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吃土撥鼠,清朝皇帝吃不到牛肉,皇帝們吃得可比你差多了!

2021-02-16 新華書店悅讀時光

原創: 阿信 

不知道,你,有沒有也像阿信醬紫,每天都要被人生三大難題輪番拷問——特別是工作日的午餐,每天都像是一場人生豪賭……阿信和同事小姐姐們把單位周邊所有能吃的店都做成了小鬮子,每天都要靠這樣封建腐朽的翻牌子的方式來終結這場毫無意義的靈魂拷問。這可能是阿信能夠體會皇帝既視感的唯一路徑了:說到皇帝飲食,其實他們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爽,國家禮法、祖宗規矩再加上貪得無厭的廚子,讓皇帝活生生變成了「御膳產業鏈」底端待宰的小肥羊。阿信仔細查了查,歷史上,皇上們的飯菜不好吃的時候,還真是挺多的。不信?那我們就親自去看看,明清兩代的皇上們都是怎麼吃飯的吧!首先,我們先來規範下行業用語,皇帝吃飯,叫「用膳」。這個「膳」是啥意思呢?作為皇帝,享有四海,有著各種特權,全國各地的美味,原則上來說都是給皇帝品嘗的。But!請注意上面的三個字:原則上!真要實施起來,可能就是買家秀和買家秀之間的區別了。那皇帝桌上的菜都會怎麼選呢?首先,皇帝的健康,是國家的穩定器,所以一切入口的東西都要經過大樣本實驗的檢驗。說白了:皇帝只能吃自古以來所有人都一直在吃的東西,就是你在家門口菜市場就能見到的那種。比如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曾對自己的三兒子說:意思就是:兒砸!高居於上的君王,對於飲食必須要非常慎重,食物要精挑細選、仔細烹調,別老是想著吃些別人從來沒吃過的珍惜食材,這樣往往是容易吃出問題的。比方說,對於明代的皇帝來說,由於朱元璋出身草莽,朱元璋就要求後世子孫必須接地氣、通民情,子孫後世,要吃民間小菜小食,以知曉民間疾苦。所以,你會看到,明朝的皇帝故會吃苦菜根、苦瓜、蒲公英、蘇葉、蒜薹、馬齒莧……我們今天隨便在路邊就能挖到的野菜。對於清朝的皇帝來說,要求就更嚴格了,康熙帝曾下令,宮中不得食用牛肉、驢肉、馬肉,以保護生物資源,所以清代的皇帝從來就不知道水煮牛肉、驢肉火燒是個什麼新鮮味道,真是可惜了還有就是,皇帝的食材選擇觀念,很大程度上也受家族出生的影響。比方說,明朝皇帝,畢竟祖上是南方漢人,所以飲食習慣上,頗有點今天廣東人那種逮啥吃啥的氣魄。明朝的皇帝敢吃到啥程度?他們居然喜歡吃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土撥鼠!是的,就是這種傳播鼠疫的這種小可愛。除此以外,明代的皇帝還喜歡吃青蛙。如,喜歡做木匠活兒的明熹宗就「喜用炙蛤蜊、炒鮮蝦、炒田雞腿」。
但清朝皇帝在吃這方面就很北方了,他們只喜歡吃豬、羊、雞、鴨這幾樣純肉,什麼土撥鼠、青蛙包括海鮮啦,都一概不愛吃,一方面是因為要節省民力,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真的欣賞不了……比如說,康熙58年,細心的閩浙總督想給自己的老主子豐富豐富食譜,給康熙他老人家送去了芒果:
康熙:知道了,以前沒看過芒果,本來想看看,看了之後似乎沒什麼用,以後不要送了(讓你別送了你特麼還送什麼送!)看來在吃這件事上,清朝皇帝的天賦還是缺那麼一些些的。
傳完了膳,就該用膳了。但是不得不說,其實皇帝也只不過是一份職業而已,吃飯的名頭雖然叫得響亮,本質上也就是吃的「食堂菜」而已。正常人下了班,不想吃食堂還可以下館子,可是皇帝不行,皇帝得一直上班到死,永遠不能下班,所以也沒有權利下館子。在明代,皇帝吃的是國家給他專門開的食堂,叫光祿寺,剛開始,太祖皇帝朱元璋還在的時候,動不動就殺人,大家都不敢惹,膳食還算過得去。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中,朱元璋為了吃烤鴨殺了好多廚子,阿信就是從這個時候怕朱元璋的。阿信這裡還有一份朱元璋的日常菜單,看上去就知道:好!吃!早膳:羊肉炒煎、爛拖齏鵝、豬肉炒黃菜、素熇插清汁、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爐煿肉、筭子面、攛雞軟脫湯、香米飯、豆湯、泡茶。午膳:胡椒醋鮮蝦、燒鵝、燌羊頭蹄、鵝肉巴子、鹹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羊肉水晶角兒、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三鮮湯、豆湯、泡茶。

翻譯過來就是:我這個人啊,性子不好,殺人如麻,你們也是知道的,但是我很怕我的廚子們,他們做得不好吃,我又不敢說,怕把他們惹急了,毒死我。朱太祖過世以後,光祿寺的夥食質量就急轉直下,就連過來朝貢的朝鮮使臣回國以後都發推特@自己的國王說:北京光祿寺的膳食也太難吃了叭,下次別派我去!在民間,也流傳著光祿寺做飯難吃的傳說,《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了當時北京城流行的諺語「京城四大不靠譜」: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清朝皇帝也沒好到哪裡去,《清稗類鈔》裡面有個關於道光皇帝的段子。說是有一天皇上嫌夥食不好,想吃片兒湯,叫人去做,結果片兒湯沒端上來,先上來一份報告。意思是,工作量已經夠飽和了,就給那麼一點錢,要啥自行車……您要想吃就專門建一個做片兒湯的御膳房,招廚子,給編制,一年要幾千兩銀子。
就是這種,現在20幾塊錢可以在飯館點上一大份的片兒湯。宮裡的夥食把皇上逼得想吃片兒湯,差到什麼地步就可想而知了。道光還想掙扎一下,你們就幫我去前門的飯館買一碗吧好不好,一碗才四十文呢。結果得到回報,這店老早就關門了。管夥食的人核心業務能力那麼差,還不能得罪,尾大不掉又還巨貪,不管是哪朝哪代的君主,都拿他們沒辦法。管御膳的人,層層貪剝,皇帝才是這個利益鏈條最底端的人,吃得不好,帳面上看還巨貴。溥儀自己都說御膳房做出的東西: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可皇帝也得吃飯吶,再不解決,餓死的就是自己。各位明清兩代的各位皇帝們為此可以說是使盡了渾身解數。
從嘉靖開始,皇帝就開始讓自己身邊的太監為自己製作御膳,帶了他的孫子萬曆皇帝時,就乾脆將自己的御膳全部承包給了身邊的大太監,畢竟光祿寺是外臣,管不了。從此,自司禮掌印大太監以下,輪日派值,大太監們為了讓主子吃好,把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一座座豪宅全都賣了。別說,效果還真的很棒,萬曆一朝,宮中膳食豐盛,為列朝所未有。美食過度,又缺乏運動的萬曆帝,被大太監們催肥得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到了財大氣粗的乾隆帝的時候,乾脆,就用更為充足的預算、地方上更多的頂級食材的進貢和從江南引入更多的新鮮菜式來彌補單調乏味的宮中飲食。阿信這裡的一份菜單清晰地記錄下了乾隆爺御膳的進擊之路。
乾隆元年(1736)元旦,此日早膳有拉拉一品、菜四品、盤肉七盤、點心二盤、鹿尾醬、剁碎野雞、葵花盒小菜、金碟小菜各一品。晚膳菜十品、攢盤肉一品、點心四品、葵花盒小菜一品、金碟小菜一品。一般富貴人家,元旦當日菜餚的風聲程度也不輸皇家。到了乾隆中期,宮中的餚饌日益豐盛。以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二十六為例,這天乾隆在同樂園進早膳,有燕窩攢絲熱鍋等十六品,額食三桌,餑餑七品,奶子四品,二號黃碗菜三品,羊肚絲一品,祭神肉一品,盤肉二桌,每桌六盤。晚膳時,有鴨羹燕窩等十三品,銀碟小菜四品,粳米幹膳一品,額食二桌,餑餑六品,奶子二品,二號黃碗菜二品,祭神肉片一品,盤肉五盤一桌。

故宮復原的乾隆時期的乾清宮皇帝家宴的場景,不得不說,真的是壕!

到了乾隆晚期,宮中饌餚更是豐盛無比。不過,老年的乾隆可能是個火鍋狂魔。因為從清代御膳檔案來看,僅以乾隆五十四年一年為例,乾隆就吃了兩百多頓涮肉,貫穿春夏秋冬四季,老人家不上火的嗎?但也有和自己過不去,成心打算不讓自己吃好的,比如說,之前提到的道光皇帝。道光帝處於一個蕭條的時代,手中沒錢,宮中日常膳食再也沒了乾隆時期的鋪張景象,平時吃得比較節約。

阿信還是再想插一張道光的畫像,因為他真的是把自己餓到:變形啊

到了皇后過生日的時候,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勸皇上:皇后平日是出了名的節儉,這次她過生日,您可別整得太寒磣了。
道光帝終於下定決心,殺了兩頭豬,做了一碗豬肉打滷面招待群臣,一起為皇后開生日大趴。
在倫敦出版的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所著的《道光皇帝傳》一書中,這位德國人也展示出了他的毒舌功夫:「他沒有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農婦,在任何方面都具有農婦可靠的品質,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所以嘛,對於皇帝來說,治國有術、民生安泰才是本職工作,生活節儉是個加分項,像道光這樣無力改革,還拼命摳門的做法,不管是在正史還是野史來說都是不務正業又丟面子的事情,何必呢。

不管從哪個方面看,皇帝吃飯,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般奢侈、熱鬧,甚至還不如我們普通人,康熙帝就就說:「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除了吃什麼、怎麼吃、吃幾餐有嚴格的控制之外,皇帝吃飯其實也是一件很孤獨的事。宮中規定,皇帝吃飯,妃子不能同桌。就是在一起吃飯,妃子也不能給皇帝盛飯。所以皇帝吃飯,旁邊燈紅酒綠的跪一堆的后妃,也就只能在電視劇裡看到了。

相關焦點

  • 明朝最差的皇帝明世宗
    許多漢族皇帝都喜愛這一點,這包括早期的秦始皇、漢武帝,還有更多的後來的皇帝,在他們進入中年以後,都嚮往長生不老,這畢竟是漢族文化的一部分。亂吃丹藥,確實降低皇帝壽命,明顯的降低了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雖然吃丹藥會降低世宗的壽命,不過,世宗活了60歲,已經不算小了。
  • 皇帝每天都在吃什麼?
    所不同的是,老百姓吃的飯叫飯,完全靠自己掙錢去買去做,沒有錢什麼也吃不到,有了錢有的東西也吃不到。皇帝吃的飯叫御膳,而且是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集天下美食供他一個享用,可謂是「山珍海味不厭其多,玉液瓊漿不厭其豪」。魯迅先生曾將菠菜,也就是所謂的「紅嘴綠鸚哥」寫進了他的《談皇帝》,而說這個故事的是他家的老僕婦。「皇帝是很可怕的。
  • 為什麼明朝皇帝多奇葩?而清朝卻個個勤政!
    首先我們知道明朝皇帝多奇葩,有木匠皇帝,有蟋蟀皇帝,有不當皇帝當大將軍的奇葩明武宗,也有30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明朝真可謂古代奇葩最強戰隊!相比清朝皇帝卻個個勤政愛民,不到早上五點就起床上朝,給太后請安,而且要讀書!尤其是雍正皇帝,當了皇帝以後連生孩子都沒有時間!
  • 古代的皇帝到底吃什麼
    一位老農說,皇帝坐在屋裡,肯定前面一油鍋後面一油鍋,想吃油條炸油條,想吃麻花炸麻花。老師用這個笑話來證明想像力受生活的局限。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的老農想像人生奢華的享受無非如此,不必嘲笑。不過,「皇帝吃什麼」,確實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天子富有四海,所吃的食品品種之豐富、質地之優良,超過一般百姓應屬正常。
  • 古代皇帝吃什麼東西
    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古代的皇帝其實生活得十分辛苦,雖然集一國之力,卻吃不上一頓好飯。例如乾隆在1784年正月十一日的晚膳菜譜:就燉鴨子熱鍋、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鴨腰口蘑鍋燒鴨子、百果鴨子攢盤、鴨子餡提褶包子、燕窩肥雞絲、蒸肥雞鹿尾攢盤、雞肉餡燙麵餃子等,光是鴨肉和雞肉就足以讓人發瘋了,而且都是過於肥膩的膳食。更奇怪的是,在當天的晚膳中,還有一道——攤雞蛋!
  • 清朝皇帝為了得到一隻海東青一擲千金,明朝皇帝為何白給都不要
    早在唐朝時,皇帝們就設置了專門的「五坊」,包括雕坊、鶻坊、鷂坊、鷹坊和狗坊,其中的鶻坊專門馴養海東青。遼國皇帝出身遊牧漁獵部族,天性喜歡打獵,海東青更是紅極一時,放出海東青捕捉高空飛行的大雁、天鵝等是遼國帝王們最熱衷的消遣之道。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更是喜愛海東青到了痴迷的程度。 海東青還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遼國末年,皇帝為了滿足對海東青的喜好需求,向女真人強迫徵收大量的海東青。女真人把境內的海東青幾乎都捉到絕跡,依然無法滿足遼國人的需求。
  • 別羨慕皇帝,他吃得可能還沒你好
    原創 葛雨薇 九行吃前一天就做好的菜,按個數吃南方水果,每頓飯都要經過漫長等待,為防止下毒吃太監嘗過的菜,好不容易遇到好吃的還不能多吃幾口……別羨慕皇帝,他吃得可能還沒有你好。
  • 為何明朝皇帝不愛出門,清朝皇帝卻總愛往外跑,三個原因
    今天我們也要做這件事,不知大家發現沒有,明朝的皇帝都不愛出門,而清朝皇帝卻總愛往外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三個原因。一、傳統不同明朝是漢人的天下,漢人一般具有克己奉公、兢兢業業的品質,所以皇帝沒什麼大事,是不會「擅離職守」的。
  • 古代皇帝每頓100多道菜,吃剩下的飯菜怎麼處理?
    在古代,皇帝的飲食是一件大事,不僅皇帝要吃得好,而且皇帝也要吃得安全。
  • 皇帝都吃不起的茶雞蛋
    最有意思的是,旁邊聽的人都對翁同龢十分佩服,「聞者鹹服其善於辭令」。翁同龢這一句話集了不少贊。《清稗類鈔》上還有一個版本,把這件事放到了道光身上。道光問一個三朝元老吃的雞蛋多少錢,這個元老更聰明,直接就說「臣少患氣病,生平未嘗食雞卵,故不知其價。」最後一個版本來自《春冰室野乘》,主人公改成了乾隆,吃的雞蛋最貴,十金一個。
  • 你居然穿越成了清朝皇帝?
    某天,完成996工作的你覺得甚是疲憊,躺在床上刷手機,點開「首都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看了一下最新的推送:「體驗清朝皇帝的一天?要是我能當皇帝,是不是就能睡到自然醒了?」你呢喃幾句,緩緩睡去……「皇上,卯時已至。」香甜的夢被略有些尖細的聲音打斷,你睡眼惺忪地尋聲看去,那人分明是個太監啊!
  • 清朝也有錦衣衛,地位比明朝還高,老大是正一品,皇帝的絕對心腹
    這可是清朝官制金字塔的最頂端,與三師大佬、三殿三閣大學士同級。要知道,有封疆大吏之稱的九大總督,也僅僅是個正二品,加上兵部和都察院的名號也才從一品。正三品的巡撫就更不能與其相比了。 為什麼管理車隊的"車夫們"這麼牛?
  • 清朝皇帝為什麼有蒙古和漢人血統?看看清朝皇帝的生母是哪些人
    清朝雖然是滿族人建立的,但是清朝的皇帝的血統卻不是純正的滿族人,因為清朝的后妃裡面有著大量的蒙古人和漢人,而且自康熙帝之後,清朝歷代皇帝都帶有漢人血統,這一點是需要的大家注意的。她生下的兒子就是順治皇帝,蒙古科爾沁部是黃金家族的後裔,所以順治皇帝有著蒙古血統,按照道理,他不是一個正統的滿族人。康熙帝身上有漢族血統,康熙帝的生母是佟佳氏,看上去是滿族人,實則不然。佟佳氏本姓佟,是佟圖賴之女,佟圖賴的先祖是女真人達爾哈齊,他在明朝初年投奔明朝,此後改姓佟,佟氏家族歷代為明代遼東地區的衛所長官,在此期間不斷和漢人通婚,已經完全漢化。
  • 古代皇帝一天都幹啥?看完再也不想當皇帝了
    且不說朝中權臣不答應,那些不時在邊關騷擾的外族同樣不會讓你過上為所欲為的好日子。皇帝的生活是枯燥的,對於那些奮發有為的皇帝來說尤其如此。一般人996就夠了,皇帝必須007。就拿最為勤奮的清朝皇帝為例。但是歷代被毒死的皇帝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那就是每一樣菜,皇帝最多只能吃三口,不管你多喜歡吃,吃過三口之後太監就會撤下這道菜。另一層保險,每一道菜都需要太監嘗過之後確認沒有問題,才會被端上桌。也就是說,哪怕你貴為天子,也只能吃太監嘗過的飯菜。用膳完畢之後就該上班處理政事了。
  • 清朝皇帝「翻牌子」比較正經,能夠「雨露均沾」,之前的皇帝呢?
    一般來說,清朝的妃嬪他們是不會在皇帝這裡過夜的, 完事之後,他們還會被太監給送走,剩下皇帝一個人休息。皇帝日理萬機,是不能太傷神費力的。值得注意的是,清朝的妃嬪都是比較幸福的, 因為他們都是有均等的機會被皇帝寵幸的,不會出現妃嬪不被皇帝寵幸的可能。為何這樣說呢?
  • 隆慶皇帝什麼都不做,為什麼成為了明朝最好的皇帝之一?
    自古以來,我們評價明君賢君的標準就是勤政,誰勤於政事,誰就是對國家上心,誰就是好皇帝。但是崇禎皇帝勤政,把明朝給勤亡了。漢武帝勤政,多次攻打匈奴,結果把爸爸爺爺留下的家底敗光了,漢朝走了下坡路。明朝有一個皇帝,在位的時候啥也不說,啥也不幹,但是成為了明朝最好的皇帝之一。而且這個稱號還不是明朝人自己給的,而是清朝人給的。這個皇帝,就是嘉靖皇帝的兒子,萬曆皇帝的父親,明朝知名度頗低的隆慶皇帝。
  • 【地理探究】從明朝皇帝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的反應看明朝和清朝對...
    但是利瑪竇這個人本身還是一個比較有野心的人,他認為自己應該接觸明朝最為頂尖的存在,那就是皇帝。而只有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在明朝利瑪竇才可以更大範圍的推行他們的教義和宗旨。
  • 「可比堯舜」的皇帝,危急關頭缺錢,手下為何不借?真相太諷刺
    要說我國歷史上,很多皇帝的目標都是成為「堯舜」一樣的君主,然後被世人敬仰,流芳百世。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一般有此目標的貌似最後都不咋地。明朝時期,就有這麼一位皇帝,有人誇他「可比堯舜」,對他寄予厚望,可惜,在危急關頭,缺錢少糧。好不容易放下身段,腆著老臉找手下借,手下卻紛紛裝窮。
  • 別羨慕皇帝,你吃的可能比他好
    皇帝想吃飯了,吩咐一聲:「傳膳!」御前太監便將命令傳給守在養心殿的太監,後面的小太監一聲一聲傳下去,一直傳到御膳房的太監總管那邊,然後小太監們抬著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排著隊浩浩蕩蕩的送到養心殿來。 器皿下面會有一個盛有熱水的銀器,以免食物在送膳途中冷掉。
  • 清朝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是什麼?現在價值多少?
    清朝皇帝打賞的金瓜子,並不是就用我們平常吃的香瓜子鍍了一層金,也不是用金子做成瓜子的形狀,它其實是指細小的碎金,因其遠觀時形態如瓜子大小,所以取名「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