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的皇帝們用膳時可以說是比我們現在的過年還豐盛,每一頓飯真的是一應俱全,還有可供欣賞的舞姬來消遣,而且每頓飯看著都沒有吃多少,這些到底怎麼處理的?怎麼能夠保證及時的送上皇上和妃子們的桌上呢?
皇宮中的皇帝吃的並不是南極的企鵝,也不是北極的熊,也都是在現在的桌上可以時常見到的菜品,可能他還沒有你吃得好。
其實據史料記載,皇帝吃的飯菜都是前一天御膳房的人做好,存著,準備著水果和甜點,經過漫長的等待,還有以防下毒被太監品嘗之後才能吃到這頓飯。
魯迅筆下的皇后娘娘便是在大熱天可以睡覺,醒來就讓下人伺候吃喝的,比鄉下農婦強多了。
在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可以說要什麼有什麼,住著最好的房子,穿著最珍貴的衣服,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真的是好不快活,但是當時在紫禁城當中的他們,到底吃什麼呢?
吃飯叫傳膳
燉肉,肉片炒白菜,櫻桃肉山藥,炸春卷……等等,這是溥儀在回憶錄中記錄到的,自己當時在宮中吃的飯菜,僅僅是一頓早飯就有上百道菜,一張桌子擺不下。
溥儀在回憶錄中詳細地描述了備飯、吃飯的詳細描述,耗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可以說與現在的「光碟行動」背道而馳,讓人大呼浪費。
其實,皇家吃飯有規矩,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皇上餓了之後,身邊伺候的公公要宣布傳膳。
這一聲下去,沒等聲音落地,幾十名太監宮女端著美味已經從御膳房出發了。伴君如伴虎,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太監們端著膳桌,拿著飯盒,向皇上寢宮走。
據史料記載,在清朝乾隆年間,皇帝的菜品,每頓有上百道菜,桌子上都擺不下,皇帝想吃擺得較遠的菜,就讓太監端到跟前。
隨著清末時候,國力日漸衰退,菜品開始降下數量,從120道菜減少到64道菜,再到32道菜,可以說從菜譜就能看出來當時的國家是處於什麼樣的情況。
到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後,又開始了當年的排場,每頓飯才必須上百道飯菜,而且當時慈禧太后有一個怪癖。
比較喜歡聞蘋果的味道,但是她不喜歡吃,因此,吩咐宮裡面的人在她的每天的必經之路上擺滿了蘋果,壞了之後就換一批蘋果,可以說是浪費之極。
傳膳的隊伍龐大到讓人驚訝,但是這並不代表在這頓飯能夠非常順應心意,皇上什麼時候吃,全靠心情,但是總不能讓皇上等個把個小時就為一頓飯的道理。
於是,御膳房一般都是提前一天準備好飯菜,一直在小火上溫著,保證飯菜都是熱的,而且不至於燙嘴,隨時都能上桌,
慈禧的排場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用菜拼出萬壽無疆的字眼,非常的奢靡,其實她真正下筷子的就是眼前的菜,遠處的菜都看不清楚是什麼東西。
每次吃完飯都剩下多一半兒沒動過筷子的菜。這些菜被撤下之後就被瓜分了。看起來比較好的就被賣到宮外去。
按照皇帝們這樣的吃法,中國有多少家底都要被吃窮了,更別說普通人吃飯了。據說,當年的溥儀和妃子吃飯一個月就要用到近三千斤肉。
在如今,現在的多少家庭多少年才能吃完這麼多的肉。當然,其他的大臣家中也會有很多這樣的賞賜,其實並不亞於皇帝,只是盛飯的器皿上比宮中略微簡略。
在其他的節日聚餐中,飯菜更是豐盛,可以說真的是極盡奢靡,貧苦百姓完全想像不到。
規矩比飯菜多
根據史料記載,康熙時期,皇帝喜歡吃鹿肉,魚肉,葡萄,石榴等食物和水果,而且,當時的康熙也喜歡巧克力,慈禧喜歡美容,溥儀喜歡西餐。
在1923年時,溥儀將御膳房更換成兩個廚房,一個中餐,一個西餐,還專門請了一個西洋人擔任西餐主廚。
在電視據中,皇帝擺宴已經是非常常見的情況了,不論什麼大事小節都會宴請群臣與軍同樂,在清炒時,宴席非常多,結婚有宴席,進貢有宴席,出嫁有宴席。
生日,祭日都有宴席,在人多的時候,很多大臣都見不到皇帝的面,還不如皇上身邊伺候的公公。
據記載,當時聚會還不是皇帝「請客」,除了皇親國戚,其餘人都要自備「乾糧」,宴會開始之前交於御膳房準備烹飪。
總結:當時宮中吃飯可以說規矩非常多,並不是人人可以接受這樣的情況,說他們的飯菜是真的非常豐盛,但是,並不是最新鮮的。
而且,太監為了安全起見還需要品嘗,相當於皇帝們吃的都是「剩飯剩菜」真的也是夠可憐了!我們還是應當尊崇光碟行動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