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作為父母和家長,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其實是《為什麼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很多讀者可能就是衝著《走上輕生跳樓的孩子,到底是誰之錯》這個標題,而打開了音頻。您此時的行為,就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說:「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記得多年前一位大德老師曾這樣告誡,現在世間有一種病叫「信騙不信勸」。現在想想,可真是啊!在擬此文的標題時,再次感受到這句話的真實不虛。
可能大家還有一個疑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孩子輕生跳樓之事有何關係,我想告訴您的是,非常有關係,關係非常大,且聽我從前不久發生的一個故事給大家道來。
6月6日下午,某大學發生一起學生墜亡事件。據校方通報,墜亡學生系該校軟體學院18級學生,該生在當日下午補考中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並沒收試卷,學生離開考場不久後墜樓身亡。
該生家屬稱,監控顯示時某被發現作弊後,有長達近20分鐘的哭泣,期間監考老師卻並未對其進行教導和規勸。
一件作弊的小事卻因為一名孩子的跳樓驚動舉國家長,難道是這個孩子想用生命告訴我們什麼?啟示我們什麼?願我們皆能從這個孩子的悲劇中得到有意義的啟示,去告慰這個年輕的生命,讓這個生命更有意義、有價值。
該生墜樓前與其母親的一段對話:
孩子:「媽,對不起。」「媽,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母親:「又咋了」「不是今天考試的嗎」「不會作就瞎做做」
如果換作是您?您如何回答自己的孩子?當然所有的如果都是假設,因為每一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即使是雙胞胎也如此。很多家長也許會說,十有八九也跟這位母親的回答一樣。無論再完善的回答都無法挽回生命,我們能做的就是反思,看別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
「媽,對不起。」「媽,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這個孩子出現了問題還知道尋找媽媽。他的第一句話「媽,對不起。」這孩子知道及時向母親匯報自己的狀態。
但第二句,大家細細品味。「媽,不要想我,我配不上。」這是一句多麼戳心話啊,尤其是戳一個母親的心。 「不要想我」,這個暗示語,也極值得深思,有沒有感受到幾分衰嘆氣息。很多孩子是不是經常用「不要管我」慫家長。「不要管我」有一種霸氣外露挑戰權威的意味,「不要想我」有一種內斂自傷成分,凡事追求完美型的孩子極易這樣去收拾自己。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一定一定要允許孩子犯錯,接納一個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慈父慈母。
然而,從孩子角度看,這是一句多麼悲涼的話。
「不要想我」,這個暗示語,也極值得深思,有沒有感受到幾分威脅成分。
「我配不上」,一份只有死了才能了卻的愧疚心理,讓一棵本該挺拔生長的樹苗,選擇了一條不歸路,真是非常令人痛心。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方面這個孩子內在是極其自卑與無價值感、無活著意義感,這樣的心理狀態極易走上極端。另一方面這個孩子接受的愛,讓孩子自感「配不上」,這要麼有無限給予、無原則溺愛成分,讓孩子承受不起,會產生深深的愧疚心理,長久的愧疚心理會導致人失去活力,只有重複地幹讓自己愧疚的事,獲得能量。
比如,有些成癮形為的,他們是沒有愛的能力的,既不能愛自己,更無法去愛別人,他們內心多數都處於愛的匱乏狀態中。
那也許有家長要問,說了這麼多,沒有說到正題上啊,我怎麼做,未來我的孩子才不會走上這條不歸路?有的甚至會問,我的孩子現在就是如此啊,動不動,就尋死覓活,可怎麼辦?
千餘年前,中國古人就講了,「經師易求,人師難遇」。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尋找到會講經典、會說佛法的老師,但很難遇到人知我、懂我、並有有效手段教育好我的老師。各位家長,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那麼人師既然難遇,就得我們自己首先成為孩子的「老師」。如何成為一個知孩子、懂孩子,能夠幫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父母。惟有學習二字。
家長不覺醒,孩子不覺悟。
設想某大學墜樓而亡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其家庭如果告訴過孩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尤其在孩子六歲以前就告誡他,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懂得珍惜自己身體、珍愛自己的生命了,這孩子也許就不會走上輕生那條不歸路。(如果此文對您教育孩子珍愛生命有所幫助,請轉發。我們一起將此文之勸誡之功德全部贈予不幸墜亡的孩子,願這個孩子離苦得樂!)
「欲知上山路,須問過來人。欲問山中事,須問砍柴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這麼管用,老祖宗的一句話就可挽救一條生命。譬如《孝經》中的這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可以讓輕生少年「絕處逢生」。
掃二維碼關注我,收看我們用實踐趟出來的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