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國畫的形體、透視及比例關係
成忠臣
在繪畫藝術中,形體與顏色、神情是常常連在一起講的,形與色、形與神是相對應的概念,這三者是美術的三大基本要素,若沒有形則沒有神;若形不準,色也就很難說準不準,形和色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離開了形和色,也就無法產生審美主體的視覺體驗。
形並不一定非指被描繪對象的實形,也不一定非指清晰的輪廓。印象派畫和抽象派繪畫中模糊、朦朧的形,以及抽象的形也是形。初學繪畫,要鍛鍊自己的造型能力,也就是用明暗、虛實表現對象形體的能力。造型能力對畫家十分重要,是繪畫的基本功,形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在繪畫中往往「以形寫神」、「以形傳神」,也可以「以神寫形」。在「以神寫形」中,畫家帶有更多的主觀處理,可以誇張、濃縮、變形、剪裁,這樣的「形似」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形似。
透視是造型藝術(特別是繪畫)中的重要因素。所謂透視就是空間世界中的物體,人在觀看的時候,如果中間豎立塊透明的畫面,將所看見的物體形狀描畫出來,就會存在近大遠小等透視規律。這種規律是畫家在平面的畫紙上表現物象立體的基本方法。應用這種方法能夠真實地描繪物體的遠近大小高低、虛實等關係。由於畫種的不同,可分為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一般而言,西畫常用焦點透視,國畫則用散點透視。在散點透視中,焦點不斷變化,焦點隨著畫家視點的轉移而轉移。焦點透視中畫家必須固定在一個觀察點上,因而視野範圍有限。散點透視可以順江而下,表現長江萬裡圖,西畫則難於表現如此宏大的場面。
由於表現方法的不同,繪畫中的透視又分為線條透視和色彩透視。空氣透視是指空間距離對物體色彩及明顯度的作用,距離越遠,物體的色彩越淡越灰;距離越近,色彩越接近物體的本來面目。研究透視關係的學問,稱為「透視學」,透視現象最基本的規律是「近大遠小」,所以透視也叫「遠近法」。
比例也是繪畫藝術中常用的概念和術語,比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把客觀對象按照一定的比值,放大或縮小到畫面上,使畫面上各部分的大小、高低、前後關係與客觀對象的大小、高低、前後關係相同。二是指藝術品內部,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要有一定的合乎規則的關係,以符合美的原則,比例合適當然是相對而言的,只要達到人的視覺的愉悅,讓人感到協調、和諧,其比例就是合適的。「比例合適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由於畫家的審美經驗,審美理想不同,對比例的認識也不相同。古典主義繪畫的巨匠安格爾要求比例高度準確、和諧、典雅,而西班牙17世紀著名畫家格列柯的人體,則往往變得修長,各有各的美。人體比例最早是由古希臘雕刻家波留克列託列斯在他的雕刻中加以精細研究的,後來,達·文西也進行過人體比例的科學研究。
成忠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