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作家對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

2020-12-13 中國軍網

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

軍旅作家水玉:12月8日,適逢紫禁城正式落成600周年,能參加您的《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發布會,並聆聽您的講演,感觸頗多!您曾提出要讓故宮博物院「活起來」,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在多個場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實際上,多年以來,總書記一以貫之關心故宮,從視察文物到接待外賓,從出席《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再到提出「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總書記的指示和教誨已化作強大動力,促使「故宮人」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之所以能呈現出今天的壯美紫禁城,是一代代「故宮人」在社會各界支持下所取得的成果。

作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獻禮之作,這套書分為《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三冊。「宮殿漫步」講述有著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建築的故事。「文物風華」講述文物背後的精彩故事,以「細說文物」「詳話展覽」「萃賞國寶」三個部分為內容,向讀者展示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以及文物和展覽背後「故宮人」為守護這些珍寶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故人匠心」分為「風雨故宮人」「深情系故宮」「傳大匠精神」三個部分,講述一代代「故宮人」無私奉獻、恪盡職守、保護故宮的感人故事。也是我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回顧了自己在七年院長任內,深入貫徹習總書記「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的理念,帶領全體「故宮人」通過不懈努力,讓故宮文化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的故事。在這套書裡面,也涉及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各個方面。

定義一個好的博物館的標準,不是建一個高大的館舍就行,而是一定要深入其文化資源,凝練出文化能量,舉辦好的展覽、活動,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博物館對自己的現實生活的意義。人們閒暇的時候願意走進博物館,走進博物館還流連忘返、久久不願離去,回去以後還念念不忘、一來再來的博物館,才是一個好的博物館。

有人言:「丹宸永固,其生命活力始終來自於八方黎民,其新陳代謝的源泉始終來自四海蒼生。」紅牆、黃瓦、藍天,這三種色系可調出萬千美景,是600年紫禁城的主色系。600年的紫禁城,95歲的故宮博物院,其實依舊很年輕,依舊色彩斑斕。只要我們深入貫徹總書記的指示和教誨,提升「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守正創新、深耕力行,擔當起新時代賦予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使命,就一定能做好文化遺產保護,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甚至更長久的新時代,以傳播中華文明,豐富世界文化。

水玉:紅牆、黃瓦、藍天,故宮多美的色彩,也是您新作三本書封面的主色調,呈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您自稱為故宮的「看門人」,而非「掌門人」。在故宮博物院當了七年多的「看門人」,您怎樣評價自己這些年的工作?

單霽翔:我是2012年1月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的。這七年,我想從普通遊客的角度能感受到的是,故宮的開放面積由30%增加到了80%以上,8%的文物向公眾展出。宮牆之內,違建被陸續拆除了,機動車不再出現。地上的垃圾變少了,休息的椅子和女廁所變多了。屋頂的雜草不見了,磚石縫裡再也摳不出菸頭。

此外,對普通老百姓最直接的影響,應該就是故宮的門票。幾年來,不管情勢怎樣變化,我都堅持門票不漲價,因為漲價會把真正需要文化的那些人擋在門外,被門票擋住的一定是最需要在博物館學習的學生們。特別是今年,故宮在新冠疫情來了以後關閉了,但故宮依然通過其他形式跟全球的觀眾建立廣泛的聯繫。

2011年,故宮發生了一起失竊案,金嵌鑽石手袋、金斬花嵌鑽石化妝盒等七件藏品丟失。當時,故宮使用的安保系統是1998年建成的,失竊案後受到了公安和社會各界的狠批。因此,我到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張羅著更新設備。如今,故宮的監控室裡,共有65面大屏幕,接收著3300個攝像頭傳回的影像。故宮太複雜,安全問題至關重要,平常說做一件事要「萬無一失」,我們是「一失萬無」。

隨後,我開始走訪故宮。五個多月的時間裡,我一共磨破了20雙布鞋,走遍了故宮9000多個房間。有媒體報導:「自1420年紫禁城建成以來,只有兩個人做到了這件事,一位是單霽翔,另一位是跟在他身後拍照的秘書。」

走訪的時間一長,我就發現飛鳥將草籽帶到房頂,草生命力強,生長時會拱瓦,瓦鬆了,宮殿就要漏雨,木頭就會朽毀,建築就要大修。走訪過後,我就開始立規矩:房屋牆頭、瓦面不能有一根雜草;垃圾落地後,兩分鐘內必須有人清理掉;宮裡嚴禁吸菸。時至今日,從高處往下看,紫禁城屋頂沒有一根草。

過去故宮裡有許多違規建築,用於辦公的彩鋼房不僅佔據了不少空間,而且很不美觀。除此之外,不少非故宮單位還佔著古建築辦公,尤其是西華門裡,訓練運動器具、機動車停車場地等佔據了大片空間,既影響故宮文化遺產安全,也影響故宮博物院進一步擴大開放。對此,我又開始拆違建、搞騰退,先後拆掉臨時建築1.3萬平方米,原有的59處彩鋼房已全部拆除。因此我才說:「我希望到2020年,紫禁城裡面只保留古代建築和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覆建的少數建築,沒有任何一棟現代建築,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600年。」

另外,我還特別感謝軍人們,故宮不少重要地方至今還由軍人24小時駐守,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市老幹部服務管理局建立保障協作關係,駐京部隊的老幹部也多次走進故宮,探尋「國家會客廳」的文化記憶,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

至於要怎樣評價自己這些年的工作,我想如果用百分制來評判的話,我只給自己打70分,比及格好一點,我就很滿意了。

水玉: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這是怎樣的理念轉變?蘊含的深層涵義是什麼?

單霽翔:眾所周知,紫禁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堪稱是厚重又博大的中華5000年文明的承載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作為一座博物院,這裡珍藏著186萬餘件(套)文物,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

過去文物保護只研究文物,現在我們研究國土空間裡面的5000年文明傳承下來的內容。2019年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遺產成功。之前一直有人質疑中國只有3000年文明,達不到5000年,考古學家和文化歷史學者在中國大地上不斷實證著5000年文明史,從東北的遼河到南方的珠江,特別是黃河和長江流域,良渚遺址以4300年至5300年的歷史,13道水利工程的龐大的古代工程系統。實證了古國的概念和文明的誕生。

世界遺產運動的時間並不長,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很多國家和地區開始關注自己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當這些遺產受到威脅時會舉全國之力和世界之力進行拯救。埃及的阿布辛貝神廟因為水庫建設要沉入水底,50多個國家共同努力把它抬到了高地。這些遺產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獨有的,是人類共同的遺產,這個理念一誕生很快達成共識,於是幾年後在1972年就誕生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即世界遺產公約。

我國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有了第一批世界遺產,長城、周口店、秦陵兵馬俑、故宮、敦煌莫高窟和泰山等,成為世界級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引發了很多城市和地區的「申遺熱」,特別是1997年平遙、麗江兩個小城成為世界遺產之後,我們手裡就有了一個長長的預備名單,都在積極地申報世界遺產。

過去保護的文物是靜態的,古遺址,古墓葬,包括萬裡長城,它們失去了最初的功能,成為被觀賞的對象。但新理念告訴我們,還要保護動態的生產、生活,文化遺產不意味著死氣沉沉。於是歷史街區、江南水鄉、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等生活區域今天也變成了保護的對象,還有人們生產的空間,比如茶園、鹽田,河北的一片冬棗樹林還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文物保護已經走向文化遺產保護,過去文物保護一個點、一個面,比如保護一座橋、一個塔、一個古建築群,保護歷史街區和歷史城市,但今天文化遺產保護還要保護人們文化交流、商品貿易的文化線路。

過去文物保護的是物質要素,今天文化遺產還要保護非物質要素。這些年我們大量的非物質要素和文化,比如羌族的笛子、哈尼族的耕作技術、漢族的過年習俗、傣族的潑水節等都得到了保護。

當我們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時候,我們的視野擴大了,我們的理念得到了更新:一是時代傳承性,二是公眾參與性。時代傳承性就是表明我們這些歷史文化遺存不是一代的,每一代人都有保護的責任。

過去我們從事歷史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館管理,往往把身邊的文化遺產看作是遠離當今社會的「過去的東西」,它們只是被觀賞、被研究的對象。但讓文物「活起來」,需要讓文物重回人們的生活。只有讓人們感受到這些文物對現實生活的意義,人們才會真正地呵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才會有尊嚴、有魅力,而有尊嚴和魅力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

當文物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積極力量的時候,才會惠及感召更多的民眾,讓更多的民眾來加入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這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水玉:透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和傳統文化,我們能給人們帶去怎樣的文化自信?

單霽翔: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和力量源泉,文化的豐富多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是我們自信的表徵。

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一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民族,必然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辨識符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穩定的精神基因,積澱了我們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是一個民族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和資源。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外來文化如何衝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在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價值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這不僅體現為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宇宙觀(自然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和而不同、貴和尚中的文化觀,還體現為誠實守信、厚德載物的道德觀,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世界觀,等等。當今時代,這些優秀文化成果依然滋養著當代中國人,並以其活態化的傳承和弘揚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會有堅守的定力、奮發的勇氣、創新的活力。

面對浩瀚多彩的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著名的「雙創理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華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而與時俱進,有著連續性和穩定性,不斷深化了中國人骨子裡的認同感。可以說,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題中之義,需要我們認真領會、深刻理解。

水玉: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如何才能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單霽翔: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最優秀的精神元素,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熔鑄在中華民族的靈魂血液中,早已成為華夏兒女安身立世的根本和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力量之源。

中華文化造就了中國歷史的輝煌,也滋養了華夏民族的成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我們民族引以為傲的文化創造,也是我們民族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與精神遺存,不僅為中華民族自身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也為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是世界文化不可多得的精神養分與重要構成。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需要在多個方面、多個環節,結合新時代的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在理論與研究、創新與發展方面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要夯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的文化自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根基,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必須像習總書記強調的那樣,「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要加強新時代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前提。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就能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就能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自覺弘揚時代文化新風。

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從國家層面來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要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需要我們立足現代,反思過去,展望未來。創新的關鍵不是讓傳統文化換上時髦的外衣,而是讓傳統文化以適應人民需要的方式走進尋常百姓家。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堅持以現代人的立場、眼光去審視傳統文化,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剔除糟粕,呈現優秀。只有抓住中華文化的靈魂,讓其成為現代生活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才能使中華文化永遠有源頭活水滋養,有正確思想引領,有時代精神灌注,在新時代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水玉:是的,這也是故宮的永久魅力和永久傳承!故宮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作為一種精神文化一定會以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在世界上揚帆搏浪,在世界文化傳播中注入磅礴偉力!

相關焦點

  • ...宅配國潮文化大課「開課」, 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文創產品...
    張永志表示,當前消費層級越來越細分,甚至5年就是一個代際,定義用戶不在以生理年齡,而是以心理年齡;與此同時,隨著經濟自信帶來的文化自信,消費者審美日趨簡約與混搭,國風與國潮勢不可擋。  在此背景下,千篇一律的產品沒有市場,個性化的定製才是王者。品牌不僅需要高顏值,還要潮和酷,否則難以走入年輕消費者的法眼。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讓成語成為孩子歷史文化的啟蒙
    新華社上海11月2日電(王宛藝 郭敬丹)成語故事如何化身一把「鑰匙」,開啟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大門?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在上海宋慶齡學校的「宋慶齡講壇」上,就「從成語故事中學中國歷史文化」這一主題,與約1300名中外師生展開互動交流。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卡爾說過:「歷史是現在和過去之間永無終止的對話」。而能夠得以保存這段珍貴歷史的正是博物館。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灣報摘精選30 November 2020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臺文化部門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
  • 故宮博物院——數字展生機 文化添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如今,觀眾在家便可逛故宮、看展覽、賞文物、學歷史。走在數字博物館建設前列的「數字故宮」,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讓古老的故宮與時代相接,讓更多的觀眾與文化相遇。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所說,願5000年的中華文明、600年的紫禁城,通過數字故宮,走入觀眾心田,讓其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種子,並生根、發芽,築牢每一位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御品膏方現身故宮博物院,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的文化瑰寶,近幾年傳承中醫藥文化、增強國人的中醫藥文化自信等話題不斷被提及,作為中醫藥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宮廷御藥文化自然不可忽視。故宮博物院永和宮已正式掛牌設立為「御藥醫館」,御品膏方同時進駐,旨在弘揚中國宮廷醫藥學的初心,讓世人在此領略屬於宮廷御藥的風採,助推傳統中醫藥文化發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2020年12月01日 13:5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單霽翔對話兩岸優秀文創青年:讓傳統文化走進我們的生活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6任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圖片來源:中國臺灣網發)中國臺灣網9月26日寧波訊 (記者 李寧)9月25日,「中華設計獎·對話大師——單霽翔創意設計公開課」在寧波開課,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6任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帶來創意公開課《文化創意架起溝通的橋梁——故宮博物院的探索與實踐》,與兩岸優秀文創設計青年展開對話。
  • 「資助育人·文化藝術進校園——2020故宮系列活動」走進蘭大 「網...
    12月10日下午,蘭州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座無虛席,由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中國銀行、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中國銀行甘肅省分行、蘭州大學承辦的「資助育人·文化藝術進校園——2020故宮系列活動」舉行。蘭州大學上千名師生在紅牆、黃瓦、藍天為背景的唯美意境中,跟著「網紅院長」單霽翔感受故宮建築魅力,聆聽百年文化傳承。
  • 尚品宅配國潮文化大課,前故宮「網紅院長」單霽翔談文創
    活動現場大咖雲集,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尚品宅配總經理李嘉聰,騰訊家居/優居新媒體總編輯、優居研究院院長張永志,哲品北京公司總經理韓淑華,生活在左首席品牌官曲晶,「錦繡東方」主創設計師李冉等出席了本次活動並作了主題分享。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看門人」單霽翔新書帶讀者深度遊故宮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看門人」單霽翔新書帶讀者深度遊故宮  中新社記者 應妮  「今天對故宮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一上臺就賣了個關子。
  • 作家祝勇:「網紅」故宮要走得更深遠,學術研究是核心
    在這條長約78分鐘的視頻中,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作家、《故宮六百年》等故宮系列圖書作者祝勇以一貫獨特的視角,和我們聊了聊他眼中的紫禁城。 同時,作為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他也表達了對於「故宮熱」的看法:當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故宮「打卡」,故宮需要如何與他們「對話」?
  • 陽士琦——國選之子,官窯粉彩瓷傳承人、故宮博物院特邀修復專家
    在景德鎮有這樣一位匠人,被業界譽為「當代督陶官」,他就是陽士琦,他數十年苦心造詣為的就是原比例、原工藝、原神韻復刻官窯器,他復刻的官窯器既有官窯標準又有當下時代氣息,堪稱經典.名家簡介陽士琦,景德鎮御器研究院院長,景德鎮傳統粉彩技藝傳承人。
  • 故宮文創研發的啟示 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
    這種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讓我們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固本拓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基於文化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認同有助於不同文化及其群體在平等關係下,以文明交流互鑑為立場,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進步。
  • 故宮的「接地氣」的七年
    對於歷史,就是兩個字,敬和畏。那些千裡迢迢來故宮觀看的老者,那些安靜欣賞的年輕面孔,還有7年來為故宮盡心盡力的單院長,他們都對故宮,對歷史有著深深的敬畏。我想重新認識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那麼從故宮開始吧!
  • 故宮出版社——承古創新 智慧書韻
    故宮出版社出版書籍兼及故宮文化產品的開發,致力於推動文博事業發展,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品讀中國經典文化,把故宮文化帶回家。《故宮日曆十二載》文化典藏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為了給這個重要節點獻禮,經過兩年籌備,故宮出版社推出了《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這也是故宮博物院今年的重點出版項目,是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而特別呈現的出版物。
  • 臺北故宮博物院更名「華夏博物館」?馬英九:我不贊成,毫無必要
    中國國民黨方面則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併入文化部門勢必縮編職能,試問未來如何支撐臺北故宮博物院各項專業的重要工作?若民進黨當局基於政治因素或意識型態考慮,而縮減故宮的層級與員額,國民黨將全力捍衛。除了社會輿論熱議,目前更傳出故宮院內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