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的乾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採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乾燥。
性味歸經
酸、澀,微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
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用法用量
6~12g。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cm,寬0.5~1cm。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
鑑別
本品粉末紅褐色。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長方形,直徑16~30μm,垂周壁連珠狀增厚,外平周壁顆粒狀角質增厚,胞腔含淡橙黃色物。中果皮細胞橙棕色,多皺縮。草酸鈣簇晶少數,直徑12~32μm。石細胞類方形、卵圓形或長方形,紋孔明顯,胞腔大。
炮製
山萸肉:除去雜質和殘留果核。
酒萸肉:取淨山萸肉,用黃酒拌勻,放罐內或其他容器內,封嚴,放在加水的鍋中,蒸至酒被吸盡,取出晾乾(每100斤用黃酒20斤)。
蒸山萸:將揀淨去核的山萸肉,放罐內或籠屜等容器封嚴,放在加水的鍋中,蒸至外面呈黑色時,取出晾乾。
複方
①治五種腰痛,下焦風冷,腰腳無力:牛膝一兩(去苗),山茱萸一兩,桂心三分,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
②益元陽,補元氣,固元精,壯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紙(酒浸一日,焙乾)半斤,當歸四兩,麝香一錢。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臨臥酒鹽湯下。(《扶壽精方》草還丹)
③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幹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金匱要略》崔氏八味丸)
④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刮白: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幹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服,溫水化下三丸。(《小兒藥證直訣》地黃丸)
⑤治老人小水不節,或自遺不禁:山茱萸肉二兩,益智子一兩,人參、白才L各八錢,分作十劑,水煎服。(《方龍潭家秘》)
⑥治寒溫外感諸症,大病差後不能自復,寒熱往來,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須臾又熱又汗,目睛上竄。勢危欲脫,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萸肉二兩(去淨核),生龍骨一兩(搗細),生牡蠣一兩(搗細),生杭芍六錢,野臺參四錢,甘草三錢(蜜炙)。水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來復湯)
文獻摘錄
1.《中藥學》
【臨床應用】a.用於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耳鳴,腰酸等症。
山茱萸功能補肝益腎,凡肝腎不足所致的眩暈、腰酸等症,常與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等配伍同用。
b.用於遺精,遺尿,小便頻數,及虛汗不止等症。
山茱萸酸澀收斂,能益腎固精。對腎陽不足引起的遺精、尿頻均可應用,常配合熟地、菟絲子、沙苑蒺藜、補骨脂等同用;對於虛汗不止,本品又有斂汗作用,可與龍骨、牡蠣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固經止血,可用治婦女體虛、月經過多等症,可與熟地、當歸、白芍等配伍應用。
【按語】
a.山萸肉微溫而不熱,是一味平補陰陽的藥品,不論陰虛或陽虛,都可配用。它既能補益肝腎,又能收斂固澀;能補能澀,是它的又一特點。
b.本品經炮製後,形如黑棗的皮,故有些地區稱作「棗皮」。由於它酸澀收斂,如內有溼熱、小便不利者不宜應用。
2.《證類本草》
味酸,平、微溫,無毒。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溼痺,去三蟲,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 ,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輕身,明目,強力長年。一名蜀棗,一名雞足,一名 (音妓)實。生漢中山谷及琅邪、冤句、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實,陰乾。(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3.《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
味酸,平、微溫,無毒。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溼痺,去三蟲,腸胃風邪,疝瘕,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 ,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通九竅,止小便利。《藥性論》雲∶使。味鹹辛,大熱。治腦骨痛,止月水不定,補腎興陽道,堅長陰莖,添精髓,療耳鳴,除面上瘡,能發汗,止老人尿不節。日華子云∶膝,助水髒,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治酒渣。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己、防風
3.《藥鑑》
氣平,微溫,味酸澀,無毒。入足厥陰少陰經藥也。溫膽補腎,而興陽道。固精暖腰,而助水髒。通九竅,勻經候。仲景八味丸以此劑為君主者,蓋為滑則氣脫,澀則所以收之,故以此劑之澀,以收其滑。其曰止小便者,亦為其補腎添精,味酸能收也。
4.《新修本草》
味酸,平、微溫,無毒。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溼痺,去三蟲,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腦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 ,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利。久服輕身,明目,強力,長年。一名蜀棗,一名雞足,一名思益,一名 實。生漢中山谷及琅 、宛朐、東海承縣。
九月、十月採實,陰乾。
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今出近道諸山中大樹,子初熟未乾,赤色,如胡頹子,亦可啖。既幹後,皮甚薄,當合核為用也。
5.《名醫別錄》
微溫、無毒.主治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腦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強力,年.一名雞足,一名思益,一名寇實.生漢中及琅琊、宛朐、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實,陰乾.(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本經》原文∶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溼痺,去三蟲.久服輕身,一名蜀棗,生山谷。
6.《得配本草》
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酸,溫。入足厥陰、少陰經血分。收少陽之火,滋厥陰之液,補腎溫肝,固精秘氣。暖腰膝,縮小便,斂內風,澀陰汗,除面 ,止遺洩。
去核酒蒸,帶核則滑精。命門火盛,(服之助火精遺。)陰虛血熱,肝強脾弱,(木克土則瀉。)小便不利,四者禁用。
7.《長沙藥解》
味酸,性澀,入足厥陰肝經。溫乙木而止疏洩,斂精液而縮小便。
《金匱》八味丸方在地黃。用之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其斂精液而止疏洩也。
水主藏,木主洩,消渴之證,木能疏洩而水不能蟄藏,精尿俱下,陽根失斂。久而陽根敗竭,則人死矣。山茱萸酸澀斂固,助壬癸蟄藏之令,收斂攝精液,以秘陽根,八味中之要藥也。八味之利水,則桂枝、苓、澤之力,非山茱萸所司也。
去核,酒蒸。
8.《本草衍義》
與吳茱萸甚不相類。山茱萸色紅,大如枸杞子。吳茱萸如川椒,初結子時,其大小亦不過椒,色正青。得名則一,治療又不同。未審當日何緣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補養腎臟,無一不宜。經與《注》所說備矣。
9.《本草新編》
山茱萸,味酸澀,氣平、微溫,無毒。入腎、肝二經。溫肝經之血,補腎臟之精,興陽道以長陰莖,暖腰膝而助陽氣,經候可調,小便能縮,通水竅,去三蟲,強力延年,輕身明目。
其核勿用,用則滑精難收,實益陰之聖丹、補髓之神藥。仲景夫子所以採入於八味丸中,取其固精而生水也。《本經》謂其九竅堪通,而世人疑之者,以其味過於澀,則竅閉而不能開,恐難以通之也。
予以為不然。夫人五臟安,則九竅自利,而五臟之內,一髒不安,則四髒因之不安矣。所謂一髒者何?即腎臟也。腎為四髒之本,腎安而四髒俱安。安四髒而利九竅,又何疑乎。山茱萸佐八味以補腎,正安腎以安五臟之藥也。五臟既安,而謂九竅之不能利乎。且山茱萸不止利九竅也。三焦六腑,無不藉其庇蔭,受其滋益。此八味湯中之所必用,而岐伯天師新立補腎諸方,無不用之以救垂絕之症也。
或問山茱萸入六味丸中,不過佐熟地之生精耳,先生謂其能利九竅,毋乃誇乎?非誇也。
熟地得山茱萸,則功始大;山茱萸得熟地,則其益始弘。蓋兩相須而兩相成也。有此二品,則生精而人生。無此二品,則不能生精而人死。山茱萸關人之死生,豈特利九竅而已哉。
或問補陰之藥甚多,何必用山茱萸以佐熟地乎?曰∶補陰之藥,未有不偏勝者也。獨山茱萸大補肝腎,性專而不雜,既無寒熱之偏,又無陰陽之背,實為諸補陰之冠。此仲景夫子所以採入於六味丸中,以為救命之藥也。
或問山茱萸為救命之藥,所救者何病乎?籲!天下之死於病者,半好色之徒也。好色者,洩精必多,精洩則髓空,精洩則神散。非用九味地黃湯,以大填補其精,則髓空者何以再滿而能步履,神散者何以再返而能摻哉。雖六味丸中之功效,不止山茱萸之一味,然舍山茱萸之佐熟地,又何生精之速,添髓而益神乎。所謂救命之藥,真非虛語耳。
或問六味丸之妙義,已將各藥闡發無遺,不知山茱萸亦可再為宣揚乎?曰∶山茱萸乃六味丸中之臣藥也,其功必大中諸藥,是以仲景公用之耳。山茱萸補腎中之水,而又有澀精之妙,精澀則氣不走而水愈生,更使利者不至於全利,而瀉者不至於全瀉也。雖六味丸中如茯苓、澤瀉,亦非利瀉之藥,然補中有利瀉之功,未必利瀉無補益之失。得山茱萸之澀精,則所瀉所利,去腎中之邪,而不損腎中之正,故能佐熟地、山藥,以濟其填精增髓之神功也。
或又問子既闡山茱萸用於八味丸中者,非僅補水以制火,實補水以養火也。腎中之火,非水不能生,亦非水不能養。火生於水之中,則火不絕。火養於水之內,則火不飛。山茱萸補而且澀,補精則精盛而水增,澀精則精閉而水靜,自然火生而無寒弱之虞,火養而無炎騰之禍,助熟地、山藥而成既濟之功,輔附子、肉桂而無亢陽之失矣。
或問山茱萸用於六味、八味,妙義如此,未知舍二方之外,亦可獨用以出奇乎?曰∶人有五更洩瀉,用山茱萸二兩為末,米飯為丸,臨睡之時一次服盡,即用飯壓之,戒飲酒、行房三日,而洩瀉自愈。蓋五更洩瀉,乃腎氣之虛,則水不行於膀胱,而盡入於大腸矣。五更亥子之時也,正腎水主事,腎氣行於此時,則腎不能司其權而瀉作。山茱萸補腎水,而性又兼澀,一物二用而成功也,非單用之以出奇乎。推之而精滑可止也,小便可縮也,三蟲可殺也。
單用奏效,又烏能盡宣其義哉。
或疑山茱萸過於澀精,多服有精不出而內敗之虞。嗟乎。此猶臨飯而防其不能咽也。山茱萸澀精,又不閉精,為補精之獨絕,仲景夫子所以用之於地黃丸中。若精不出而內敗者,乃人入房精欲洩而強閉,或有老人與大虛之人,見色而畏怯而不敢戰,而心又怦怦動也。相火內炎,而遊精暗出於腎宮,亦能精不出而內敗。服山茱萸,正足以治之焉。有精閉而內敗之虞,彼不出而內敗者,乃不服山茱萸,致大小便牽痛,欲便不能,不便不可,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服山茱萸,而痛與便立愈矣。可見,山茱萸乃治精不出而內敗之神藥,如之何其反疑之乎。
或疑山茱萸性溫,陰虛火動者,不宜多服。夫陰虛火動,非山茱萸又何以益陰生水,止其龍雷之虛火哉。凡火動起於水虛,補其水則火自降,溫其水則火自安。倘不用山茱萸之益精溫腎,而改用黃柏、知母瀉水寒腎,吾恐水愈幹而火愈燥,腎愈寒而火愈多,勢必至下敗其脾,而上絕其肺。脾肺兩壞,人有生氣乎,故山茱萸正治陰虛火動之神藥,不可疑其性溫而反助火也。
或又疑山茱萸性溫動火,不宜於火動夢遺之症。夫夢遺之症,愈寒而愈遺,何忌於山茱萸乎。山茱萸性澀精,安有澀精而反致遺精乎。蓋夢遺而至玉關不閉,正因於腎火之衰也。腎火衰,則火不能通於膀胱,而膀胱之水道閉矣。水道閉而水竅塞,水竅塞而精竅反不能塞也,於是,日遺精而不止。然則欲止其精,舍溫腎又何以止之乎。人以為山茱萸性溫動火,恐不可以治遺精之病。吾以為山茱萸之性,僅溫尚不足以助火,恐未能竟治遺精之病也。
或問繆仲醇闡山茱萸之誤,雲命門火熾,陽強不痿,忌用茱萸,而先生所談六味、八味,又似命門火熾者服之無礙,然則仲醇非歟?曰∶是仲醇過慎藥餌之失也。命門火熾,非山茱萸純陰之藥,又何以制之。既不敢輕用山茱萸,又不能舍山茱萸而他用制火之藥,又雲當與黃柏同加,則惑矣也。
10.《本草思辨錄》
今人用山茱萸,惟取其強陰益精,原非不是。但其木高丈餘,二月開花,一交冬令,即便結實,是全稟厥陰木氣。而實酸溫,足以溫肝祛風宣竅,故又治鼻塞耳聾目黃面 。至主心下邪氣寒熱與出汗之文,或疑其無是能矣。不知其色紫赤,兼入心包,且秉風木疏蕩之姿,汗為心液,焉得不溱溱以出汗。汗出則寒熱之邪亦去。凡此又當於補益之外詳究其義者。然則腎氣丸用之,蓋不第強陰益精之謂已。
11.《本草害利》
〔害〕凡命門火熾,強陽不痿者忌之。膀胱熱結,小便不利者,法當清利,此藥味酸,主斂,不宜用。陰虛溼熱,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同加,惡桔梗、防風、防己。
〔利〕酸澀微溫,固精秘氣,補肝、膽、腎,強陰助陽事,暖腰膝,縮小便,閉遺洩。
還耳聰而已其響。調月事而節過多。蓼實為使。
〔修治〕五月採實陰乾,以酒潤去核,緩火熬幹方用,核能滑精不可服。
12.《本草從新》
補肝腎、澀精氣.
酸澀微溫.固精秘氣.補腎溫肝.強陰助陽.安五臟.通九竅.(聖濟總錄雲∶如何澀劑以通九竅、經疏雲∶精氣充則九竅通利、 庵曰∶山萸通九竅、古今疑之、得經疏一言而意旨豁然、始嘆前人識見深遠、不易測識、多有如此類者、即經疏一語而擴充之、實可發醫人之慧悟也.)能發汗.(與通竅同義、汗屬陰、陰血乾枯、汗從何來、唯補陰助陰、始有雲蒸雨致之妙、 庵曰∶酸劑斂澀、何以反發、恐屬誤文、何其明於彼而昧於此也.)暖腰膝.
縮小便.治風寒溼痺.(溫肝故能逐風.)鼻塞目黃.(肝虛邪客則目黃.)耳鳴耳聾.(腎虛則耳鳴耳聾、皆固精通竅之功、好古曰∶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士材曰∶酸屬東方、而功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月事過多.強陽不痿.小便不利者.不宜用.去核.(核能滑精.)陳久者良.惡防己、防風、桔梗.
13.《本草便讀》
性斂偏溫.固精補腎.味酸而澀.壯水生肝.(山茱萸酸溫無毒.入肝腎.肝主疏洩.腎主閉藏.疏洩太過.則滑脫不禁.當用酸澀之劑以收之.況遺精便滑.小便不固.以及虛汗等證屬虛者哉.使元氣固則精血充.是以為之補也.此物如五味之酸味太甚.於人之氣血不甚相宜.雖虛脫者亦宜酌用.有邪火為患者.尤當禁之.)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