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梁左先生當年在相聲《特大新聞》裡寫的一首詩:雞蛋誠可貴,鴨蛋價更高。若為茶雞蛋,還得加兩毛。
茶雞蛋貴,只能說明雞蛋貴,吃不起茶雞蛋的人,恐怕連雞蛋也吃不起。
說起昂貴的雞蛋,大家也許會想起一個著名的故事,發生在清朝的皇宮裡。這個故事有很多版本,我們先說其中一個:
光緒時期,內務府的太監給光緒報花帳,說一個雞蛋要三兩銀子。有一天,光緒見了翁同龢,就問翁老師早晨都吃什麼飯?翁同龢說每天早晨三個雞蛋。光緒感慨道:「老師您這一頓早飯就得九兩銀子啊,吃得起嗎?」
這件事記載在《春明夢錄》上。《春明夢錄》的作者是光緒進士何德剛,長期在吏部任主事,民國時根據回憶寫了這本書。
同樣是光緒吃雞蛋的事,《官場現形記》的作者李伯元在《南亭筆記》記載了另外一個版本,大概意思是說光緒每天要吃四個雞蛋,御膳房給這四個雞蛋的定價是三十四兩銀子,一個雞蛋合八兩半銀子。有次光緒問翁同龢,說雞蛋這麼貴的東西,翁老師吃過嗎?翁同龢很聰明,上來就知道其中有人搗鬼,搗鬼的人他不能得罪,就說:「我家裡面有祭祀大典的時候,就偶爾用用,否則是絕對不敢吃的。」最有意思的是,旁邊聽的人都對翁同龢十分佩服,「聞者鹹服其善於辭令」。翁同龢這一句話集了不少贊。
《清稗類鈔》上還有一個版本,把這件事放到了道光身上。道光問一個三朝元老吃的雞蛋多少錢,這個元老更聰明,直接就說「臣少患氣病,生平未嘗食雞卵,故不知其價。」最後一個版本來自《春冰室野乘》,主人公改成了乾隆,吃的雞蛋最貴,十金一個。被乾隆問住了的大臣說自己早晨吃四個,乾隆說你怎麼這麼奢侈,他恍然大悟,補充說外面賣的雞蛋,都是殘蛋破蛋,所以我才吃得起,要是好蛋,我可不捨得買。乾隆這才微微點頭。
到底哪個版本所說的是歷史真相呢?或者說,清朝的皇帝真的吃過這麼「貴」的雞蛋嗎?
根據統計,清朝內務府的支出「鹹豐年間,內務府每年支出僅40餘萬兩。同治初年,每年應放各款為八、九十萬至100餘萬兩不等。光緒中後期,每年實支銀為143萬兩。至光緒末葉,內務府每年開支已達295.2萬餘兩。」也就是說,光緒時期的內務府開支明顯擴大,當然,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慈禧排場大,花錢多,過大壽修頤和園的經費,肯定也得算到內務府裡去。那麼,真正用在吃飯上的銀子,整個皇宮加起來,粗略統計的結果是:一年在十五萬兩銀子左右。這其中,要包括每個月三萬多斤豬肉,八百多斤豬油,四千多隻雞鴨等,因此,雞蛋所佔的比例微乎其微。
如果按照前面這些記載上說的,按最少的算,內務府按三兩銀子一個雞蛋去糊弄皇帝,那麼平均下來,皇宮一年的開銷,也只能買五萬個雞蛋,顯然,皇帝不能光吃雞蛋,否則就是茶葉蛋吃多了也會吃出一股雞屎的味道,並且,如果這些雞蛋都讓皇帝吃了,整個皇宮的人早就餓死了。所以,這麼貴的雞蛋,皇帝也吃不起,更別說茶雞蛋了。
還可以再這麼計算一下,雞蛋在清朝的市場價大概三個小制錢一個,一兩銀子可以換1670個制錢,也就是說能買五百多個雞蛋。所以,即便是內務府的太監們要做花帳,也大可不必在雞蛋上大做文章。
但是,關於皇宮裡雞蛋昂貴的故事,也絕不會完全是空穴來風。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內務府做花帳撈油水這樣的事,是司空見慣甚至是被默許的。用雞蛋去說明這件事,也是因為比較形象生動,抓住了人們的情緒,因此更富有煽動性。另外,清朝的皇帝雖然相對敬業,但出自婦人手,長在深宮裡的帝王對民情的確缺乏真實的了解,雞蛋只是一個諷刺。
甚至還可以這麼說,不管皇帝本人的人品如何,能力如何,但其專制的弊端是無法解決的。皇權永遠是一堵高牆,那些向著高牆撞去的雞蛋,就是反對的聲音,永遠不會徹底消失。
其實,我們對雞蛋還有很多誤解,就像臺灣這名教授對茶雞蛋的誤解一樣,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考慮,誤解也是一種倒逼。雞蛋雖然沒有那麼貴,但在中國依然有不太捨得吃茶雞蛋的人。好在他們更不會上網,無法和大家一起吐槽和狂歡。
----關於福建茶葉網---
福建茶葉網(fjtea.cn)是國內一家以福建茶葉市場為核心的B2B電子商務門戶網。平臺致力於推廣茶文化、茶品牌,捕捉分享市場動態。敬告茶友:喝福建茶,用心體驗下「紅夢茶」。
新浪、騰訊微博:@福建茶葉網
網易雲閱讀:福建茶葉網
搜狐新聞:福建茶葉網
今日頭條:福建茶葉網
微信:fjtea100、fjtea520
微淘:福茶之心
來往:fj_tea
易信:fjtea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