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非遺」白族扎染和傣族剪紙亮相上海吳涇鎮

2020-12-21 騰訊網

技藝彩雲南 相約黃浦江

2020年11月18日,以「技藝彩雲南 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雲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在上海浦江第一灣——吳涇鎮拉開了帷幕,西山轄區內的雲南民族博物館攜白族扎染和傣族剪紙驚豔亮相,徵服了現場每一位觀眾。

此次活動由雲南民族博物館、吳涇鎮人民政府、上海藝術管理與文化創新緊缺人才培養基地聯合主辦,雲南境界廣告傳媒有限公司和上海和之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以雲南非遺項目——白族扎染、傣族剪紙技藝為核心,開展展覽展示、現場體驗、文創研討、課堂學習、社區互動等多種活動。

參加此次推介活動的是雲南白族扎染非遺傳承人段銀開(國家級)、楊銀利、段銀妹、楊志瑞、段袁和傣族剪紙非遺傳承人樊湧,展品中既有多次獲獎的作品,也有經過搶救保護的傳統圖案藏品,還有創新技藝的現代創意產品。

開幕式上,吳涇鎮黨委副書記沈軍在致辭中提到:雲南具有豐富多彩的人文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技藝彩雲南 相約黃浦江」白族扎染和傣族剪紙上海浦江第一灣系列活動適逢其會,神奇的扎染技藝與傣族剪紙,不僅從創意、構圖、題材、載體上為吳涇的時尚產業提供了多角度的創新提示,而且為上海、雲南兩地的文創產業碰撞出新的亮點。

雲南民族博物館研究館員李月英致辭中提到:「技藝彩雲南 相約黃浦江」 是自2019年至今的一項長期持續的推介活動,旨在通過展覽、體驗、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等形式相互結合,讓更多的人共同通過活動感受獨特的雲南非遺傳統技藝的魅力,促進沿海發達城市與祖國西南邊陲民族民間的交流交往,傳播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為少數民族地區非遺的傳承、創新和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開幕當天,非遺傳承人受邀來到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講授白族扎染和傣族剪紙的歷史淵源和製作技藝,隨後同學們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進行現場體驗。同學們紛紛表示這種零距離接觸非遺項目並親身體驗的形式非常好,對開拓創意視野和思路具有很大的幫助。

隨後幾天,白族扎染和傣族剪紙走入吳涇新村鄰裡中心、楓樺鄰裡中心、紫竹半島鄰裡中心、虹景鄰裡中心、塘涇南苑鄰裡中心、麗華鄰裡中心、紫晶鄰裡中心、萬科鄰裡中心等多個社區,開展了多期扎染和剪紙活動,社區居民們乘興而來、笑容滿面地帶著作品滿意而歸。

為了加強聯繫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孕育產業新機,上海閔行區吳涇鎮人民政府牽頭開展了吳涇鎮時尚服飾企業參訪交流活動,非遺傳承人走進森馬集團,與當地知名的多家服飾企業面對面座談交流。

洱海與黃浦江相約,蒼山與上海握手。作為上海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的雲南省,是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非遺推介活動不僅深度宣傳推廣了雲南少數民族的非遺文化,也為傳承人和企業搭建了良好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雲南民族博物館位於昆明市西山區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內,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西南博物館聯盟成員,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民族類博物館和亞洲知名的博物館,長期從事民族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傳承工作。

編輯:王豔梅

相關焦點

  • 滇國往事丨民藝·技丨匠心非遺,一文帶你走進雲南大理白族扎染!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以藍白兩色為基調的扎染道出了青青白白做人。據史料記載,兩漢時期,生活在大理地區的白族先民已經有了紡織業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紡織品,唐宋、時期白族扎染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藝,歷經世事滄桑,到了明代,這一傳統技藝才得以重新面世。
  • 看一眼少一眼,雲南那些即將失傳的民間老手藝,你知道幾個?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又稱疙瘩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15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掌握印染技術。2006年,白族扎染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大理洱海西面的蒼山腳下,有一個古樸的村落名叫周城,被稱為「民族扎染之鄉」。鼎盛時期,村裡「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
  • 雲南大理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
    【解說】近日,蒼山腳下的「白族扎染之鄉」大理周城迎來新一波遊客。村內規模最大的染坊——璞真染坊內,遊客正在體驗扎染。【解說】白族扎染,是一項古老的民間染色工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和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白族扎染也曾面臨發展困境。
  • 雲南跨年旅行
    ,佤族的剽牛儀式,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白族三道茶……一次把人間看夠。 西盟龍摩爺 雲南的土特產,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族扎染、鶴慶銀器、傣族剪紙、納西東巴畫、傣族慢輪制陶
  • 「感受民族匠人不變的初心」——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非遺傳承地...
    新華社昆明11月19日電(記者孟佳)「解開製作完成的扎染布,看到圖騰慢慢展開,這種感覺太奇妙了。」在雲南省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璞真染坊」,臺灣自媒體視頻博主遊乃蓓向記者展示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蝴蝶頭巾扎染作品。  近日,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一行在雲南大理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
  • 雲南大理|周城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這裡的扎染文化十分悠久
    在周城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扎染,老一輩的人會留在村裡,繼續染布然後銷售賣出,他們扎染要用到的原材料,基本都是自己家裡自給自足,比如圖中這個樹葉名叫板藍根,就是自己家的種的,板藍根很特別,用作於染布上顏色用,把樹葉搞碎和水攪合在一起,這樣染色出來的布,特別的天然無刺激。
  • 大美大理:白族扎染留住鄉愁
    白族扎染,就是把白色的布料紮起來染色。花紋美不美,靠扎;色彩美不美,靠染。2000多年前,板藍根、艾蒿這些在大理蒼山上生長著的天然植物,在智慧勤勞的白族兒女手中變成了藍綠粉紅的各色天然染料。 在大理市喜洲鎮周城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裡,「金花」楊志瑞在白紙上畫出蝴蝶的圖案,然後和丈夫用小木錘敲打著製版。「花鳥魚蟲、幾何圖案,只要畫得出來就能扎出形狀。」她拿來針線,開始一針一線將剛畫上蝴蝶圖案的白色棉布綑紮成了一團。 翻卷、擠揪、摺疊、撮皺,不同扎法將呈現不同的圖案。白布紮成花成捆成卷,放進冷水或熱水中脫漿。需要什麼色調,就放入調配好顏料的缸裡進行浸泡上色。
  • 傣族剪紙:跨越15個世紀的古老技藝,通向傣族精神世界的最美橋梁
    傣族剪紙傣族剪紙是一種傳統美術,產於雲南傣族地區,最早見於1500年前,主要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最早形式源於傣族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後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形成完善的剪紙並被廣泛應用於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2006年5月20日,傣族剪紙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傳統染色如雲南大理地區的白族、苗族、彝族常常用蠟染、扎染等手工藝來裝飾服裝,現今雲南大理白族扎染已經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蠟染一樣, 扎染也是通過防染來製作圖案,但是,它是在布料上進行綑紮來實現。
  • 扎染之鄉——周城,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扎染,是雲南省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同胞從明末清初以來就有的民間獨特的傳統工藝。用扎染手工藝製作的扎染工藝品所用的扎染布因是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制而成,呈現出來的色彩是青裡帶翠,凝重素雅。周城距離下關有38公裡,是地處滇藏公路旁雲南省最大的一個自然村,有著1500多戶人家,8000多人,同時,這裡也是一個在省內外都很有名氣的白族村子。因為。在這裡除了有聞名遐邇的蝴蝶泉外還一直沿襲著白族已有300餘年歷史的扎染傳統製作手工藝和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 56個民族服飾——白族服飾!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色彩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 「遇見雲南」不止在文博會,文創集市開進上海商圈
    2020年11月22日,長三角文博會即將閉幕之時,一場匯聚雲南特色文旅產品的文創集市嘉年華「遇見·雲南」作為長三角文博會分會場在上海環球港啟動,「遇見·雲南」文創集市系列活動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負責牽頭,雲南省委宣傳部與東方網共同舉辦。
  • 民族特色+時尚元素 雲南非遺「拼布繡」獨步天下
    掌上春城訊 這兩天,盤龍區非遺傳承人王雲華正忙著趕交一批價值17萬元的貨,她的「拼布繡」被一家公司用在普洱茶的包裝禮盒上,中秋節前要發往全國各地。「拼布繡」是以棉麻布、花布為主要材料,通過剪、縫、繡、貼、補、扎等技法來製作的布藝作品。日常家居用品、手袋、產品包裝等都可以用來美化和裝飾。
  • 一把剪刀剪出紅色鳳袍 霸氣剪紙亮相2020西安城牆非遺傳承活動
    今天(12月5日)下午,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參加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的觀眾圍著西安剪紙非遺傳承人楊彩霞剪出來的紅色鳳袍拍照留念。  來自全國各地的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亮相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吸引了來往市民遊客的目光。非遺傳承人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為市民遊客帶來了一場冬日文化盛宴。
  • 扎染文化,讓衣物更健康
    大家好,昨天墨汐跟大家講了雲南的飲食文化,講了雲南的酸雲南的臘,今天我們來說說雲南的穿文化,雲南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衣服,從日常的便服,到節日的衣服,再到結婚的衣服,甚至最後去天堂的衣服,每一個階段,衣服都不一樣,今天我們來說說雲南的便服,特別是白族和彝族的便服,第一個想說它的原因是這個便服的顏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理白族扎染」傳統手工匠心傳承
    雲南大理喜州鎮周城村,扎染之鄉!大理白族地區的扎染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染料為蒼山上生長的廖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工藝過程分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整檢等工序扎:就是利用針線勾出傳統民族圖案,然後手工縫製好放入染缸!
  • 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博|應季而變的大理扎染
    12月12日,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化產業博覽會(簡稱「雲南雲上文博會」)正式拉開序幕,線上雲展會與昆明、玉溪、保山、麗江等線下分會場同時開展。本屆雲南雲上文博會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主辦,雲南廣播電視臺承辦,雲南省教育廳、雲南省科技廳、雲南省農業農村廳、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雲南報業傳媒集團、雲南出版集團、雲南廣電網絡集團、雲南廣電傳媒集團、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阿里巴巴(雲南)有限公司協辦。在開幕式主舞臺一側,來自大理藍續文化的扎染文創產品格外吸睛,藍色系的產品和湛藍的天空相映成趣。
  • 扎染——民間藝術瑰寶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扎染2006年以及2008年,雲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藝、四川的自貢扎染技藝先後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雲南大理周城的張仕紳被確定為扎染國家級傳承人。
  • 扎染,如畫卷般的非遺古色藝術
    曲曲彎彎地排列一步一抹款款而來白族扎染藝術是 」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大理遇上周城當白族文化遇上扎染布當你遇上扎染扎染工藝在大理地區被人們熟知在大理,隨處可見它的蹤影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大理蒼山滄浪峰下美麗的白族村莊
  • 大理: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族扎染
    扎染是一種大理白族的手工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大多是板藍根等有色植物的根莖,不刺激皮膚)反覆泠染製成。圖案豐富、顏色好看。或是直接去逛街,等幹了再來取)開染:帶上圍裙、手套,拿上自己設計好的作品放到染缸裡,根據想要顏色的深淺浸泡不同的時長(浸泡時間越長顏色越深)○原則上把想要顏色深的先浸泡進去挑選自己想要扎染的物品:手帕、圍巾、T恤、連衣裙帽子等等 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夾子、皮筋、針線等設計出自己的圖案蒼山洱海間的扎染各種各樣的扎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