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布,值得花多久去等待?一門手藝,值得多少代去傳承?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以藍白兩色為基調的扎染道出了青青白白做人。
據史料記載,兩漢時期,生活在大理地區的白族先民已經有了紡織業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紡織品,唐宋、時期白族扎染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藝,歷經世事滄桑,到了明代,這一傳統技藝才得以重新面世。
大理白族地區的扎染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
染料為蒼山上生長的廖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
工藝過程分畫圖案、扎縫、浸染、蒸煮、曬乾、拆線、漂洗、整檢等工序
其中最重要的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
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摺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扎花是以縫為主、縫扎結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現範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
浸染,即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裡,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乾,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
如此反覆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的效果
而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後,最後撈出放入清水將多餘的染料漂除,晾乾後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
其餘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花」和「地」之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
白族扎染看似簡單甚至枯燥乏味的勞作,最終換來這一抹豔麗耀眼不會褪色的藍
藍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張揚,符合當地人的情致,貼近他們的生活,充滿人性色彩
是白族人民勤勞、質樸、純潔、誠實、善良和樂觀、開朗、熱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的體現
如同扎染匠人們世世代代初心不變,始終堅持著祖上傳下來的最質樸純粹的手藝
時光留下的印記無法泯滅的,是這古老又並不過時的藝術之美,白族扎染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在滇池時代C座負一層滇國往事民藝造物坊
它把雲南39.41萬平方千米土地上最具特色的文化,融進了2萬平米的空間
這裡有神奇的非遺文化、獨特的地方美食、工匠藝人的創意工坊……
可觀、可玩、可體驗,發現雲南的在地之美,找回滇國的傳統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