水相中,這就是乳化,能做到就是乳化成功了,並不是攪一攪變成流動性差的乳霜才叫乳化成功。10份乳化劑能乳化1份油脂,乳化能力很弱;1份乳化劑可以乳化10份油脂,就很不錯嘛。此處不包括對體系黏度、流動性、乳滴分散的要求。卵磷脂並不自帶增稠效果,乳化後自然黏度低,油相密度小,乳滴就會上浮,這不是乳化的問題,而是增稠體系的缺失。
除了卵磷脂,還有很多不自帶增稠效果的乳化劑都會出現此類情況,但這並不影響「乳化能力」的評價。小夥伴們選購原料時,一定要搞清楚某寶文案中的「乳化能力」,和化工書籍、原料商資料裡的是不是同一碼事。芳配實驗室有一款很棒的酶解磷脂乳化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大家冷落,委屈……
可能還有小夥伴提問,為啥網上有的卵磷脂是可以直接單獨用的,能做出稠稠的成品;為啥有的卵磷脂不是粉末的、膏狀的,而是蠟狀的、固體的,也可以單獨使用……
想一想前面的分析,是不是心裡有了答案?
是的,這些原料是復配好的,裡面已經加了增稠劑。
比如下方參考圖片中,左側的這款Lucas Meyer公司的原料,是將卵磷脂和丙烯酸(酯)類共聚物鈉復配,後者是水性增稠劑。中間的白色粗顆粒,是卵磷脂和野大豆甾醇復配。右側的,則是氫化卵磷脂和C14-24烷酸、硬脂醇和山嵛醇的復配。
請和我一起大聲誦讀三遍,認準INCI名!
圖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原料解讀以商品名為依據,芳配實驗室不對網店圖片和商品真實性負責
所以,當我們拿到單純的卵磷脂時,可以使用水相增稠劑如AVC、卡波姆、ZEN等,也可以添加鯨蠟硬脂醇、硬脂酸等油相增稠、助乳化劑,原理和上述原料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