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流行語「門當戶對」較早地出現在元代戲曲《西廂記》中,意為婚嫁的雙方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地位互相匹配。由於門、戶均為建築木構件用語,因而「門當戶對」與古建築大門相關。
「門當」是指固定大門的石頭,在民間中又稱為「門鼓石」或「抱鼓石」。民間門當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前部為門鼓,做成鼓的外形,鼓上多刻有獅子造型或紋飾;中間部分為固定門檻的凹槽,後面部分為門枕,體積較小,上面刻有凹形的海窩,用於支承門軸,使得門軸在海窩內自由轉動。「戶對」即指門。「戶」在甲骨文就出現,其字形表現為帶有轉軸的單扇門,因而「戶對」實際就是指雙扇大門。
紫禁城是明清皇帝執政和生活的場所。與古代普通民居類似,紫禁城裡也有「門當戶對」,且通常有兩種建築做法。一種是與民間宅院大門類似,在門口安放門鼓石一對,門鼓上刻有獅紋造型,相應的門扇尺寸小、裝飾普通。這種門當戶築做法在紫禁城裡較少,僅見於建築等級較低的小型院落。如緊靠紫禁城東段城牆內側的南十三排,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建,為衛士及宮廷服務人員居所。南十三排院牆的南端大門就設有門鼓石一對,門扇裝飾低調。
另一種完全不同於民宅,門當的前部改成門枕做法,原有的門鼓及獅紋造型變成了獨立的銅獅陳設,立於宮門(門廊)的兩側,獅子胸前掛銅鈴、戴瓔珞;相應的門扇尺寸大、且多安裝有九行九列銅鎏金門釘。這種建築做法在紫禁城內普遍存在。如位於中軸線上的乾清門、位於西北部的養心門,其中乾清門內是乾清宮,為明代皇帝及清順治、康熙帝的寢宮;養心門內為養心殿,為清代雍正及後世皇帝的寢宮。上述建築的「門當」中的銅獅造型立於大門前,威武莊嚴;「戶對」則為極為豪華的門扇,上面布滿門釘、上下側均有銅鎏金的包葉,彰顯皇家的氣派。
需要說明的是,民間傳言「戶對」是指大門上方的門簪,門簪數量越多,則戶主的地位越高,這種觀點是不妥的。所謂門簪,即門框上面凸出來的類似銷子的木構件,主要用於連接門框與連楹(連楹位於門背面,用於固定門軸的上部)。以紫禁城大門的門簪為例,其門簪數量雖然為雙數,但一般都不超過4個,就連乾清門、養心門的門簪數量僅為4個。因此,門簪數量不存在多少一說,且與「戶對」的建築含義不匹配。
無論是紫禁城古建築還是古代民宅,其門當戶對做法均有一定的科學性。對於門當而言,它有利於門框的穩固。從槓桿的力學平衡角度來講,門檻位置相當於支點,門鼓重量大、重心位置距離門檻支點的尺寸大,因而產生的力矩大(力矩為上述力與距離的乘積);門扇重量通過門軸下部傳到門枕海窩上的作用力雖然比較大,但是門軸距離門檻支點的距離很小,因而產生的力矩小於前者。這樣一來,門扇可在門枕上面反覆自由開閉,不會產生傾斜或歪閃。
對於戶對而言,其門釘集科學性與實用性於一體,以紫禁城裡的宮門為例進行說明。作為防衛性建築的門廡,紫禁城的宮門由多塊厚重的木板平鋪拼成。為避免各木板散開,木板之間需穿帶板連接,其中穿帶板的功能猶如門栓一樣。為保持穿帶與門板間的牢固連接,古代工匠採用鉚釘對二者進行固定。然而,釘入木板內的鉚釘往往會露出一截。為了防止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鉚釘產生鏽蝕,古代工匠又在釘子頭部做了個圓形的「帽子」,這樣就形成了門釘。由此可知,從建築技藝角度來看,門當和戶對可反映我國古代工匠的智慧。
當然,門當與戶對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獅子造型的鎮宅內涵。無論是紫禁城多座庭院門口的銅獅,還是普通民宅門鼓石上的獅子紋飾,其主要目的均為驅邪鎮宅。獅子屬於外來物種,最早在非洲地區生活。據南朝史學家範曄等人所著《後漢書》卷三記載,獅子於東漢章和元年由西域的月氏國國王派使者由絲綢之路進獻給漢章帝,這是我國有獅子的較早記錄。
其二是門鼓造型的驅邪內涵。分析認為,普通民宅的門當前部做成鼓形,其主要原因在於古人認為鼓聲可以通神和闢邪。在古代的祭祀相關民俗活動中,多用到鼓。如漢代儒家經典《周禮·地官·鼓人》就記載了古人敲打八面鼓來祭祀天神,通過擊鼓,來向天神傳達崇敬信息,以獲得天神護佑,並能夠驅趕邪魔。又如南宋詩人陸遊在《村飲》中寫有「擊鼓驅殤鬼」、北宋詩人任梅堯臣在《除夜雪》中寫有「擊鼓人驅鬼」,說明擊鼓可以震懾妖魔。
其三是封建等級的匹配性。「門當戶對」在社會文化的匹配含義,在古代建築中亦有體現。對於門當而言,紫禁城裡的門當上的獅子可單獨陳設在門外,且獅子頭上的螺髻多為45個;而清朝初期宮廷規定:一品官員府門的獅子頭上螺髻只能有13個,隨著官員品級的降低,門府前獅子頭上的螺髻逐漸減少;到七品官以下及民間百姓,宅門前則不允許擺獅子,因而多用門鼓造型替代,獅子造型僅能通過紋飾方式雕刻在門鼓石上。
紫禁城的「門當戶對」既能體現古代建築科學,又能反映古代皇家封建禮制文化,並且與古代民居的「門當戶對」的含義各有異同,因而有利於全面解讀我國古代社會的科技、政治、歷史和文化。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