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走到漢武帝劉徹的時候,不僅綜合國力在「文景之治」後蒸蒸日上,而且還湧現了兩名不世名將的輔助,一個是衛青,另一個是霍去病。匈奴的剋星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霍去病出身世家大族,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以及名叫衛青的外甥,權臣霍光同父異母的兄弟。雖然是貴族階層出身,但霍去病卻是憑藉著真本事而被漢武帝所倚重的。
他的成名之戰是河西戰役,在兩次河西戰役中,一舉殲滅十萬匈奴大軍,兵峰直達祁連山腳下,這一戰,使得大漢王朝的勢力範圍第一次延伸到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被漢朝控制之後,大大壓縮了匈奴的戰略移動空間。
為漢王朝壓制和瓦解匈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漢王朝控制了祁連山之後,也使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得以順利開通。而漠北之戰,又進一步殲滅了匈奴七萬大軍,實現了後世名將「封狼居胥」的人生巔峰。
雖然敘述霍去病的豐功偉績,他打擊匈奴輕鬆自如,其實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匈奴是中原王朝遇到過的強勁對手中,也是軍事能力絕對不下於前三名的可怕存在。要不然也不會逼得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漢高祖劉邦差點在白登山被圍困;同時為了對付匈奴,漢王朝也幾乎是傾舉國之力才得以完成。
因此說霍去病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功,除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外,他在對敵中抓住了匈奴的一個致命弱點,這才在短時間內收到了最大的效果,那麼敵軍的致命之處又是什麼呢?答案就隱藏在《漢書》中。
《漢書•霍去病傳》載:
「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執虜獲醜七萬四百四十三,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加大司馬。」
從這段記載中,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也就是霍去病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可以解決自己的軍糧,又能夠沉重打擊對手的良方。我們來看文中的這句話:
「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
話語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從敵人那裡得到軍糧的供應。眾所周知,打仗打的是後勤,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沒有後勤保障,虎狼之師也不行。而漢王朝所處的年代,糧食運輸是大問題,常常是「十去其三」。
也就是每運送一斤糧食,就會損失三成左右,也就是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問題。而這,還是一般情況下的計算方式,向遠處千裡追擊匈奴,損耗量會非常大,能夠保住三分之一就不錯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霍去病突然想到,為何不從敵人手中得到糧食供應呢?
對於匈奴來說,他們不同於漢民族,遊牧部落的牛羊就是他們主要的食糧。因此霍去病直接從對方的牛羊入手,或是在擊潰中繳獲,或是派騎兵襲擊,前前後後一共繳獲對方牛羊上千萬頭。
這下匈奴徹底歇菜了,丟失了富饒肥美的河西走廊,又被大漢驅趕到苦寒的漠北之地,再加上牛羊的大量被劫,價值是生不如死。
以至於他們在《匈奴民歌》這首詩中感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衰落一開始,就很難停下來,匈奴退出歷史舞臺的日期,也開始倒數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中國名人大辭典》《漢書》】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