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抑鬱症「魔爪」伸向青少年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真不知道怎麼辦了,孩子『懶』在家裡,怎麼勸怎麼罵都不願意來上學。」2020年9月,陝西省寶雞市石油中學心理教師劉海燕,在校園裡碰見了一位為孩子辦請假手續的家長。簡單聊過幾句,劉海燕意識到,「這孩子有非常典型的抑鬱症症狀」。家長聽了她的建議,帶著總是「提不起精神」「怏怏不樂」的孩子去了醫院精神科,診斷結果是「重度抑鬱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全球有超過3億名抑鬱症患者。抑鬱症也被稱作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抑鬱症在我國成年人中的發病率約為7%左右,而發病率超過5%的疾病就屬於多發病、常見病。

2020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加大對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幹預力度,要求各個高中、高等學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等,對學校在青少年抑鬱症預防、幹預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少年為何是抑鬱症防治的重點人群?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學校心理教育工作面臨哪些困難?如何織密青少年抑鬱症防治網?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水面之下——低齡化趨勢肉眼可察

「明顯感到自己與同齡人的不同,是在13歲,那年我正上初中。我發現自己的情緒很難出現大的波動,小波動也寥寥無幾,後來我才知道這叫『快感缺少』……」這是網名為「容量瓶」的抑鬱症患者在18歲時寫下的對自己患病歷程的剖析。

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在具體病症上具有差異性。總的來說,從「苗頭」到「成勢」,患者會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從起初的情緒低落、疲憊倦怠、睡眠障礙到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出現軀幹症狀、自殘行為等。

國內規模較大的抑鬱症互助社區「渡過」的創始人張進說,這些經歷「完全是在水面之下的」。不僅很多家長不會察覺,不少孩子也說不清自己的變化。張進表示,在就診治療前,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和家長普遍都會經歷兩到三年的掙扎、認識和接納期。

「由於在流行病學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人群不同,目前我國還沒有非常確切的青少年群體抑鬱症發生率數據,也難以進行比較。」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馬軍介紹,根據一項2012年發表的薈萃分析(一種統計方法,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與某個特定問題相關的多個研究,對這些研究結果進行匯總、分析,得到更有說服力的綜合研究結果),從20世紀90年代到2010年的各項中國出生隊列(即將同一時期出生的人劃歸為一組)中,「抑鬱的水平是在持續增加的」。

張進表示,這幾年接觸的抑鬱症群體中,青少年的佔比越來越大。他接觸過最小的抑鬱症患者只有7歲。

2017年8月,「渡過」的第一個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家長微信群成立。三年多過去,「渡過」的家長群達到了20個,且每個都是500人的大群。張進說,雖然這些家長顯著地來自北上廣等城市中產階層,作為研究樣本並不全面,但一葉知秋,「從患者家長群體的快速增長也能看出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增長得很快」。

「低齡化趨勢肉眼可察。」當了6年中學心理教師的劉海燕對當下青少年抑鬱症患病情況也有相似的感受,「以前,初高中孩子得抑鬱症是很少見、很個別的,現在卻越來越多。」

「青春期銜接了兒童期和成人期,這一時期的身心健康將影響孩子一生的體格、體質。」馬軍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的調查數據,全球高達20%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某種致殘性精神障礙,有一半成年人的精神障礙起病於青少年時期。

「心理問題的早發現和早治療對人終身健康的助益已經成為普遍共識。」馬軍稱,從這一角度來看,《方案》將青少年作為抑鬱症防治重點人群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道防線——學校抑鬱症篩查很有意義

抑鬱症的成因紛繁複雜,既有遺傳、生理因素,也有家庭關係、社會文化因素。其中,家庭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的因素。

面對青少年抑鬱症,作為第一監護人的家長應對得好嗎?

「大多數家長發現孩子患病,是從孩子宣布不上學時開始的。」張進說,面對孩子的情緒變化,家長們通常缺少「警醒」和「覺察」,並不願意承認孩子病了。

青少年抑鬱症患者表現出的作息不規律、手機沉迷、厭學、「懶惰」等,常常讓家長感到困惑,「這麼『貪玩』『會玩』,怎麼會是抑鬱症呢」。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矯情、脆弱。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的情緒狀態更差。」陝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學心理教師李晨卉說。

「糟糕的親子關係可能帶來糟糕的師生、生生關係,產生惡性循環,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如何改變。」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第一小學心理教師肖冬梅看來,家長普遍認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我想,但我做不到」的能力缺乏、對精神疾病的恥辱感,常常讓家長傾向於迴避孩子的情緒問題。

「誰痛苦,誰改變。只有到了痛定思痛的時候,家長才會改變。」張進說,家長對孩子心理問題的重視,通常要等到孩子厭學、不去上課甚至自殘時,「等到家長認可、接受孩子是生病了,需要治療的時候,可能一兩年時間已經過去了。」

「心理疾病也像我們的發燒感冒一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不然小病就會拖大。」劉海燕說,當孩子發展到中重度抑鬱症時,需要堅持藥物治療甚至住院治療,「大人和小孩的工作生活將被完全改變,代價太大了。」

「家長是距離孩子最近的,也是最能夠做到早發現的。」張進反思道,當下,孩子對父母的不願傾訴、不能傾訴,是家庭裡的「隱傷」。為此,從2019年開始,「渡過」推出了親子營活動,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上課、做活動、互相學習表達和傾聽。「我們逐漸意識到,應對青少年抑鬱問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親子之間能否實現順暢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關鍵。」

在此次國家衛健委下發的《方案》中,明確要求各個高中、高等學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雖然抑鬱症篩查並不等同於診斷,篩查結果存在異常的學生還需要前往醫院進行專科診斷,但考慮到學生、家長在「早發現早治療」上意識、能力的不足,學校的篩查被不少心理教師視為「很有意義」。

馬軍用另一組數據展示了學校在青少年抑鬱症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底,全國2936家精神衛生機構中僅175家設有精神科兒童病房,開放床位3835張,兒童精神科床位僅佔0.89%。

「僅靠醫療的力量難以滿足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未來關於青少年健康的投入一定要從疾病治療向預防性服務拓展。」馬軍說,「而學校是青少年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是青少年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近年來,教育部門和學校已經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012年12月,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進一步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科學指導和規範,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發展和全面普及;2019年12月,國家衛健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心理服務平臺或依託校醫等人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此次印發的《方案》也進一步明確,到2022年,要實現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知曉率達到85%,學校要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仍在路上——篩查後如何織密防治網?

在中小學校園裡,心理教師是學校心理工作的主體。他們往往一頭牽著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一頭牽著家長和社會支持資源。

「心理教師應該成為學校心理工作的引領者、學生的陪伴者和家長的支持者。」有著5年心理教育工作經驗的李晨卉如此描述心理教師的角色定位。

現在,在西安第七十中學這所完全中學裡,初中和高二的學生,每兩周都會有一次心理教育課,內容涉及自我認知、情商、人際關係等內容。每年,學校還會舉辦心理健康周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心理漫畫、心理徵文、心理劇等。

在小學階段,心理課程沒有單獨的課時,肖冬梅會利用班會等時間,為每個班上滿每學期4節的心理教育課。同時,她所在的學校還辦起了父母大學堂,每月定期為家長提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應對青少年抑鬱問題,辦好家長學校很重要。」肖冬梅說。

「我們學校對師生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得不錯,同學們之間對心理疾病也不會有歧視。」李晨卉說,來諮詢的學生能「大大方方」地進門。

懷著「在我十幾歲時,我曾期待有一位可以傾訴的心理老師」的遺憾,三年前,李晨卉從社會心理諮詢師轉崗為學校心理教師。但目前,在中小學做心理教師並不容易。

2020年受疫情影響,心理教師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教師招考中心理教師的名額明顯增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明確要求,「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其編制從學校總編制中統籌解決」。目前,基本每所中小學都滿足了至少配齊一名專兼職心理教師的要求,但是相比於其他學科,各地為中小學心理教師提供的編制數量仍不充裕。

「目前的問題是心理教師編制名額太少,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專職心理教師,基本都是其他崗位的教師兼任。即便有專職心理教師,也以聘任制為主。」李晨卉說,拿自己為例,與在編教師相比,其年收入要少7萬到8萬元。

由於當地師資緊張,內蒙古鄂爾多斯一位心理教師雖然入編,卻主要承擔著語文教學工作。現實中,這種身兼數職的情況並不少見。

《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提出,各地教育部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國培計劃」和地方各級教師培訓計劃。但對於專業的心理教師而言,這些主要針對普通教師普及心理教育常識的培訓,並不能滿足需求。

為了持續學習新的諮詢知識和技能,肖冬梅每年都自費參與培訓。即便參加的基本都是價格相對低廉的線上課程,她每年的培訓開銷也在數千元到一萬元。李晨卉說,自己沒有太多的機會吸收新知識,一直在輸出,「在吃以前的老本」。

「在學校裡全職做心理諮詢和輔導還是比較奢侈的,做好這項工作也是比較奢侈的。」肖冬梅說。

在馬軍看來,目前,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預警的難題有兩點,一是心理問題被汙名化,這始於青少年和父母缺乏對該問題的正確認識,二是服務的可及性。

馬軍表示,除了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識的普及,讓青少年和家長能夠對抑鬱情緒、抑鬱症有所警覺外,還要加強師資培訓。「學校心理教師要接受定期的培訓,提高相應的能力。此外,他們還應該有能力、有渠道對早期識別的青少年給予醫療轉介等幫助。」

面對抑鬱症等心理問題,城市孩子和鄉村孩子在資源擁有上的差異,也讓馬軍感到「挑戰巨大」。

馬軍介紹,根據一則對中國農村貧困地區留守兒童情緒和行為的橫斷面對比研究,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表現出了更高的焦慮、抑鬱、自卑和孤獨感,更需要受到關注和幫助。

「目前,這一領域的服務提供者非常缺乏,缺少兒童精神科醫生,僅有的兒童精神科醫生也大多在大城市中執業。」馬軍說,在學校完成抑鬱症篩查後,醫院承擔著診斷和治療的責任,但是目前轉介資源的不充分、不均衡問題依然突出。

「學校篩查出了抑鬱風險高的孩子,然後呢?」張進對此也充滿擔憂,在社會、家長和學校都還未充分「就位」的情況下,這種篩查會不會帶來校園歧視?是否會讓孩子被區別對待甚至被勸退?

如何為青少年抑鬱症問題拉起完善的預警系統,更好地呵護每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答案仍在路上。

來源: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魔爪飲料的「魔爪」什麼時候伸向大眾的?
    今天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品嘗擺在紅牛旁邊的功能飲料——魔爪單單從外觀上我覺得這飲料狂拽酷炫。一打開還有和肥宅快樂水一般的體驗,有氣?顛覆我的思想,一般功能飲料都是不加二氧化碳的,這……嘗了一口覺得不錯。試問運動完還可以喝可樂版的功能飲料何不美哉。
  • 青少年抑鬱症別被忽視
    直到母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帶小君看醫生,才發現孩子已經患有抑鬱症。數據:抑鬱症是青少年致病致殘主因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披露,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到2.1%。在很多人的眼裡,「抑鬱症」是承受工作、戀愛、家庭多重壓力的成年人才會患上的心理疾病。
  • 電信詐騙團夥魔爪伸向中國留學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尉偉 通訊員 趙楊一電信詐騙犯罪團夥,竟把魔爪伸向了國外留學的中國大學生,以幫忙兌換外幣為由頭,騙取留學生信任後,收錢就刪除好友。
  • 青少年抑鬱症有哪些前兆?
    本文轉自【中國婦女報】;青少年抑鬱症又稱為青少年情緒障礙,以情緒低落為主要表現。江蘇省人民醫院李勇副主任醫師說,在正常情況下,青少年抑鬱症的起病會比較突然,一般是遇到某些事情、一些挫折打擊後引起的,一場考試沒考好、和好友鬧矛盾等都可能是誘因。之後孩子就會變得悶悶不樂、不願意說話、自我封閉甚至不願意吃飯,睡眠也出現問題,這些症狀就是青少年抑鬱症的前兆。
  • 青少年的抑鬱症有哪些特點
    有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抑鬱症患者自身的識別率幾乎為零,而學校、家庭、社會對該病的認識、分別率不足1%,一些綜合醫院的識別率也僅僅是15%左右。青少年的抑鬱症,在一般人眼裡,與患者的思想品德、個性問題相混淆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對專科醫生來說,卻是青少年抑鬱症的特異性表現,為醫生的診斷與鑑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資本家將魔爪伸向了的底層的菜市場,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因為今年的特殊原因,這個冬天,很多地方的購物又更多地轉移到網上,如貓貓狗狗和多多,還我最近在全國各地殺紅了眼的社區團購,各位大佬齊刷刷砸錢做的網際網路買菜生意,直接將資本運作的魔爪伸向了菜市場這個社會底層群體。
  • 雷佳音終於把魔爪伸向了米蘭時裝周,畫風還是崩了哈哈哈
    那之後他說,要把魔爪伸向時尚產業!(時尚產業:不了吧!求放過!)目測鍾愛少女系穿搭的百變小音要把魔爪伸向這些潮流顏色了!有這個潮流觸覺是好事!但希望他能學會平衡搭配,千萬不要光腿穿粉色襪子+綠色拖鞋+火焰紅緊身衣.想想那畫面,簡直了
  • 為什麼越來越多青少年得抑鬱症?
    從心理動力本質來說,抑鬱症是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喪失,以及由此產生無助、無力、羞恥感和最後生命動力消失的過程。形成抑鬱症的關鍵時期在什麼時候?在7-18歲青少年時期,一個人自我價值感形成的關鍵階段,同時跟父母的養育方式也有直接關係。
  • 父母如何幫助抑鬱症青少年的康復指南|飛米粒心理諮詢公益普及
    在正常的青少年成長性困難和抑鬱之間進行區分並不總是那麼容易,這篇文章教您識別正常青春期問題與抑鬱症區別,以便更好地幫助到孩子。了解青少年抑鬱 青少年時代可能非常艱難,抑鬱症對青少年的影響比我們許多人所認識的要多得多。實際上,據估計,各行各業中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會在青少年時期遭受抑鬱症困擾。
  • 西寧色魔竟將魔爪伸向幼女
    2014年5月25日,13歲的小梅途徑西寧市城東區舊貨市場東門時,李偉又將「魔爪」伸向了小梅,事後給了小梅15元現金。 每次作案李偉都手持匕首,對女孩進行威脅、恐嚇,女孩們遭到侵害後,由於害怕和恐懼,都不敢報案。 多行不義必自斃。今年5月份,西寧市城東區人民法院不公開審理了此案。
  • 日本收納師把魔爪伸向了旅行箱 來看超火的旅行收納術
    終於,她們把魔爪伸向了我們的旅行箱。在日本叫做パッキング術(じゅつ),就是打包術。你的背包、旅行箱和各種收納都不放過。這讓娜娜也忍不住想問:是不是日本的處女座特別多啊!!!
  • 青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常德一醫專家:警惕青少年抑鬱!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患有抑鬱症呢?抑鬱症到底有多可怕?難道只是因為心理承受能力差嗎?鍾怡介紹道,「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是一種患病率高、治療率低且復發率高的精神障礙。迄今為止,抑鬱症的病因並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遺傳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創傷以及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都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
  • 我國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 國家衛健委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
    所以這次,我們就來聊聊被誤解的抑鬱症和被忽視的青少年抑鬱症。&nbsp&nbsp&nbsp&nbsp我國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抑鬱症已經成為威脅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誤解和忽視仍然存在,他們的症狀和個人感受也最容易被忽視。那麼,我們該如何來幫助受抑鬱困擾的青少年呢?
  • 隱秘在角落的痛 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
    楊建中博士認為,目前治療青少年抑鬱症最大的阻力之一就來自家長的病恥感,大部分人不願意承認孩子生病了。   「如果能重來一次……」小強媽媽好幾次這樣說,她最後悔的是之前對兒子患病的事實選擇了不理解和逃避,她不知道孩子經常頭疼、心慌,其實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 青少年對外表不滿意,成年後患抑鬱症風險更高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的最新研究顯示 [2],對身體不滿意的青少年,到成年初期患抑鬱症的風險增加了50%~285%,而男孩患重度抑鬱症的可能性更高。
  • 伸向李星星和洛麗塔的孌童魔爪,到底來自哪兒?
    李星星,因長期受到性侵、精神控制,罹患了重度PTSD和抑鬱症,甚至幾度輕生。她只能用日記、受傷的照片、衛生紙、內褲,來一次次申訴。然而這些證物,每一次出現無疑都是對她的一次重擊。終極的詰問是, 伸向幼女的魔爪來自哪兒?
  • 抑鬱症侵襲青少年 海南醫生:早發現早治療勿拖延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在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趨勢,其中青少年是抑鬱症防治重點幹預人群之一。海南精神科專家提醒,青少年抑鬱症不容忽視,家長和孩子都要正確看待,不要因忌諱或拖延耽誤治療,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9月16日,海南省安寧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吳傳東在為一名青少年看診。
  • 抑鬱症不止不開心!青少年若有這些表現,或許已中招
    抑鬱症患者在臨床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三低,興趣低下、情緒低落、精神運動遲緩。患者經常會特別容易流眼淚,並且總是感覺特別不開心,生活沒有意思。一般在臨床上青少年可以通過這些症狀來判斷是否存在抑鬱症,當然最科學的方式還是到專業的機構進行抑鬱症檢測。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有哪些?
  • 孩子抑鬱症是父母「逼」出來的?若出現這10種苗頭,家長要警惕了
    抑鬱症有多可怕呢?它的致死率僅次於癌症;每年,中國都有20萬人因為抑鬱症自殺;它是導致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常年穩居世界第一的首要原因;預計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困擾全球>往年的新聞中,關於青少年自殺的新聞比比皆是,幾乎每分鐘都會有一個鮮活的生命逝去:「10歲女童服毒自殺,留3分鐘告別視頻2頁遺書」「17歲高中男生跳樓自殺,只因老師翻了他的書包」……為什麼說這麼可怕的病,是家長逼出來的呢?
  • 青少年該如何應對抑鬱症的發生?家長限制小孩玩手機對嗎?
    教育部宣布不斷上升的數據統計表明,青少年的抑鬱症呈不斷上升趨勢、並有大量青少年的抑鬱情緒在增加。其中一項研究報告稱住院的青少年在過去的十年裡,自殺行為或自殺想法增加了一倍。其他數據顯示,自1960年以來,青少年自殺人數增加了兩倍。如果把這兩個統計數據放在一起,你就會清楚地看到,青少年抑鬱是一直在呈上升趨勢的,且沒有一點緩和的趨勢。隨著青少年抑鬱症的增多,青少年飲酒和吸毒的人數也在增加。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鄉村小鎮,這些問題的新聞報告到處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