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機制:
育齡婦女子宮內膜周期性剝脫,有助於消除宮腔感染。
陰道生態平衡:
乳酸桿菌、雌激素及陰道pH值起重要作用。
細菌性陰道病:
【臨床表現】
①均質、稀薄的陰道分泌;
②pH值>4.5
③氨臭味試驗:有爛魚樣腥臭氣味為陽性
④線索細胞:取少許分泌物放在玻片上,加1滴生理鹽水混合,於高倍光鏡下見到大於20%的線索細胞。其中,4條中有3條陽性即可確診。(線索細胞--提示細菌性陰道病;挖空細胞--提示HPV感染)
【處理】首選藥物為甲硝唑。
假絲酵母菌:
白色凝狀物或稠厚豆渣樣。複雜性的假絲酵母菌治療6個月。
滴蟲陰道炎:
【主要症狀】
陰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陰瘙癢,分泌物典型特點為稀薄膿性、黃綠色、泡沫狀、有臭味。
【體徵】陰道黏膜充血,嚴重時有散在的出血點。
【診斷依據】懸滴法。
【傳播途徑】直接性傳播接觸感染。
【治療】
①全身用藥:首選甲硝唑,懷孕早期應暫緩用藥;
②局部用藥:甲硝唑片200 mg,每晚塞入陰道1次,可先用1%乳酸液或0.1%~0.5%醋酸液衝洗陰道,可提高療效;
③治癒標準:連續3個月經周期的月經後檢查滴蟲均陰性方可稱為治癒。
老年性陰道炎:
【治療】
陰道灌洗0.5%醋酸或1%乳酸+甲硝唑+雌激素。
慢性宮頸炎:
【病理分型及處理】宮頸糜爛(最常見)--物理方法,於月經乾淨後3~7天治療;宮頸肥大;宮頸息肉—息肉摘除術;宮頸腺囊腫—無需處理;宮頸黏膜炎。
盆腔炎病理: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最常見。
【臨床表現】常見症狀為下腹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
【盆腔檢查】陰道可見膿性臭味分泌物;宮頸充血、水腫,宮頸舉痛;宮體稍大,有壓痛,活動受限;子宮兩側壓痛明顯。
【處理】以抗生素藥物治療為主,必要時手術治療。支持療法:半臥位。
女性生殖器官腫瘤
宮頸癌
【好發部位】原始鱗柱交界與生理性鱗柱交界的移行帶區。
【組織發生】鱗狀上皮化生—癌前病變。
【病理】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Ⅲ級—基本完整;浸潤癌—基本被浸潤。
【臨床分期】
ⅠB1:臨床可見癌灶最大直徑≤4cm;
ⅠB2:臨床可見癌灶最大直徑>4cm。
【篩檢首選方法】子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
【確診方法】活組織檢查。
【治療】
CIN :Ⅲ級者,行子宮全切術。年輕患者要求生育,可行宮頸錐切術。
浸潤癌ⅠB1:廣泛性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
ⅠB2~ⅡA2期:廣泛性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
子宮肌瘤
【歸納總結】
①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宮頸癌;死亡率最高的是卵巢癌。
②肌壁間肌瘤是最常見的子宮肌瘤部位。
③肌瘤變性:紅色變--可有急性腹痛、發熱、肌瘤迅速增大等臨床表現,切面呈暗紅色,質軟,漩渦狀結構消失;多見於妊娠期或產褥期。
④月經改變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
⑤妊娠對肌瘤影響妊娠期可發生紅色變,出現劇烈腹痛伴噁心。漿膜下肌瘤可發生蒂扭轉;若肌瘤阻礙胎兒下降可做剖宮產,預防產後流血;產褥期肌瘤易發生紅色變,採用保守治療,對症處理後多能自行緩解。
子宮內膜癌
①易發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未婚、少產的婦女。
②內膜樣腺癌——最常見。
③子宮內膜癌Ⅱ期:腫瘤累及宮頸間質,未超出子宮。
④分段診刮是診斷子宮內膜癌最可靠的方法。
⑤診斷子宮內膜癌的關鍵——絕經+少量陰道流血(+子宮增大)。
⑥子宮內膜癌Ⅱ期——改良廣泛性子宮+雙側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
卵巢腫瘤
【歸納總結】
①產生雌激素—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
②分泌AFP—內胚竇瘤(惡性);
③伴胸水或腹水—纖維瘤(梅格斯症候群);
④最常見的良性卵巢腫瘤—皮癢囊總(任何年齡);
⑤卵巢腫瘤併發症—蒂扭轉(最常見)、破裂、感染、惡變;
⑥對放療最敏感的卵巢腫瘤—無性細胞瘤。
⑦生殖細胞腫瘤—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
⑧CA125—上皮性卵巢癌(卵巢漿液性囊腺癌);
⑨卵巢上皮性癌—TC方案(紫杉醇+卡鉑)、TP方案(紫杉醇+順鉑)、PC方案(順鉑+環磷醯胺);
⑩惡性卵巢生殖細胞及性索間質腫瘤常用化療方案:BEP方案(博來黴素+依託泊苷+順鉑)
⑾庫肯勃氏瘤—印戒細胞。
妊娠滋養細胞疾病
葡萄胎也稱水泡狀胎塊。
【分型】分為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多數為完全性葡萄胎。
【診斷】
查體:子宮大於停經月份,
【輔助檢查】hCG測定:濃度明顯高於正常妊娠相應月份;B超檢查:呈「落雪狀」或「蜂窩狀」回聲。
【治療】
①清除宮腔內容物:一經確診,及時清宮。
②黃素囊腫:一般不需處理;
③子宮切除術:無生育要求者性子宮切除。
④預防性化療:常選用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或放線菌素D單一藥物化療1療程。
【隨訪】
①定期監測hCG:每周測定1次;
②注意有無異常陰道流血。咯血等症狀;
③葡萄胎排空後必須嚴格避孕1年,首選保險套。
妊娠滋養細胞腫瘤:
侵蝕性葡萄胎—子宮肌層查見絨毛結構或退化的絨毛陰影;清宮術後6個月內;絨癌—無絨毛或水泡狀結構;清宮術1年後,流產、正常分娩、異位妊娠。
【臨床表現】
①無轉移性滋養細胞腫瘤:大多數來自葡萄胎。
②轉移性滋養細胞腫瘤:大多數來自絨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肺、陰道、盆腔、肝、腦。
【診斷】B超檢查:子宮肌壁內有局灶性或瀰漫性光團,或光團與暗區相間的蜂窩樣病灶;X線胸片見雙肺有轉移灶;見絨毛退變痕跡可確診。
【臨床分期】Ⅰ期--病變局限於子宮;Ⅱ期--病變擴散,仍局限於生殖器官;Ⅲ期--病變轉移至肺;Ⅳ期--所有其他轉移。
【治療】侵襲性葡萄胎和絨毛膜癌—化療。
化療一線物——甲氨蝶呤(MTX)、更生黴素(KSM)、氟尿嘧啶(5-Fu)、環磷醯胺(CTX)、長春新鹼(VCR)、依託泊苷(VP-16)等。
生殖內分泌疾病
概念: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閉經、多囊卵巢症候群,絕經症候群。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分為:無排卵性和有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①無排卵性子宮出血好發於青春期和更年期婦女,有排卵性子宮出血好發於育齡期女性。
【臨床表現】最常見的症狀:子宮不規則出血;月經周期紊亂,經期長短不一。
【輔助檢查】診斷性刮宮:已婚患者首選方法。
【知識點】檢查卵巢最簡單的方法:基礎體溫測定—呈單相型提示無排卵。
【治療】
青春期:止血、調整周期、促排卵為主。
絕經期:止血、調整周期。
治療青春期無排卵性子宮出血的止血方法是:使用大劑量雌激素。
促排卵常用藥:克羅米芬(於月經周期第五天開始使用)、尿促性素(HMG)、絨膜促性腺激素(hCG)、卵泡刺激素。
【手術治療】刮宮術適用於已婚患者;青春期功血患者一般不刮宮。
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黃體不足: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月經頻發;子宮內膜病理所見—月經來潮前1日刮宮「分泌反應」。
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黃體萎縮不全):在月經第5~6天,仍能見到呈分泌反應;表現為月經周期正常,但經期延長。(增生期與分泌期共存)
閉經:
①下丘腦性閉經—最常見的一類閉經;顱咽管瘤;
②垂體性閉經:希恩症候群(Sheehan syndrome);
③卵巢性閉經:常見卵巢早衰、多巢卵巢症候群。
【診斷】Ⅰ度閉經—孕激素;Ⅱ度閉經—雌激素、孕激素:若無出血→子宮性閉經陰性;若FSH、LH升高→卵巢性閉經。
多囊卵巢症候群:雄激素水平↑→多毛、肥胖、痤瘡、閉經、基礎體溫單相。
【知識點】防止的併發症:卵巢過度刺激徵。
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腺肌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
【概念】當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病理變化】異位內膜隨卵巢激素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出血。
【常見部位】卵巢。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內含暗褐色黏稠狀陳舊血,狀似巧克力液體,故稱為卵巢巧克力囊腫。
【臨床表現】
①繼發性痛經,呈進行性加重;
②體徵:子宮後傾固定,子宮直腸陷凹或宮骶韌帶或子宮後壁下段等部位捫及觸痛性結節。
【診斷】
①B超檢查(但不能單純靠B超確診);
②腹腔鏡檢查: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最佳方法。
【處理】
①藥物治療:使用性激素,產生假孕;
②手術治療:(45歲以上重度患者—需根治手術)保留生育功能手術,保留卵巢功能手術。
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經產婦。
【臨床表現】①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重;②子宮呈均勻性增大或局限性結節隆起,經期子宮體較平時增大,壓痛更加明顯。
【治療】卵巢去留取決於卵巢有無病變和患者年齡。
女性生殖器官損傷性疾病
子宮脫垂: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
【臨床分度】
項目
特徵
Ⅰ度
① 輕型:未達處女膜緣,②重型:已達處女膜緣
Ⅱ度
① 輕型:宮體仍在陰道內②重型:宮頸及部分宮體已脫出
Ⅲ度
宮體全部脫出陰道外口
【臨床表現】
①無症狀者:無需治療;
②手術治療:陰道前後壁修補術--Ⅰ度、Ⅱ度陰道前後壁脫垂患者;曼氏手術(Manchester)--前後壁修補、主韌帶縮短、宮頸部分切除術,適用於年齡較輕患者;子宮全切除術適用於Ⅱ度、Ⅲ度子宮脫垂患者,年齡較大,不需保留自貢的患者。
獲得更多知識點及考題請加壹醫考醫師QQ群
醫師QQ交流群:511595969
一定要寫我們的暗號:聽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