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12月10日,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在成都繼續舉行。詩人們分為兩個會場,分別以「我們共同的星球 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和「成渝詩歌沙龍」為主題,展開研討和交流。
哥倫比亞詩人李戈認為在當下這個時期,詩歌非常重要,而且很多人突然有了時間來思考新的問題,看看新的角度。
對於藝術家來說,這只是一個契機:莎士比亞在疫情隔離期間寫出了麥克白和李爾王。危機時期,藝術和文化成為應對絕望的有效手段。
李戈認為新科技使世界相互交流成為可能:「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儘管距離遙遠,我們仍然可以見面。我們還可以看到邊界是如何封閉的,民族主義是如何被推向崇高的,並且責怪他人是負責任的。恐懼是一種可能擾亂人民團結和道路統一的情感,所以當下,是藝術和詩歌必須介入以建立兄弟情誼的時候。」
雖然漢語並不是李戈的母語,但他認為漢語就是詩歌:「我一直聽到人們說:英語是為了商務談判,德語是理性哲學,義大利語是唱歌,法語是談情說愛,西班牙語是與上帝交談。現在,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與漢語普通話和睦相處之後,我敢說漢語是詩歌。不同的語言乍一看似乎使我們分裂,但事實並非如此:它們只是拓寬了我們的視野並使我們能夠理解宇宙中的共存。在這個時候,人類面臨著一個挑戰,必須迫使我們彼此和睦相處,並且要擁有比詩歌更有效的工具。」
加繆(Camus)在他的作品《瘟疫》中和何塞·薩拉瑪戈(JoséSaramago)在他的《盲目隨筆》中都告訴我們,在一個複雜的時期(例如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時期),自私和恐懼會比病毒感染本身最嚴重。這就是電影,小說和詩歌中的文學向我們講述的強制性禁閉的深層心理恐怖,文學就是那種光明,是在二十一世紀當今存在著的無知和痛苦中指引著我們的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