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三農資訊盡在「話聊三農事」。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怎麼稱呼「農民」比較妥當呢?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尊重他們呢?
農民這個稱謂是怎麼由來的呢?顧名思義農民就是擁有農村戶口,並且生活在農村,從事跟農業相關的勞動,我們把這一類人統稱為農民,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當時以勞動為榮,因此在那個時候,農民的地位也異常的高。
那時候的中國大部分都是農民,當時的人不是從事農業勞動,就是在國家辦的工廠裡面上班。在工廠上班的也被稱之為工人,當時城裡人的概念也是比較模糊的, 而最直接的區分方式就是工人和農民的稱呼,後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工人慢慢變成了城裡人,而農村人依舊還是農村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了快速發展,農民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但是農民卻沒有被人記住,演變至今成為了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存在。
在現代社會中,農民一直被看作是一種身份,而不是一種職業,而隨後由於種地不賺錢等等原因,農民又開始進城打工,雖然不是從事農業相關勞動了,但是依然擺脫不了農村人的身份,他們又有了一個新的稱呼「農民工」。
而關於農民工的定義,就成了擁有農村戶口但是從事的又不是農業勞動的這一批人。他們雖吃苦耐勞,城裡人嫌累嫌髒的活,年輕人不願意幹的活,基本都被他們承包了,他們活躍在大江南北的工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他們收入低微,還總是以一副破衣爛衫示人,因此這也導致了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們,甚至把他們當成沒文化、地位卑微的代名詞,沒有人真正明白他們的內心,他們也是一個父親、也是一個兒子,要不是被生活所迫,誰不想享受生活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目前為止,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毫無疑問農民是最偉大的,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他們是不可或缺的。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他們在農村辛辛苦苦勞作了幾十年,那時候是在為國家勞作,每家每戶每年在收成之後,都要按時保量的上交公糧,可以說沒有農村人的勞作,城裡人就不會那麼舒服,花點錢就可以買到大米吃了,然而對於曾經的「衣食父母」,他們現在的態度卻是這樣,處處看不起農民,著實讓人理解不透。
從80年代開始,為了響應城市建設的號角,農民又在以另外一種方式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他們就是城裡人眼裡的農民工。他們蝸居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什麼髒活累活都願意幹,在外人看來他們活得很沒有「尊嚴」,也不會享受生活。
那究竟要怎麼稱呼他們比較合適,尊重是不是他們最想要的呢?
對於農民工來說,在農村也是勞作,在城裡也是幹活,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是在金錢上差別可就大了,都知道現在在農村種地不說賺錢,就算是解決溫飽問題都很難,所以農民也是迫不得已成為城裡人眼中的農民工,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
而說到稱呼,其實農民亦或是農民工,根本就不在乎別人怎麼叫他們,他們在乎的是能不能按時發工資,子女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享受到和城裡人相同的教育,還有自己能不能老有所依,在老了之後能不能有一定的養老金,而對於稱呼,向現在外面所稱的「師傅」就可以了,你們覺得還有什麼更好的稱呼嗎?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有志氣的農村青年,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最終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了公司職員,賺的錢也不會比農民工少,他們擺脫了農民這個頭銜。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在賺到錢之後,選擇在城裡買房買車,成為了城裡人。但是又有了一個很不好的風氣,在外賺到一點小錢就喜歡炫耀,看不起那些幹體力活的農民工。這種情況特別體現在親戚之間,有點錢的人就怕窮親戚上門拜訪,他們認為準沒好事,當然不排除有那麼一些人,但是農村大部分還是善良淳樸的。
每一個人生而平等,為什麼要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去看待農民朋友呢?這一輩子,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莫欺年少窮」這句話已經在無數人身上驗證。
你們覺得什麼樣的稱呼最適合這群農民工呢?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歡迎在留言區發表你的看法,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