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取得了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但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中,出現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符合中國實際,也為全球貧困治理提供了可借鑑的方案。從心理學角度扶貧扶智扶志、助脫貧防返貧,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可以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關注貧困治理中的心理問題
在脫貧攻堅的社會實踐中,關於貧困心理的研究已有很多積累,並從最初在個體層面關注貧困人口的心理健康、認知特徵、決策行為等問題,逐步拓展到從個體、家庭、政策、文化等不同層面關注貧困治理中的心理問題。
在個體層面,研究發現了一系列現實存在的貧困人口的典型心理特徵,如相對剝奪感、依賴心理、焦慮、自卑、封閉、懼怕風險、缺乏生機、缺乏信心、懼怕競爭等,以及貧困造成決策上的管窺、短視、冒險等問題,而這些非理性決策又會進一步加劇貧困,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
在家庭層面,研究發現貧困家庭往往存在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關係不穩定、重男輕女、早婚早育等現象。貧困戶更看重消費支出,認為支出太多導致家庭貧困;而非貧困戶更看重收入,認為收入不夠才導致家庭經濟狀況欠佳。歸因不同,脫貧、致富的意識和行動差別很大。貧困家庭往往不重視教育,對教育的投入意願極低,這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難點。
在社會和文化層面,我國的扶貧政策經歷了「救濟扶貧—改革扶貧—開發扶貧—攻堅扶貧—綜合扶貧—精準扶貧」等階段的轉變,貧困的責任主體經歷了由內到外、從個體到社會的轉變過程,貧困人口的心理狀態相應經歷了羞慚內疚、自我排斥、自我接納及合理化等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甚至出現了「爭當貧困戶」或「求貧」心理。由於貧困人口在長期貧困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固有心智模式,貧困文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如果不能改善脫貧人口的精神狀態,遇到發展障礙則極易返貧;如果不能引導和培育積極社會心態,遇到具體問題則極易引發矛盾糾紛乃至社會事件。
貧困的影響是多層面的,扶貧舉措也要從多個層面發揮作用。在貧困治理中,不僅應重視物質扶貧,還應重視心理扶貧。在心理扶貧中,不僅應關注個體層面的心理問題幹預、心理健康促進和決策能力提升,還應關注政策、文化、區域脫貧富民和鄉村振興的整體環境塑造。
加強社會治理中的社會心理服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方面,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貧困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對於貧困治理和社會治理有重要意義。
貧困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中央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的建議中,明確提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其中包括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問題衍生的複雜社會問題,無論是個體層面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是貧困導致的社會矛盾問題,都是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具體問題。貧困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貧困心理也不是單純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消除絕對貧困後,相對貧困還將長期存在,相對貧困人口也有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有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人們的心理需要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這是貧困治理和社會治理必須尊重的客觀事實。
社會心理服務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社會治理是一種現代化的執政理念,與傳統的社會管理思路有很大不同。社會治理所倡導的多元主體共治、民主協商、精細化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等,越來越強調對個體和群體心理規律的把握和遵循。無論是貧困治理還是社會治理,都需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把握不同群體的心理需要,將社會心理規律與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相結合,通過不同層級的心理服務來滿足老百姓的心理需要,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並最終體現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就是將上述社會心理服務的具體舉措體系化,是在社會治理的背景下,在個體、組織、社會、文化等層面,基於民眾的心理需要,通過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等手段提供心理服務、引導社會心態、全方位加強心理建設,旨在有效提高個體心理健康素養、提升組織健康發展效能、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從脫貧富農和鄉村振興的長遠目標出發,應當推動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探索貧困治理中的心理扶貧舉措
針對貧困人口的典型心理特徵,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內蒙古庫倫旗等地把社會心理服務的研究成果運用於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心理扶貧舉措。
未成年人心理成長指導模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重在培養幼兒家長和幼兒園教師的科學早教意識和能力。心理團隊研發了針對這兩個群體的培訓課程,實施了「親子共讀幹預項目」,在幼兒園建設「兒童成長測評試點園」,在疫情期間推出「心理溝通」線上課程,這些工作模式的核心目的都是提升家長和教師的科學早教意識和能力。截至目前已有1500個家庭、數百位教師接受培訓或參與項目,在科學早教、親子共讀、溝通能力等心理素質方面均有顯著提升。
鄉村居民心理能力提升模式。居民心理能力提升是很艱巨的挑戰。心理團隊從細處入手,重點關注具體扶貧舉措、貧困人口可持續發展行為的改進和提升。心理團隊運用心理學原理改進了「愛心超市」的積分及兌換規則設計、服務流程設計及效果評定,將打分點設計得更注重外顯行為和客觀可見的改變,更便於扶貧幹部向貧困戶解釋說明。經過設計改進,「愛心超市」扶貧舉措的效果更好了。針對貧困人口存在的短視和管窺等決策心理特點,心理團隊開發了可用於評估可持續勝任力和綠色意識的測量工具,正在開展調研和實驗,將在此基礎上形成有針對性的幹預和培訓方案。
身心健康一體化促進模式。通過規範化培訓,讓鄉村醫生在做好農民身體健康「守門人」的同時,又能夠承擔農村弱勢群體精神家園的守護者職責。心理團隊開發了農村居民心身幹預系統,集成到全科室心身健康工作站中,通過可攜式儀器,既能夠測量血壓、心電、尿樣,也能監測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病等,實現對農村居民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推動身心健康一體化。
應急管理心理援助模式。聚焦於重點人群或特殊人群,將心理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矛盾糾紛化解等具體需求相結合,探索和實踐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中的應急管理心理援助模式。心理團隊協助庫倫旗在矛盾糾紛化解中心建設了知行心理工作室,面向有矛盾化解需求、法律訴求的群眾,開展訴前心理疏導和心理援助。依託心理工作室,面向庫倫旗政法系統、教育系統、婦聯繫統等,結合工作職責培養心理服務隊伍。長期目標是搭建「一室兩網三級」的應急心理服務模式,「兩網」指網際網路和人才隊伍網,「三級」指按照不同心理需求,開展心理教育與科普、心理諮詢與輔導、心理治療三級服務。
上述心理扶貧舉措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具體手段,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最重要的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一定區域內有限心理服務資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實現心理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有效銜接,實現心理服務舉措與基層社會治理舉措的有效結合,用新理念、新方法解決貧困治理中的難題,真正從人民的心理需要出發,創新社會治理實踐,為全球貧困治理提供可借鑑的中國方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社會治理背景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究」(19ZDA358)、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項目「鄉村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與示範: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KFJ-FP-2019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作者簡介
姓名:陳雪峰 工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