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50年研究園林,用英文著書介紹中國古典之美

2021-01-08 澎湃新聞

1931年,中國建築師童寯,

從家鄉東北搬到上海,

他在32歲那年,第一次見到了江南園林,

從此痴迷,花了一輩子的時間,

親自勘測、記錄、研究、總結,

用英文完成了一本關於園林的著作:《東南園墅》,

一寫就是51年,直到去世。

《東南園墅》插圖:寄暢園

《東南園墅》插圖:獅子林

童寯與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齊名,

並稱為中國建築師中的「建築四傑」。

一位知名建築師,

為何要傾注一生的心血,

給外國人寫一本關於中國園林的書?

這在整個建築學界,一直是個謎。

2018年底,這本書再版,

一條專訪了這本書的譯者,

童寯的孫子童明,聽他聊聊

爺爺與中國園林之間的故事。

自述 | 童明  編輯 | 張翔宇

我叫童明,是《東南園墅》這本書的譯者。這本書的作者是童寯,是我的祖父。

童寯與孫子童文(左)、孫子童明(右)

在文昌巷52號庭院中

他是中國第一批出國學習建築的留學生。他先後在南京、上海設計了非常多的現代建築作品,比如南京外交部大樓,大上海大戲院、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

大上海大戲院(1933年設計)

就是這樣一個專注建築領域的設計師、一個學者,只因為看過一次江南園林,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迷戀上中國園林。

童寯大概從1932年左右開始寫這本書,一直寫到1983年他去世前。他去世後14年,這本書的第一版才由建工出版社正式出版,得以面世。

2017年的時候,出版社找到我,希望能再次出版童寯先生的著作,詢問我的意見。

童寯的著作其實有很多,比如《江南園林志》、《新建築流派》、《蘇聯建築》、《日本近現代建築》等,但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東南園墅》。

童寯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照

▍一個出生於東北的建築大師  

童寯,1900年出生於東北,是滿族人。其父恩格,是清末進士,也是家族中第一位讀書人,一直從事教育工作。

童寯是家裡的長子,恩格對他的家教非常嚴格,所以他從小就能熟讀古文,隨後又接受了大量西式現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童寯水彩畫:《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童寯在清華校園

童寯(左),過元熙(中),陳植(右)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

1921年,童寯進入北平清華學堂高等科學習。他積極參加美術社的活動,甚至還舉辦了個人畫展,表現出極高的藝術天賦。

同時也曾結識並受教於很多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比如國學大師王國維,文學家、現代詩人聞一多……他們對童寯日後能多維度地看待建築、園林和文學,產生了極大影響。

1925年9月,童寯從清華畢業,決定到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深造建築學,當時的賓大建築系,在美國正處於鼎盛時期。

清華赴美留學生合影

在童寯之前相繼前往賓大留學的中國建築師,還有楊廷寶、陳植和梁思成等等。後來,梁思成成了童寯的同屋室友,兩個人情同手足。

而這批人,正是日後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

《東南園墅》插圖:拙政園

《東南園墅》插圖:松江醉白池

▍32歲第一次見江南園林,

卻從此痴迷一生
 

童寯於1930年途經歐洲回到國內。在短暫執教於東北大學之後,遭遇1931年九一八事變,這迫使童寯舉家南遷上海。

第二年,他和建築師趙深、陳植在上海共同組建華蓋建築師事務所,在主持大量建築設計工作的同時,忙裡偷閒,一個人走訪了上海、蘇州、無錫等地的很多園林,徒步勘測、拍照、測繪、獨自編寫完成了《江南園林志》。

學術界公認,這本書是近代園林研究最有影響的著作。誰能想到,在這之前,他其實沒有接觸過、甚至都沒親眼見過江南園林。

童寯夫婦攜子童詩白在園林中

實際上,《東南園墅》的寫作時間,可能比《江南園林志》還要早。這本書最初是用英文寫作的,因為他希望,可以以此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園林。

這本書的寫作,一直持續到他臨終去世。1983年的時候,童寯在病榻上,修改完成《東南園墅》的手稿。直到1997年,這本書才得以出版。

童寯繪製的園林草圖

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他傾注一生的心血,去完成這樣一本著作?

童寯之前一直生活在東北,南遷後突然見到這麼一個陌生的事物、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可能正是因為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同,才令他對園林如此著迷並傾盡一生的時間研究。

《東南園墅》,2018年再版

1935年,童寯在美國紐約工作過的建築師事務所的老闆伊萊·雅克·康,為了調研東亞地區的繪畫,在途經日本之後,來到了中國上海。

伊萊·雅克·康是美國當時非常重要的設計師,擅長設計高層辦公樓,今天的紐約街頭,依然能看到許多他設計的建築物。

伊萊·雅克·康在蘇州虎丘

童寯和他的大學同學陳植先生,兩個人共同接待了這位美國知名的建築師,並陪他一起從上海到了江南。他們當日從上海出發前往蘇州,看了很多園林,度過了美好的一天。

伊萊當時完全被震撼到了:「在整個現代文明的領域,這樣一個文化瑰寶為什麼還尚不為人所知?」對此,童寯也覺得很驚訝,一個從來沒來過中國的老外,到了蘇州園林卻深受感動。

我想,可能正是這麼一個事件,更加堅定了他用英文寫園林著作、把中國園林介紹給西方世界的決心。

蘇州留園

蘇州拙政園

▍中國文人,為什麼要傾家蕩產造園? 

《東南園墅》這本書的名字,是童寯自己早已起好的。它的英文是Glimpses of Gardens in Eastern China。Glimpse這個詞,如果直譯過來,就是一瞥的意思。

任何一座江南園林,當你走進去之後,很難從某個角度,看到全部的景色,而始終只是整座園林的「一瞥」,一個局部。

它是在描述一種情景:你隔著一個狹小的空間(可能是門縫、可能是鏤空的花窗……)瞄了一眼,瞥見到了某個事物,但又不是非常清楚、可以完整地看到全部,這就是勾起了好奇心,讓你想探究更多。這種感覺,帶出了中國園林之美。

沈復的《浮生六記》,是童寯很喜歡的一本書。書中有一段關於園林的描述,同樣提到了類似內容。園林為什麼如此之奇妙?其原因就在於「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

用人工方式去營造一個自然世界,它既不是一種完全的控制,也不是一種全然的放任,而是處在與自然之間的對話,這是中國文人獨特的世界觀。園林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不是簡簡單單的自然之物,而是凝練了人的情懷。

蘇州網師園

▍情趣之重要,遠勝於技巧和方法 

建築師王澍,應該是最早讀到《東南園墅》這本書的人之一。就在1996年,他反覆閱讀了6遍,並對其中一個關於假山的問句印象深刻,「一個正常的人,怎麼能住進那麼小的洞中?」

後來王澍在給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當時渾身一激靈,腦袋轟的一下。這個看似幼稚的問題,切中園林語言的特殊邏輯,這是我以往沒有想到的。

童寯先生的這個問題了不得,它讓我一下子理解到園林語言中那種小與大並存的矛盾的尺度邏輯。這種問題是建築史學者不會問也問不出來的,只有像童先生那種對設計過程有深刻體會的建築師才會問得出來。」

童寯認為,建造一座中國古典園林,並非一定得是園藝學家或者景觀建築師,哪怕你是一個業餘愛好者,只要懂得「情趣」,仍然可以完成這項工作。

他在書的一開始就寫到,中國園林營造的其實是一個夢幻世界。它並不存在於我們當下的現實世界中,但又被人津津樂道,是因為它呈現的是過去的園主對於世界、對人生、對自然的一種反思,而這一切都凝聚在這麼一個小小的環境裡。

蘇州滄浪亭

滄浪亭的第一個園主蘇舜欽,在所寫的《滄浪亭記》中有一段描述:「人固動物耳。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

意思是當性格被世俗因素壓抑之後,就需要通過一些其他的外物將它消散,只要身體舒服了,精神上就會感到愉悅。

《東南園墅》插圖:藝圃

《浮生六記》中也有一段關於滄浪亭的記述。有一天晚上,沈復和芸娘到滄浪亭遊玩,他們花了一點小錢搞定了門衛,帶著一家老小,在裡面獨享了一個美妙的夜晚。其實,這一段是特別打動人的。

蘇州拙政園

▍西方園林悅目,中國園林會心 

童寯從小受西方教育,精通英文。1930年,他在美國完成學業後,還前往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很多國家考察過。

因此,他沒有單純地從中國的地域文化出發,而是將自己看過的法國園林、英國園林、伊斯蘭園林,與中國園林進行比較,以此表明東西方園林的差異,解釋什麼才是中國人的情趣。

其中一個典型案例在於,中國園林中,幾乎從來沒有修剪整齊的草坪、幾何圖形的花壇;而西方園林,卻一直在植物的外觀上下功夫。

西方園林

書中有一段表述很有趣:「中國園林必不見有邊界分明、修剪齊整之草坪,因其僅對奶牛頗具誘惑,實難打動人類心智。」

即便是在純人工園林之間,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比如凡爾賽宮的樹木,是完全按照幾何造型進行修剪的;而英國園林,表現的則是風景如畫的景象。這種宏大的,壯麗的感覺,是通過視覺設計呈現出來的。

但中國的江南園林,它既不是完全的人工營造,也不是最小幹預的自然。它更多地是以比較輕鬆的方式,超脫於這種對立語境,呈現出另外一種思考。

蘇州網師園

揚州個園

▍中國園林,雖無林木亦可成園 

簡單而言,園林是由兩個層面組成。一是人工部分,比如亭臺樓榭;而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自然因素,山水是自然因素,植物也是。但植物的狀態和生長情況,又是難以控制的。

童寯把堆疊假山列為園林中第一有難度的操作,另一個同樣難以度量的是植物。「這牆在哪裡結束?植物又從哪裡開始?」

《東南園墅》插圖:網師園

這本書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中國園林,雖無林木亦可成園。 「中國園林中,建築如此賞心悅目,鮮活成趣,令人輕鬆愉悅,即便無有花卉樹木,依然成為園林。」如果把植物或山水遮住,那所剩下的建築形態,依然是美麗的。

事實上,中國園林裡的亭臺樓閣與植物、假山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它既不遵循西方的幾何原則,也不是完全的自由生長。重要的是,它要呈現出意境。

比如拙政園裡有一個聽雨軒,名稱的來源是南唐時期的李中的一個詩句片段:「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

它描述的是這樣一個畫面:在一個深色夜晚,秋雨陰連,在一盞殘燈之下,園主把僧人朋友留了下來,兩個人津津有味地復盤以前的一個棋局。這種畫面呈現出質感,就是人、建築、光影、植物之間相互觸動的情境。

隨著心境的變化,周圍的景色也會跟著不一樣起來。「樹木、花卉永遠不會成為園林之特徵,但卻具有相應地位,抑或極為突出。」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明軒」

▍把中國園林搬到大洋彼岸, 

是一件非常值得質疑的事情
 

1978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購了一套中國的明代家具,想建一個陳列室,把家具存放起來。後來決定以網師園中的殿春簃為藍本建造一座中式園林,取名為「明軒」。按照1:1的比例,將這個園林放置到大都會博物館的阿斯特庭院裡。

這一案例引發了很多關注,被認為是中國園林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但童寯對此卻有不一樣的觀點。他將自己的觀點寫進了《東南園墅》這本書中,而且還佔用了較大篇幅。

他認為這是一件令人值得質疑的事情。「園林這般充滿生氣之活物,能否按照無生命之博物館珍品,擺放陳設,供人觀覽?」

他認為中國園林,所持有的是一種有機生命狀態。它能否跨越大洋彼岸,在光照固定、沒有變化的一個由玻璃天棚所圍合的乾燥環境裡,得到完整的呈現嗎?

「採用磚瓦複製園林是一回事,再生復興,激發生命精神,則全然另一回事。」走在大都會的庭院中間,在「明軒」所獲得的體驗,與在蘇州園林中所獲得的感受,一定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1982年,童寯在清華建築系

▍園林,應該成為無趣日常的調味劑 

童寯晚年的時候,對於那個時代所出現的一些趨向感到擔憂。

在西方現代思想和技術手段的衝擊下,諸如中國園林這種紮根於傳統的文化事物,其自身的文化價值會不會變得越來越模糊?

他擔心的,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景觀建築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童寯覺得,西方人把園林看作是一種植物園,所呈現的是一種視覺性的景象。但中國人造園,更多的卻是在精神方面的營造,園林是充滿情趣的事物,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

所以,相比於園林遭到荒廢,遭到破壞這類問題,童寯更擔心的是這種認知觀念上的偏差或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當他在寫這本著作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敏銳地觀察到,時代變革對於文化品味帶來的影響。

相比起以往,我們今天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非常貧乏,缺乏趣味。它可能是被物慾,被數字等一些因素牽著走,從而喪失了對生活本質的理解。實際上,缺乏的恰恰就是情趣。

而中國園林則提示了這一點。正是在這樣一個小小空間裡,呈現了中國文人對於人和自然的關係、對於文化、對於生活的不斷反思,這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是非常珍貴而且重要的財富。

我想正是因為這一點,能夠反襯出《東南園墅》這本書,進行再版的意義和價值。

部分圖片由童寯家人、

攝影師鄭可俊和青簡共同提供

相關焦點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國古典園林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國古典園林,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國古典園林,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2021年寧夏事業單位公告並收藏本頁面(ctrl+d),以便隨時關注最新公考信息
  • 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之首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裡,佔地約290公頃(2.9平方千米),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
  • 中國古典園林造景常用手法
    中國古典園林構成要素有山(石)、水、建築、花、木等。要把這些物質在有限的空間內構成一幅幅畫面,需要採用一些手法來構造園景。造園常用的手法有隔景和障景。隔景有實隔和虛隔之分。用假山、實體牆壁、大建築等分隔景色叫實隔。用漏窗、花牆、或植物等分隔,隱約可見對面景色,叫虛隔。為使園林布局含蓄,在入口處總有假山或照壁以阻擋視線,這能起到先抑後揚的效果。造成「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正蒙·太和》)他認為性與天道具有同一內容,即是變易。程頤說:(「道與性一也」。)《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說:「道未始有天人之別。」(同書卷二十二上)他認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內容即是理,也就是仁義禮智等道德原則。張程也肯定性與天道的同一性,但張載以為這道即是變易,程頤則以為道即是理,這是彼此不同的。對於「天」「人」抽象概念的理解,看似複雜,實質是一種簡單的文化。
  • 中國古典園林之構景手法—抑景
    下面我們要共同學習的是中國古典園林構景手法中的抑景。中國傳統藝術歷來講究含蓄,含蓄是咱們中國人的一個性格特點。所以園林造景一般也不會一進門,就看到最好的景色。好的景色一般會藏在後面,這叫先藏後露,欲揚先抑。抑景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山抑,第二是樹抑,第三個是曲抑。
  • 尋蹤失樂園 喜龍仁的中國園林藝術研究
    1900年左右,喜龍仁的學術生涯以瑞典18世紀藝術研究開端,很快,其研究興趣轉向義大利藝術。從1910年代開始,中國藝術越來越多地佔據其精力,並最終成為其唯一專注的領域。儘管喜龍仁的出版物,如《金閣寺》(1919)、《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1926)及《中國早期藝術史》(1930)的第四卷「建築」,都刊印了他在中國和日本園林遊覽期間所拍攝的照片,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他才全身心地投入中國園林的研究寫作。
  • 武漢園建上榜「2020中國城市園林綠化企業50強」
    楚天都市報9月30日訊(記者鍾邊 通訊員雷海霆)9月29日,第四屆中國建設行業品牌發展峰會暨中國建築品牌評選活動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本次評選活動中,武漢市園林建築工程公司上榜「2020中國城市園林綠化企業50強」。
  • 蘇州古典園林:精雕細琢 咫尺之內造乾坤
    「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這些建造於11-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 古典園林設計理念與現代園林設計的融合思路
    古典園林設計的特徵主要注重與自然地貌的符合程度,通過研究當地自然環境設計出與環境相符合的園林景觀,立足整體把握宏觀大局,從整體環境出發並落實到各個細節,使得設計能夠體現當地特色。除此之外,在古典園林的設計思想中也注重對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當地已有的環境基礎上進行設計,並充分利用環境資源,使得設計能夠體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此外,在古典園林設計的過程中,採用不同方位的設置理念,使得整體景觀能夠體現不同層次的視覺效果。不同方位設計理念的實施能夠使得建築效果具有多層次的特點,使得建築設計更加突出中國特色。
  • 古典園林與攝影美學
    我們在底層邏輯的基礎上帶給列位的小課堂貫穿一脈 深度統一我們的攝影專題課就是在秉承這樣一個觀念我們有自己的經過驗證的攝影規律我們的攝影規律是最底層的基礎邏輯這種規律具有普遍的延展性具有經過驗證的適用性你一定會恍然大悟你一定會學有收穫今天給大家分享古典園林中體現的構圖方法攝影美學
  • 遊記:蘇州古典園林
    據說是蘇州古典園林裡最精緻的(注意這裡沒有之一),所以佔地不會太大,先入為主,我在進園之前和很多人一樣想法,可實際上用了兩個多小時,和拙政園差不多的時間。所以說,精緻不代表小到沒有看點,原先持這樣觀點的是錯誤的,我承認。
  • 蘇州拙政園,是中國「四大」園林之首,也是「世界」園林之母!
    從以前開始就不讓地球失望,在明清蘇州古典園林高達二百萬日元以上,蘇州經濟發展太快了,現在的園林很少,但是,我很幸運,到目前為止是完美無缺的,位於蘇州南部的「江南園林」。中國還有很多庭園,中國園林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千個,中國的四大古典園林是蘇州拙政園、柳園、頤和園和四川承德避暑山莊,同樣,世界各地的庭院母親都選擇了世界各地,這表明蘇州拙政園實力雄厚,拙政園的代表不僅是江南園林,更是東方園林的代表,日本也代表著東方花園,當然,日本庭園是中國庭園的藍色圖,大部分是重建。
  • "中國園林之城"蘇州城市形象片亮相紐約時報廣場
    新華社紐約12月3日電 以「中國蘇州,一座2500年的城市」為主題的蘇州城市形象片3日正式亮相紐約時報廣場。虎丘古塔、園林窗影、崑曲評彈等一幀幀精美的畫面,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古老而現代的中國園林之城。    這部向世界講述蘇州故事的60秒短片,在時報廣場2號樓的一塊面積約240平方米的大型戶外液晶顯示屏上全天滾動播出。
  • 日本的古典園林,為什麼崇尚毫無生氣的「枯山水」藝術?
    導言提起中國的古典園林,我們就會想到小橋流水、竹影婆娑、曲徑通幽的豐富景致,這種生機勃勃的景觀,讓人感到意趣橫生。日本的古典園林,卻與中國有著迥異的差別,其中有一種被稱為「枯山水園林」。故名思議,枯山水園林是一種乾枯的山水園林,它將景觀以微縮的形式呈現,主要用石頭和細砂擺放成村莊、河流、大海、山巒等景象。
  • 被世界公認最美的中國園林,美在哪裡?看完就懂了
    世界上的園林體系可以分為三大類,一個是自然主義的中國古典園林,一個是以枯山水為代表的日本園林,還有一個是以追求幾何美和規則的西歐園林。不管是日本園林還是西歐園林,我想都沒有中國古典園林集中有那麼多的藝術形式,對美有那麼多的講究。
  • 江蘇揚州有個私家園林,園內遍植青竹,以四季假山為勝,賞古典美
    江蘇揚州有個私家園林,佔地面積不大,卻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遊走在園林內,一步一景,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彰顯著大戶人家的氣派與雅致。而其中的四季假山景色,更是點睛之筆,讓人讚嘆。這個私家園林名為「個園」。
  • 盤點那些被寫作「耽誤」的中國古代園林設計師們
    不出城廓,而能坐享山林之樂不下堂筵,而能坐窮泉壑之幽古代文人才子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喜愛造園使得中國古典園林得以一步一步發展>在《中國古典園林史》裡是這麼評價白居易的:白居易是一位造詣頗深的園林理論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文人造園家明《香山九老圖》謝環唐武宗會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 拙政園:蘇中園林的翹楚,命運坎坷的中華建築瑰寶,古風之美醉人
    蘇州以古典園林聞名天下,素有「園林之城」的美譽,很多園林都是私家建築,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還有170多處,如今保留較好的有50多處。1997年,蘇州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當時被列入的園林有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到了2000年,蘇州園林中的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可以說,蘇州園林是一處較早被世界所認可的文化瑰寶。
  • 韓雪為蘇州園林拍大片,古裝旗袍全上陣,盡顯東方女人的古典美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蘇杭走出來的美人,盈盈若水,也滿足了人們對東方古典美的所有想像。置身於古典雅致的蘇州園林,韓雪身著古裝或旗袍,用不同的情緒演繹著現代與古典的完美融合,將沉澱了千年歷史和文化的美,刻畫得淋漓盡致。
  • 《蘇州園林》(下)
    ,所以非常榮幸為大家介紹一下。  孟院士:這個發展過程應該說到唐朝達到了全盛,到北宋達到了頂峰,我們開始是從殷周就開始,但是達到頂峰的是北宋,有一位專門研究就是陳寅恪先生他講了一句話,說華夏民族的文化,歷幾千年的變遷,造極於造宋之世,最典型的作品就是在現在的開封建的一個「壽山亙嶽」,我們曾經有專門有博士生,朱育帆就根據這個做了一個題目,就跟當地的文物發掘工作結合起來,就了解這個「亙嶽」,它這個規模大概有50公頃,