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句「對不起」,可以療愈孩子的半個人生

2020-12-26 澎湃新聞

心理諮詢師代桂雲 | 作者

秋裡、Ansia | 編輯

雲心理| 來源

「對不起!」

有多少已經成年的「孩子」,渴望從父母口中聽到這句話。

「我現在不要求他們為我做任何事,只希望能聽到他們的一句道歉。」

很遺憾,有些人等了一輩子,也沒能等到。

那些等到父母道歉的人,在那一刻有怎樣的體驗?

父母的道歉,可以療愈半個人生

「我想跟你說,我都不怪你,」他開始哭起來,「只怪我們當時不懂得如何處理,想不到那麼多,我不怪你,我想告訴你,所有的問題都與你無關。」

他一直等到自己時日無多時才向我道歉,而這正是我期盼已久的話,那感覺就像燒傷處淋了冷水一樣舒服。

「對不起!」父親一邊哭著,一邊搖著頭,「真希望我們能回到從前,把一切都改過來。可是太遲了,現在還能做什麼呢?太遲了。」

他哭著,身體在顫抖。他的呼吸裡摻雜著抽泣,我聽不下去了。

接著,他又說了那句話:「我對你有虧欠。」

這是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的大女兒麗莎,在《小人物》這本書中描寫父親向她表達歉意時的情景。

那時,賈伯斯已處於生命的最後階段。

在賈伯斯病重臥床時,麗莎每次去看他,都從他家偷一些小東西。

「我把從父親家裡偷走的東西都還回來了,此後雖然再也沒有偷過,但我仍然惦念著幾件想要的東西。」

當賈伯斯不停地對她說:「對不起,我對你有虧欠」之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她寫道:「直到此刻,我的念頭才全部消失,我再也不想偷他的東西了。」

麗莎不僅偷東西,還偷父親的錢。為什麼父親道歉後,她偷東西的念頭消失了?

顯然,她偷的不是東西,而是父親的愛。

孩子要的不是道歉,而是看見

「對不起」這三個字,其實是有魔力的。

孩子透過這三個字,第一次感覺到被父母看見,自己最在乎的某種東西第一次被父母確認了。

我有個來訪者,她在家中一直是個利益輸送者的角色,父母不斷地跟她要錢,還讓她救濟哥哥姐姐。

她渴望得到母親的一句道歉,期待母親對她說:「這些年你也不容易,你對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

她一直期待母親能看見她的付出。

而麗莎渴望的是歸屬感,她期待父親把她看成家庭中的一員。

在《小人物》中,她提到這樣一件事:

廚房的桌子上有一個蜂蜜罐,我俯身看著罐子上的標籤。

標籤上有5隻蜜蜂,每隻蜜蜂下面有一個家庭成員的名字:史蒂夫、勞倫娜、裡德、艾林、伊芙。圖上方寫的是:賈伯斯家庭農場。

我盯著標籤,在蜜蜂中搜尋我的名字,覺得我的名字也應該在列。身在家庭幸福圈外的我,感到了同樣的憂傷。

她悲哀地寫道:「我已經長大了,我的生活在繼續,然而當我回家探望病重的父親時,我竟然傷心於他的生活裡仍然沒有我,為此我大為吃驚。」

每個人最在意或渴望的東西可能不一樣,但不外乎以下幾種:愛、關注、認可、需要、接納。

當一個人從父母那裡得不到這些東西的時候,終其一生,都會執著地向父母追索。

但這並不是一條通向救贖的道路。

等不來父母的道歉,你可以做什麼?

對有些父母來說,向孩子道歉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他們能看到自己的言行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對另一些父母來說,向孩子道歉難如登天。

為什麼向孩子道歉這麼難?

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人格異常,根本沒有能力自我反省,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二是父母的人格太脆弱,承受不了給孩子道歉這件事帶來的自戀破碎。

賈伯斯是自戀型人格障礙,理直氣壯地傷害別人。

他的前女友曾說過:「要讓他看見別人,就像讓盲人看到世界一樣難」。

他之所以向麗莎道歉,按他妻子勞倫娜的說法,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道歉是一種能力,背後有著相對健康與堅實的人格基礎作支撐。因此,那些能夠真誠給孩子道歉的父母,他們提供的養育質量也不會差太遠。

如果始終等不來父母的道歉,我們還能做什麼呢?惟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地成長。

父母的道歉只能療愈你一半的人生,另一半需要你對自己負責。

正如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這本書所說:將責任歸於父母,並不是讓你將自損行為的責任全部一腳踢開,也不是鼓勵你抱怨「全是他們的錯」。

將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責任免除,並不意味同時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責任。

當你承擔起自我成長的責任之後,你會發現你做的決定和選擇,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父母。

這不是對父母的背叛,而是你愛父母的惟一方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啟人生》: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美國心理學博士蘇珊富沃德伯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著我們一同成長。家庭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所有你處理不好的家庭問題惡果,都會事無巨細地體現在孩子身上。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心理學家金尚的《重啟人生》,是作者在熟讀國內外有關創傷及原生家庭創傷著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分析,實踐總結出了系統性解決代際創傷的理論和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走出原生家庭陰影。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別人說了「對不起」,不一定回答「沒關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和孩子一起思考過:當你讓別人傷心的時候,你應該是說一句什麼呢?在生活中孩子有時候也會犯錯,會因為某些事情打擾到或者影響到別人,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教會孩子學會道歉。真正的道歉不是簡單的說一句「對不起,不好意思」這麼簡單,而是要讓孩子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關於道歉這個話題,我一直想好好地跟大家聊一聊,我家兩個孩子在對道歉的認識上,最開始的時候是對「對不起」和「道歉」的困擾。
  • 《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的作者王雪巖老師是一名知名的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她從事心理學研究十幾年,她的文筆優美流暢,解秘日常瑣事中隱藏的心理學,讓讀者很有親切感,她也成為了知乎的心理學大V,擁有了幾十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當別人說了對不起,不要回答沒關係
    如果一個人對你說了對不起,那麼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沒關係。」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就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為我們沒有其他更好的回答。確實,這個看似最正確的回答其實也是有一定的誤區的。如果對方跟你說了對不起,你回答了沒關係,這個時候就會給孩子一種錯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
  • 再婚後才明白,自己最對不起的,是前任和自己生下來的那個孩子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現如今的離婚率越來越高了,在這些破裂的家庭背後,也許有許多失去了溫暖家庭的孩子。對於大人們來說,離婚了將來還可以再婚,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再婚對他們來說也許反而是二次傷害。女兒的話讓石先生無奈嘆息道,再婚後才明白,自己最對不起的,是前任和自己生下來的那個孩子。所幸繼母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一再地對孩子表示自己會將她當做親生女兒來疼愛,孩子這才重新開朗了起來。
  • 還在教孩子說「沒關係」?有的「對不起」,不能回答「沒關係」
    每當有人做錯事,一句悅耳的「沒關係」似乎成了人人都會脫口而出的標配,雖然「對不起」和「沒關係」是皆大歡喜的局面。可實際生活中總有無法用「沒關係」就能輕鬆略過的事情,這時就不能回答「沒關係」,而是要考慮這句「對不起」是否能夠被輕易原諒,又或者這句「沒關係」夠不夠原諒的誠意。
  • 接納與療愈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害、遺憾、不滿足
    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她生下來5個月大的時候被送到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家,父母每兩三個月去看她一次,每次也是來去匆匆。她認為他們是遠方的叔叔和阿姨。爺爺奶奶雖然會在生活上照顧她,但他們都是寡言少語的人,跟她溝通交流比較少,導致她快3歲了才會說完整的句子,也很難開口叫「爸爸媽媽」,性格比較內向安靜,經常自己和自己玩。
  • 心理專家:養育孩子不易,合格的父母懂得療愈
    第二,互相嫌棄型父母。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爸媽會互相嫌棄對方。孩子在父母的婚姻裡,他會發現夫妻雙方可以相互嫌棄。 這樣的夫妻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呢?他在未來的婚姻裡又會表現出什麼呢? 他會感覺到沒有溫暖,他會發現夫妻雙方不需要溝通。
  • 自我療愈五步法
    從而去提高療愈效果。有時做業力化解或療愈,我是全天食素,同時先寫心經、念誦心經發願業力化解療愈的人都能有好的效果。是為了提高自己清淨度、提高覺察力加強療愈效果。我在做個案時基本上也是在打坐狀態完成的,這樣可以保持一個通透的磁場環境,能接受到個案準確的信息和宇宙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大家也可以試著用我的方法去做。療愈效果會更好。靜心及做自我療愈過程中儘量閉上眼睛,為什麼要閉上眼睛?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有時候父母的上代人把某些代際創傷根植在他們內心深處,或者父母缺乏某種意識,無意之間做出了傷害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產生了心理陰影。我們就去尋找那些充滿愛和溫暖的回憶,重建安全感,也可以利用虛擬愛之療法,把一個個創傷故事替換成充滿溫情的故事。
  • 孩子需要的道歉能力,不是他人說對不起時,娃說的「沒關係」
    誰知這名媽媽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謝謝你的道歉」這話讓小木覺得奇怪。或許是小木的眼光過於熱烈,於是這名媽媽說道:我的謝謝是因為你考慮了我的感受,但是我不能因為你說了對不起就一定要接受吧。也有很多時候,小孩子惹禍後,家長最開始判定都是自家孩子的錯。所以這樣的道歉孩子應該說嗎?舉例二中有個常見的問題,就是自己孩子總是喜歡別人的東西,看見就想要,但大多數家長都會勸說,這個不好。雖然故事中的媽媽並沒有拒絕小木給自家孩子的東西,但是她的回答也許讓很多人不舒服,但她說了一句實話,那就是你的對不起,我可以接受也有權利拒絕。
  • 怎麼療愈不被父母認可的童年創傷?
    「我爸媽對我總是打擊、批評、貶低,經常對我說『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自己 』,他們經常對我冷嘲熱諷,印象中從未有一句認可的話,但是,他們對別人家的孩子卻滿口稱讚,很多認可,我一度以為自己不是他們親生的,所以他們不喜歡我。」
  • 孩子總說「對不起」,就是「討好型人格」?家長要把握好教育契機
    文丨蹦蹦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你有沒有因為孩子老是喜歡說"對不起"而感到困擾過?經常可以看到有家長在朋友圈吐槽"我家的孩子真的是太懦弱了,不是他的錯,他也要和別人道歉,簡直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範,我都替他感到委屈"。
  • 《重啟人生》:療愈內在的小孩,活出真正的自我
    最近讀到金尚寫的《重啟人生》這本書,其中對於"代際創傷"以及療愈方法做了詳細的說明,實用性和實操性強。你也許無法選擇你的原生家庭,但是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讓我們一起來找到打開心門的鑰匙。等他們成為父母以後,這一切就會影響到孩子,他們會覺得翻看孩子的物品是很正常的。特別到了孩子青春期時,父母擔心孩子會早戀,經常會翻看孩子的日記,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 最傷孩子的4句話,每一句都像刀子,但許多父母卻天天掛在嘴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真是一項非常奇妙的藝術,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講出來,你所要表達的意思以及給人的印象也不相同。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辭,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表揚,而心情愉悅,更加努力。也會因為父母過度的批評,而垂頭喪氣悶悶不樂。
  • 療愈童年創傷和父母關係自我療愈的方法,讓愛流動起來
    檢視和父母關係的四個象徵當有人問起:「你和父母關係好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還好啊」,「可以啊」,「挺好的」。下有幾種徵兆和信號,可以作為參考來判斷自己是否真的和父母關係健康良好?(以下四種全是沒有真正成熟的表現)1、你是否對父母所說的一切都言聽計從(已是成年人)?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粗暴制止孩子說話,會使他產生「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心理,進而委屈沮喪,導致對父母進行報復——故意不聽父母的話。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心已經得到了滋養和療愈。可以說,尊重孩子的權利,這比什麼都重要。
  • 有人,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PART 01那些被父母嚴重傷害過的經歷生下我第三天,我媽就把我送人了。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我們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我比誰都希望父母不僅僅是兒子的依靠,也可以是女兒的靠山,哪怕僅僅是言語上的一句話,最起碼心底不會這麼寒涼。
  • 考倒數的孩子,能因為父母的一句話,從學渣變成優等生
    1父親的一句話讓她變成了優等生譚維維在某檔綜藝上講的一個童年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在她上小學時,有次拿著考了38分的試卷,非常擔心父母的責罵,但沒想到父親知道後,當著所有孩子和家長的面安慰女兒:「沒有關係,倒過來就是83。」
  • 走上輕生跳樓的孩子,可以怎樣拯救
    該生墜樓前與其母親的一段對話:    孩子:「媽,對不起。」「媽,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母親:「又咋了」「不是今天考試的嗎」「不會作就瞎做做」    如果換作是您?您如何回答自己的孩子?當然所有的如果都是假設,因為每一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即使是雙胞胎也如此。很多家長也許會說,十有八九也跟這位母親的回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