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終於要揭開神秘面紗了,小編有幸觀看了《八佰》的提前點映場,走出影院,真的是心潮起伏,久久難以平復。《八佰》堪稱是2020年不能錯過的國片重磅!
作為一個資深影迷,小編也算看過不少戰爭片,而《八佰》中呈現的「四行保衛戰」真的又硬核又燃爆,放諸在各國的戰爭片中都不輸陣。
電影講的啥應該不用我多介紹了,「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故事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電影就是想讓大家看到他們的悲壯事跡。結合這部電影戲裡戲外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就更令人感慨了。
這次中國電影飽受新冠疫情衝擊,《八佰》作為影院復工後新上映的首部大片,承擔的是救市重任,我們也希望它能夠不負期望。
8月15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就在前一天晚上,管虎執導的《八佰》在全國各大城市開始了超前點映,這部集結了王千源、張譯、姜武、歐豪、杜淳、魏晨、唐藝昕、李晨、俞灝明、劉曉慶、姚晨、鄭愷、黃曉明等明星的大片長達147分鐘,戰爭的慘烈在大銀幕上展露無遺。
1937年7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揚言三月亡華。
8月13日上海爆發了淞滬會戰,歷時三月,中國軍隊以80萬人去抵抗日本30萬人,雖然最終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慘重代價,但日本「三月亡華」的野心落空,中國在二戰的亞洲戰場上成功拖住了日本。
本片故事講的就是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一條蘇州河,將上海切割成兩個世界:一個天堂,一個地獄。
蘇州河南岸是租界區,被英國人佔領,攻打這裡就意味著對英國宣戰,所以日本人在進攻上海時默契地避開了這個敏感區,這裡成了最佳的觀戰平臺,租界裡住著達官貴人、影視明星、賭場老闆、大學教授和外國商人,他們最開始就是魯迅筆下的看客。
而蘇州河北岸就是四行倉庫,這裡就是人間煉獄,88師524團謝晉元率領420餘名兄弟用鮮血保衛這裡,對外號稱「八百壯士」,這就是電影《八佰》片名的由來。
就這樣,被稱為「戰爭絞肉機」的淞滬會戰被壓縮到了方圓幾公裡的土地上,時間被壓縮到了短短幾天,一個繁華,一個毀滅,一個身臨其境,一個隔岸觀火,兩種截然相反的力量在蘇州河中間不停撞擊,其中碰撞出的人性的美醜、道德的審判都極具衝擊力。
首先,四行倉庫的戰場還原度超高,從各個角度完整呈現了這座傳奇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佔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是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
《八佰》中重現了這座四行倉庫,讓我們跟著片中人一同進入了這片戰場,身臨其境,站在這群戰士的身邊,看他們以血肉之軀抵抗侵略者一輪輪瘋狂的衝襲。
天堂裡有好人和壞人。
有人看著同胞受難,冒著槍林彈雨,充當「人肉快遞」去送物資。
有人則把死難的同胞當作賭博的籌碼,去賭「日本人能不能三小時拿下四行倉庫」(這其實也是日本「三月亡華」的一個縮小版)。
地獄裡也有勇士和瓜慫。
勇士充當人體炸藥義無反顧跳向日軍。
瓜慫看著戰友受難,卻想著苟且偷生。
在片中,天堂地獄會發生交換,有人為了信仰從天堂奔向了地獄,拿起了手槍。
有人為了活著從地獄遊向天堂,飄向遠方。
當時的戰士們需要面對的就是如此兇悍的敵人,而且在數量上被對方碾壓。雖然號稱「八百」,四行倉庫其實僅有四百多人。他們在蘇州河的北岸孤立無援,南岸租界區的百姓們看得真切,卻徒呼奈何……抵抗的意義在哪裡呢?如此絕境,已然能讓很多脆弱的觀眾眼眶溼潤。
在片中,壞人會變成好人,瓜慫會變成勇士。漢奸記者冒著生死守護了士兵的家書,貪生怕死的老鐵在一次掛彩後看淡了生死。
這樣特色鮮明的人物群像設定即使放在世界戰爭片之林都是獨樹一幟的。
電影是衝突的藝術,沒有矛盾、沒有衝突就沒有好電影。
《八佰》的精神內核是什麼?或者說,這400多個壯士,他們保衛這個倉庫的意義是什麼?
這裡矛盾點就來了。
從政治的角度看,小到四行倉庫保衛戰,大到淞滬會戰,其實就是一場秀,江對岸站著外國記者,站著吃瓜群眾,這些勇士所有悲慘的抵抗都能被相機記錄下來,引發國際社會的憤慨,同時表明中華民族堅決抗戰的決心,但在政客眼裡,八百勇士到最後或許只是用生命在演戲的「戲子」。
可是從戰略角度看,淞滬會戰有著重要的意義,東北失守,華北失守,淞滬會戰成功將日本人吸引到地勢更低的華南地區,中國也利用廣袤的土地成功拖垮了日本。
橫看成嶺側成峰,究竟是一場秀,還是扭轉戰局的一步棋,就看你站在哪個立場上了。
後來大家終於明白,抵抗的意義是要告訴國人,我們可以抗爭,而且永遠有人在抗爭。果然,對岸的民眾漸漸被戰士們的壯舉喚醒了。知識分子、市民街坊、戲班演員,乃至電影明星都紛紛站出來為北岸守軍助威打氣捐資應援……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這時的淚水卻是為希望而流。
因為我們看到了那些被動推著的和主動奉獻的,兩岸的中國人,在敵軍點燃狼煙烽火面前,心都聚攏在一起,正面對敵視死如歸。
這是一部有血性的電影,但絕對不是簡單的拋灑熱血,而是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讓人心中的熱血和影片中的角色一樣逐漸燃燒起來,結尾時達到極致,久久不能平靜,它讓我們在83年之後通過大銀幕再度感受到這些曾經浴血奮戰的「小人物」身上的韌性和剛強。
其實哪種感受都對,因為影片中呈現的場景是一個矛盾交織的場景,展現的內核也是一個矛盾互斥的內核,一片兩看是它的特點,即使有藝術加工,但我認為還是比那種純粹的煽情強得多。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片中的一句臺詞:"戰況至此,全上海的百姓都會看著我們,四行倉庫將是我們最後的陣地,也就是我們的墳墓!",那種向生而死的無畏,正是億萬愛國軍民的真實寫照,在這裡四行倉庫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坐標,一座豐碑,更是一個全世界反侵略戰爭的縮影,正義之下,每一個抗爭,都是永垂不朽的,這個夏天,有《八佰》,讓我們提振生產的信心,讓我們緬懷故去的先輩,這種感覺,是沉重的,是激烈的,更是雄渾壯闊的。
同樣的處理還有語言風格,片中的軍人說著髒話,講著葷段子,玩弄著小心機(張譯拋硬幣片段),影院裡甚至能聽到觀眾的笑聲,我覺得這才是戰爭片正確的打開方式,張弛有度,看著不累。
而過去的戰爭片,從骨子裡就帶著鐐銬,讓人感覺必須正襟危坐,必須不能笑場,看完心裡堵得慌。
這個白馬的出現讓我看到了主創呈現出來的一種鬆弛和自信,這是難能可貴的。
《八佰》中真正令我難忘的是它塑造的小人物,走出影院我甚至都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臉孔卻在我腦海中無比鮮活。
歐豪扮演的端午,信守承諾,時刻銘記保護好小湖北,勇敢衝在前方;
王千源扮演的老兵油子,人狠話不多,漂亮話不會說,幹起敵人絕不手軟;
姜武扮演的老鐵,慫了半部影片,最後終於雄起了一把……
還有鄭愷扮演的陳樹生,日軍一組十幾人的小分隊潛至四行倉庫樓下,企圖安裝炸藥,進行爆破。為了保住倉庫不失,千鈞一髮之際,作為敢死隊員的陳樹生身上捆滿了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後,從六樓跳下,與十幾個日軍同歸於盡,犧牲時年僅21歲。
他沒有留下一張照片,只留下了一封寫給母親的簡短遺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雖然是一部非常寫實的戰爭史詩,但導演管虎在影片中用了一份小心機尤其令我驚豔,就是片中用了騎著白馬穿著白袍將軍這樣一個意象。
長坂坡前,面對敵軍千軍萬馬,常山趙子龍單槍匹馬殺的個七進七出,血染徵袍透甲紅,是國人從小就熟知、神往的故事。
《八佰》中多次用到趙子龍這個意象,李晨扮演的山東兵唱皮影戲唱的是趙子龍,歐豪扮演的端午把撿到修好的皮影還給李晨扮演的山東兵時兩人還特別聊到了趙子龍!
歐豪問:我們供的都是關二爺,為啥你這是趙子龍?
李晨回答:關二爺那是兄弟義氣,趙子龍是保家衛國!
對面租界裡的京劇唱的也是趙子龍,半大孩子小湖北聽著隔岸傳來的唱戲聲,眼見四行倉庫裡浴血守土的士兵,還有四行倉庫裡藏著的一匹白馬,孩子的眼前終於幻化出一幅意象——身著京劇行頭的白袍將軍,胯下一匹白龍馬掌中一桿亮銀槍,面朝黑壓壓的敵軍兵馬,單人一騎,巋然而立。
馬背上長長的白鬃,將軍背後的靠旗,迎風獵獵,披著一層瑩白色的光霧,凜然若神!
說實話,我扛住了前面很多淚點,但看到這一幕有點繃不住了。
當看到歐豪扮演的大哥哥中槍倒地,小湖北眼前的意象變成了:橫馬提槍傲立山頭的白袍將軍,終於兩腳夾蹬,拍馬挺槍,衝向如潮水般的敵群……小編腦中自動響起《大宅門》裡白七爺最愛哼的《挑滑車》中的那句念白——「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待俺趕上前去,殺他個乾乾淨淨。」
每一個轉變他都詮釋得不錯,歐豪不再擠眉弄眼,而是開始用微表情演戲,他身上的那股子英氣用對了地方還是很有感染力的,難怪管虎會給他這麼多戲,相信他以後的演藝之路會走得更加順利。
好了,當我眼含熱淚打完這些字,發現情緒已經平復很多。
我堅信《八佰》會在8月21日正式上映後引來一波觀影狂潮,它是電影市場真正復甦的信號,是2020年年度最佳影片的有力競爭者!
關注我,提供最新最全影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