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參加真人秀《旋風孝子》時,陳喬恩已經36歲了,但回憶起童年,她的表情總是不自主地恐慌,在講述與母親的相處時,她說從來沒有和母親一起呆過六天五夜,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甚至她還會下意識地回頭看,生怕母親突然出現。
民國才女蕭紅,父親在她的筆下是個沒溫度的冷血動物,九歲的時候,母親去世,父親脾氣暴躁,偶然打碎一隻杯子,他就要罵到使人發抖的程度。後來就連父親的眼睛也轉了彎,每從他身邊經過,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針刺一樣;他斜視著你,他那高傲的眼光從鼻梁經過嘴角而後往下流著。」家中大辦喪事。蕭紅還不解事,沒心沒肺地玩樂。她把缸蓋子掀下來,頂在頭上,搖搖擺擺去找祖父,走到後門,迎面遇上父親,父親一腳把她踢飛,落在灶前的火堆上。
童年的不幸,讓她變得孤僻、敏感,逃婚以後的蕭紅兩度做母親,有過一兒一女。女兒送人,兒子出生沒幾天夭折,自己也最後孤獨一人死在異鄉的醫院裡。
美國心理學博士蘇珊富沃德伯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著我們一同成長。
家庭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所有你處理不好的家庭問題惡果,都會事無巨細地體現在孩子身上。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心理學家金尚的《重啟人生》,是作者在熟讀國內外有關創傷及原生家庭創傷著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分析,實踐總結出了系統性解決代際創傷的理論和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走出原生家庭陰影。
作者金尚是心理學家,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2020年被評為中國心理人才庫「註冊心理教育專家」,她的心理類文章和課程,獲得全網88萬粉絲的熱贊。
這本書不同以往的著作,它更關注實際操作和實際運用,用通俗易懂的事例做引子,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實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普羅大眾讀本。
原生家庭受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個關於愛與恨的心理衝突,本書將從三個方面幫助大家《重啟人生》,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我們愛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愛自己。
創傷事件不僅會對親身經歷創傷事件的當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還會繼續以某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當事人的後代,對即便沒有經歷過那些事件,甚至對那些事件一無所知的後人,也會產生深遠的甚至破壞性的影響。
電視劇《歡樂頌》中,五美之一的樊勝美,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可內心早已是千瘡百孔,因為哥哥的不爭氣,父母的不斷索取,讓她給哥哥買車買房,還要養育侄子,當她被剝奪的身無分文,父母還要埋怨她沒本事。
當看到王柏川的付出和真心時,她也在不知不覺覺中活成了父母的樣子,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到王柏川身上,家裡出事,她找王柏川、父親住院需要錢,她找王柏川,買房子沒有她的名字,她埋怨王柏川.......
樊勝美的原生家庭就像童話故事灰姑娘的12點以後的魔法,即便你穿上了美麗的水晶鞋,和王子翩翩起舞,但一過時間,就被打回原形。
書中作者提出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第一階段,重建安全感虛擬愛之療法;
第二階段,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當下;
第三階段,消除內疚感,重建清白感;
第四階段,消除羞恥感,重建價值感;
第五階段,尋找人生和生命的意義。
人生的痛苦也許千差萬別,但內在的模式卻大同小異,從書中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你也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並覺察到自己正在「運行」的人生模式。
虛擬愛之療法
阿米爾說: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
一個人的一生,如果固執地覺得自己的生命是在仇恨中誕生,在痛苦中長大,那麼他的一生就會使痛苦、焦慮、抑鬱的一生,女性多伴發焦慮憂鬱症,男性則多伴發犯罪性行為。
書中作者提到哈洛把剛出生的小猴子放進籠子,然後放進去兩個假母猴,一個假的母猴是用鐵絲做的,胸前掛著一個奶瓶,24小時提供奶水,另一個假的母猴是用絨布做的,摸起來非常柔軟和舒適。
所有參與實驗的小猴,幾乎在所有時間裡,都依偎到絨布媽媽身邊,小猴只有在飢餓難耐時,才會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喝奶,但只要一吃飽,就會馬上回到絨布媽媽懷裡。
當哈洛把一些非常恐怖的大蜘蛛、老鼠、蟑螂玩具,放到小猴們籠子裡,小猴子害怕極了,立即跑去依偎在絨布媽媽懷裡,慢慢地才安靜下來。
當哈洛把絨布媽媽轉移到另一個籠子,繼續用恐怖玩具嚇小猴,但小猴無論怎樣害怕,都不會奔向鐵絲媽媽,而是眼巴巴地望著另一個籠子裡的絨布媽媽,如果看不到,他們就會蹲在地上,團成一團,戰慄、吃手指、搖擺、尖叫.....
恆河猴的實驗告訴我們,沒有愛,人活不久。作者總結:愛是生理需求。
虛擬愛之療法,就是通過設定程序,把一個有創傷的故事,替換成一個充滿愛和溫情的故事,讓來訪者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在愛中誕生,在愛中成長。
內在關係模式的各種療愈之法
書中指出人類幼年時與養育著之間形成的互動關係模式,最終會內化到我們的心靈深處,會成為我們的一種內在關係模式。
一個女人,小時候父親不務正業,並且喝酒後經常打她和母親,這個女人成年之後,找了個老公,也同樣是不務正業,經常酗酒打人,女人忍無可忍,離婚後,後來重新找了個老公,過不了多久,也會酗酒打人,並且把她打得遍體鱗傷。女人忍無可忍,又離婚了,這個女人痛苦地說,我怎麼這麼命苦.....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潛意識即命運。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說強迫性重複即命運,心理治療師艾瑞克伯恩說人生腳本即命運,韓國精神科醫生樸用喆說情緒習慣即命運。心靈作家李欣頻說,人類木馬程序即命運......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類的所有情感、思維、行為、心智等都要從養育者那裡通過互動習得。父母是我們最重要的關係來源,因此人類的內在關係模式,就是命運,6歲之後人生所經歷的人和事,不過是6歲之前所形成的內在關係模式的翻版。
因此作者建議我們,人的一生,過盡千帆,林林總總,總會遇上一些不如意、不順利、不愉快的事情,只有當我們療愈了自己,把所有的力量拿回來,內心充滿了大地母親、宇宙父親、滿滿的人類集體意識的愛,我們便不再到處尋求愛,因為我即是愛的存在,愛的本身,所以把自己療愈,才能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支持!
幸福的鑰匙在自己手裡,只有療愈自己,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做到不需要依附任何人,你才能發自內心地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